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鋼材供不應求制約下游裝備企業發展
國內鋼鐵企業必須把發展的重點切實轉移到提高鋼材的品種質量上來。”在2006年第四屆鋼鐵產業鏈戰略發展與投資峰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如是說。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在書面報告中也提到,裝備制造業的上游行業約束趨強,這與結構優化步伐仍然偏慢有關。
鋼鐵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蔡惟慈以發電和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為例說,特鋼制造企業的優質特種鋼材的供應嚴重不足,耐高溫、耐高壓、抗腐蝕的管板材和高性能的冷軋取向矽鋼片主要依賴進口,這不但嚴重影響當前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且嚴重制約了今后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核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重點裝備的自主發展。
中外差距仍然很大
據記者了解,我國鋼企高附加值專用鋼材品種產量目前有了顯著增長,尤以造船板、壓力容器板、集裝箱板、橋梁板、電工鋼板帶等品種較為突出。同時,寶鋼、鞍鋼等企業供給國內汽車板也在增加,2005年上海通用汽車使用寶鋼汽車板占到總用量的68%,2006年已上升到75%。鞍鋼與蒂森克虜伯合作生產的汽車用鍍鋅板已經向德國本土大眾汽車供貨,并成功應用在沈陽寶馬轎車的生產中。
“雖然我國高附加值專用鋼材品種產量較以往有顯著增長,但是高附加值鋼材供給依然不足,部分品種依靠進口的局面尚未發生質的改變。”吳溪淳說。
有數據顯示,2006年1~10月,我國進口鋼材1530.64萬噸,其中高附加值產品約1105萬噸,占總量的72.2%;金額約126.6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81.4%。有專家預計,2006年我國不銹鋼產量將突破500萬噸,自給率將達70%左右,但進口量仍將高達250萬噸左右。
面對我國鋼材品種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吳溪淳指出今后我國鋼鐵企業需要完成的兩個重要任務:一是國內鋼鐵企業必須把發展的重點切實轉移到提高鋼材的品種質量上來;二是努力增產高附加值鋼材,進一步替代進口。他認為,這既是當前我國鋼材品種結構存在的問題,也是今后我國鋼鐵工業產品結構調整的目標。
對于我國特鋼企業生產的產品與進口產品之間的差距,東北特鋼集團副總工程師高慧菊告訴記者:“國產鋼材與國外相比確實存在差距,如果就一次性供貨來說,沒什么問題。一旦要持續供貨,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就出來了。”高慧菊認為,現在一些國內鋼廠的設備與國外企業相比存有差距,做精品的意識也還不夠。因此,國內鋼鐵要做精品,就要打造比較細的工藝流程,對產品質量更不能存在一不檢查就“跳”過去現象。
一位來自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與國外的產品相比我們的差距就在原材料的供應上。如在天然氣管材的原材料方面,我們企業提供的產品在實踐中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個系統工程,如果原材料上去了,就等于是解決了根本問題。”
國內鋼企機遇可期
近年來,隨著核電、超超臨界火電、大型石油化工裝備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的升級,機械工業對鋼材的品種、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蔡惟慈指出,中國鋼鐵企業要針對這些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新需求,加大新品開發力度,使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更多地立足于國產鋼材供應的基礎之上。
蔡惟慈認為,裝備制造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需要鋼鐵工業的支撐,這種支撐不僅體現在量的增長上,更體現在鋼材的品種、質量上。目前,諸多特種優質鋼材嚴重供不應求,不僅制約了我國機械工業的生產,而且因進口鋼材價格居高不下,也影響了機械裝備產品價格的降低。
吳溪淳說:“不久前,業內人士在江蘇興澄特鋼討論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給特鋼企業帶來的機遇時,大家都認為現在特殊鋼市場開始走旺。隨著制造業投資的增加,對特鋼的需求開始加大,特鋼企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對特鋼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高慧菊說,振興裝備制造業對特鋼企業肯定是個機遇。東北特鋼在2006年也上了新設備,希望很快能做到“缺什么就上什么”。
而萊鋼特鋼廠李猛則認為,特鋼企業的發展與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用戶企業發展的好,原材料供應商自然也就能發展。“現在我們也在籌劃上新的設備,報告已經轉到了集團公司。”他說。
鋼鐵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蔡惟慈以發電和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為例說,特鋼制造企業的優質特種鋼材的供應嚴重不足,耐高溫、耐高壓、抗腐蝕的管板材和高性能的冷軋取向矽鋼片主要依賴進口,這不但嚴重影響當前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且嚴重制約了今后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核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重點裝備的自主發展。
中外差距仍然很大
據記者了解,我國鋼企高附加值專用鋼材品種產量目前有了顯著增長,尤以造船板、壓力容器板、集裝箱板、橋梁板、電工鋼板帶等品種較為突出。同時,寶鋼、鞍鋼等企業供給國內汽車板也在增加,2005年上海通用汽車使用寶鋼汽車板占到總用量的68%,2006年已上升到75%。鞍鋼與蒂森克虜伯合作生產的汽車用鍍鋅板已經向德國本土大眾汽車供貨,并成功應用在沈陽寶馬轎車的生產中。
“雖然我國高附加值專用鋼材品種產量較以往有顯著增長,但是高附加值鋼材供給依然不足,部分品種依靠進口的局面尚未發生質的改變。”吳溪淳說。
有數據顯示,2006年1~10月,我國進口鋼材1530.64萬噸,其中高附加值產品約1105萬噸,占總量的72.2%;金額約126.6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81.4%。有專家預計,2006年我國不銹鋼產量將突破500萬噸,自給率將達70%左右,但進口量仍將高達250萬噸左右。
面對我國鋼材品種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吳溪淳指出今后我國鋼鐵企業需要完成的兩個重要任務:一是國內鋼鐵企業必須把發展的重點切實轉移到提高鋼材的品種質量上來;二是努力增產高附加值鋼材,進一步替代進口。他認為,這既是當前我國鋼材品種結構存在的問題,也是今后我國鋼鐵工業產品結構調整的目標。
對于我國特鋼企業生產的產品與進口產品之間的差距,東北特鋼集團副總工程師高慧菊告訴記者:“國產鋼材與國外相比確實存在差距,如果就一次性供貨來說,沒什么問題。一旦要持續供貨,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就出來了。”高慧菊認為,現在一些國內鋼廠的設備與國外企業相比存有差距,做精品的意識也還不夠。因此,國內鋼鐵要做精品,就要打造比較細的工藝流程,對產品質量更不能存在一不檢查就“跳”過去現象。
一位來自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與國外的產品相比我們的差距就在原材料的供應上。如在天然氣管材的原材料方面,我們企業提供的產品在實踐中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個系統工程,如果原材料上去了,就等于是解決了根本問題。”
國內鋼企機遇可期
近年來,隨著核電、超超臨界火電、大型石油化工裝備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的升級,機械工業對鋼材的品種、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蔡惟慈指出,中國鋼鐵企業要針對這些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新需求,加大新品開發力度,使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更多地立足于國產鋼材供應的基礎之上。
蔡惟慈認為,裝備制造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需要鋼鐵工業的支撐,這種支撐不僅體現在量的增長上,更體現在鋼材的品種、質量上。目前,諸多特種優質鋼材嚴重供不應求,不僅制約了我國機械工業的生產,而且因進口鋼材價格居高不下,也影響了機械裝備產品價格的降低。
吳溪淳說:“不久前,業內人士在江蘇興澄特鋼討論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給特鋼企業帶來的機遇時,大家都認為現在特殊鋼市場開始走旺。隨著制造業投資的增加,對特鋼的需求開始加大,特鋼企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對特鋼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高慧菊說,振興裝備制造業對特鋼企業肯定是個機遇。東北特鋼在2006年也上了新設備,希望很快能做到“缺什么就上什么”。
而萊鋼特鋼廠李猛則認為,特鋼企業的發展與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用戶企業發展的好,原材料供應商自然也就能發展。“現在我們也在籌劃上新的設備,報告已經轉到了集團公司。”他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