我國2006年經濟運行的特征問題
2006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0.3%、10.9%和10.7%,居民消費價格分別為1.2%、1.3%和1.3%,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和較低通脹。但宏觀經濟運行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新問題和新趨勢。
投資和外需驅動特征明顯
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942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率為50.9%,比2005年底高出2.3個百分點。投資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42.3%,比2005年底提高了1.8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全國出口6912.3億美元,增長26.5%;進口5813.8億美元,增長21.7%;貿易順差1098.5億美元,增長60.4%。貿易順差規模雖然擴大,但增長速度較去年同期已是大大降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下降。凈出口與GDP的比率為6.2%,比2005年底高出1.6個百分點;凈出口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為9%,比2005年底下降3.4個百分點。
合計來看,前三季度投資和凈出口對GDP的比率為57.1%,比2005年底高出3.9個百分點;二者增量對GDP增量的比率為51.%%,比2005年底低出1.6個百分點。預計,2006年全年投資增速和凈出口增速均低于2005年,投資和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將會高于2005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低于2005年。但不論從總量還是增量來看,投資和凈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超過50%。說明我國經濟投資與外需驅動的特點十分明顯。同時也說明,如果投資和外需下滑雙碰頭,我國經濟增長就會急速下滑。
需要關注的是,投資增量中相當多也是由出口帶動的。所以,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除了凈出口外,還應包括貿易行業(主要是工業)的投資。
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42472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68.3%,而同期工業投資為205747億元,則外需拉動的投資約為14034億元。全部外需(凈出口和貿易行業投資)與GDP的比率達到了16.1%,外需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達到了23.4%。上述分析雖然只是一個簡單估算,但結果還是能充分說明,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經濟抗外部風險能力較弱。
服務、居住和糧食價格漲幅較大
1-9月份,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價格基本在6%附近波動,9月份漲幅為5.7%;居住類價格基本在5%附近波動,自6月份以后還呈逐月上升態勢。糧食價格則基本上呈逐月上漲的勢頭,漲幅由1月份的1%上升到9月份的3.4%。進入7月份以后,三類價格漲幅明顯高于CPI總體漲幅,并帶動CPI在7-9月份三個月連續上漲。
勞動服務價格上漲主要是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已處于拐點,全國20%的農村已無多少剩余勞動力。在中部地區的許多農村里,16-25歲的青壯年越來越少,幾乎沒有剩余勞動力了。勞動力短缺使近兩年勞動力工資有較快上漲,直接推動了服務價格的上漲。著名人力資源公司美世咨詢的調查顯示:2007年中國員工的薪酬預計將增長7.2%,名列薪酬漲幅最高排行榜的季軍。
居住價格上漲主要是受資源約束和房屋價格的影響。
目前,我國對很多資源產品的價格還實施管制,價格并未反映出稀缺性的增加,遠低于合理水平。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資源價格必然上漲。2006年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調價措施,如自2006年6月30日起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5分錢,多次調整燃油銷售價格等。這些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帶動水、電、燃氣等居住價格的上漲。房屋銷售價格的持續上漲,還推動了房租價格上漲。
糧食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因為生產價格上漲推動的。
前三個季度,糧食生產價格指數分別為98.57%、99.76%103.14%。不僅逐季上升,而且在三季度還超過去年的價格水平。
在供求關系緊張得到緩解的情況下,勞動力和資源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來自供給方面的約束。這種上漲不是周期性的,其趨勢是長期性的。在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糧食生產的情況下,糧食價格持續上漲,說明我國糧食的供求關系仍然很緊張,而其根源則在于土地資源的約束。這也說明,中央政府嚴格保護耕地的政策是英明的。
根據經驗,糧食價格上漲加上投資膨脹,再加上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我國必定產生通貨膨脹。所以,對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的問題要高度關注。
資產價格的影響日益加大
自去年以來,資產價格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的影響開始加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房屋銷售價格對消費價格的影響日益明顯。
受房屋銷售價格高位持續上漲的影響,今年租房價格也呈現出逐月上漲的態勢。從1月份的0.6%上漲到9月份的3.8%,并帶動居住價格上漲。
二是財富效應。
房屋私有化比例的提高,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股市的大幅回升,使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有大幅增長。據全國5.6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7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4%,其中,財產性收入增長27.7%,增幅大大高于其它各類來源收入。實際上,房屋出租收入已成為城市很多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進一步推動了消費需求的增長,尤其是高端消費。
三是資產價格對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影響在加大。
2006年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從近幾年的數據看,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總會伴隨著實體經濟價格上漲,或資產價格上漲,或貨幣市場利率下降,或者是三者的某種組合。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實施,往往在控制實體經濟價格上漲的同時,卻推高了資產價格。但是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現象,將資產價格穩定納入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既有必要性,也有挑戰性。
投資反彈的壓力較大
三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2%,比二季度回落7.7個百分點,但9月當月增速比8月份反彈了2.1個百分點,說明宏觀調控的基礎仍不穩固。
投資增長的動因。
從需求角度看,非生產性投資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速的拉動,生產性投資增長主要是出口增加的拉動;從供給角度看,一方面是土地、環保、能耗等調控措施沒有得到很好落實,企業投資成本依然較低,另一方面是企業利潤大幅增加,投資意愿和能力普遍增強。后兩個因素是投資反彈的主要動力。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八部門聯合督查組最近對12個省區的檢查結果顯示,今年新開工項目違規比例依然較大。其中,河北省違規率達到28%,河南省違規率達到27.4%,山東省違規率為26%,浙江為22%,安徽為11.4%。
產能過剩行業的違規建設尤為突出。其中,焦炭項目違規率近50%,煤炭項目為42%,鐵合金項目為39%,水泥項目為35%,電力和鋼鐵項目均為26%,紡織項目為22%。市場化改革滯后和社會性監管不力導致的低成本對投資的誘導作用依然很強。
2006年1-9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超過工業增長率的現象非常明顯,而且差距呈越來越大的趨勢。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9.6%,增速差達到12.4個百分點,而2月份的增速差只有5.6個百分點。企業利潤、尤其私營企業利潤的持續高速增長,成為投資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前三季度,城鎮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9.6%,其中,國內貸款增長28.7%,利用外資增長17.0%,而自籌資金增長了32.1%。自2005年以來,企業自籌資金增長速度一直遠高于其他資金來源。
貿易順差的虛增因素不容忽視
2006年1-9月份,我國外貿順差已達到創記錄的1098.5億美元,并且基本呈逐月增長的勢頭。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出口增速快于進口增速。尤其是8月份當月,出口增長32.8%,比上月猛增10.2個百分點;進口增長24.6%,只比上月增加4.9個百分點,二者的增速差擴大到了8.2個百分點。到9月份,出口-進口增速差又進一步擴大到8.6個百分點。這種當月增速激增10個百分點的現象,在歷史上還是少有的。
出口的快速增長,從周期性因素來看,主要有兩個原因:外需較快增長和國內產能過剩。
但需要關注的是,巨額外貿順差里面可能隱藏著偽裝成貿易的資本流入。從理論上分析,我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數據應該大致相當,但事實上,我國的進口數大大高于其他國家的對華出口數,而我國的出口數則小于其他國家從中國的進口數。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夸大實際出口額,從而把高于實際貨值的外匯轉移到國內。
根據面向企業的調查,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和房地產市場升溫等因素的影響,為了回避短期資本流動的嚴格監管,一些企業在貿易項下采取“高報低出”方式將境外資本轉移到境內,使部分資本項目順差轉化成為貿易順差。
這一現象也可從有關統計數據上看出來。從海關公布的數據來看,前8個月,我國大部分出口商品的數量增速小于金額增速。如電視機出口數量增長了32.9%,出口金額增長了50.2%;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數量增長了11.5%,出口金額增長了21.6%;游戲機出口數量下降了19.6%,但出口金額卻增長了61%。出口金額增長快于出口數量增長,意味著出口價格的上升。
由于我國出口商品種類很多,規模龐大,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的大規模上漲,必須以世界市場商品價格上漲為前提。但不論是從路透社商品價格指數、道瓊斯商品價格現貨指數還是日經指數來看,2006年世界市場商品價格都呈現出平穩波動的態勢,而不是直線上升。可以認為,我國出口商品有企業夸大貨值的因素,貿易順差確實有虛增的成分,但不同機構對虛增額大小的判斷則有較大差異,總體在貿易順差的2/3-1/5之間。
虛增的順差實際上是流入的“熱錢”。因此,8、9月份出口的激增,主要是央行8月份加息吸引了更多的熱錢流入,而實際上的出口增速沒有那么高。
貿易順差的虛增成分不僅夸大了我國經常項目的收支差額,而且還會使經濟增長速度虛增,并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勢的觀察和判斷,對此需要深入調查。
外部經濟環境的風險加大
2006年,世界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2007年世界經濟增速回落的風險加大,主要是美國經濟在急速下滑。
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5.6%,但第二季度下降到2.6%,第三季度又下降到1.6%,為3年來最低速度。同時,核心CPI也連續下跌,9月份下降到2.35%,低于2.5%這一美聯儲可容忍的臨界水平。
美國經濟增速的急劇下降,主要是房地產市場降溫,并帶動投資增速下降導致的。
2006年以來,受連續加息的影響,美國長期利率特別是房貸利率逐漸上升,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9月份二手房銷售量同比減少14.2%,中位價下降2.2%;新房中位價同比大幅下降了9.7%,為36年來最大的降幅;未售出新房380萬套,接近歷史最高記錄;房地產投資大幅減少,三季度下降了17.4%,降幅比二季度又增加了6.3個百分點。
由于過去3年中,房地產業對美國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度為0.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房地產市場降溫將直接影響到美國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美國居民消費增長中的60%與其住房再融資有關,因此,房地產市場降溫還將影響消費增長。
美國經濟減速,將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明顯加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直接影響出口。美國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國,我國出口增長和美國GDP增長之間高度相關。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消費增長放緩將直接導致我國出口增速下降。由于出口方面的困難,我國國內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
其次,美國經濟減速,將使美國國內要求外幣匯率調整和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勢力抬頭。美國政府對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將會加大,中美貿易戰也可能加劇。
其三,美聯儲停止加息、乃至減息,還會制約我國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
〈此信息未經證實 僅供參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