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再生能源漸入佳境
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人均能源消費水平還很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增加能源供應、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可再生能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在滿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電開發布局基本完成
水力發電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目前,經濟發達國家水能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水電建設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我國,水能資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根據2003年全國水力資源復查結果,全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億千瓦,年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4億千瓦,年發電量1.75萬億千瓦時。
我國西南地區是水能蘊藏量最為富足的地區,占全國水能的70%。1996年前,我國的第一座840千瓦的水電站———云南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就在這個區域建成投產,當年沒有人意識到我國能在自己的版圖上創造出今天的奇跡。現在,這種奇跡還在繼續。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1.48億千瓦,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數據仍然在增長。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9億千瓦;2020年將達到3億千瓦。西南各大江河的干流、支流上的水電站或者投產或正在建設之中,而國電、華能、華電、大唐和三峽公司等各大電力集團、民營資本以及地方政府成為了這里水電開發的主力軍。
在黃河上游,中電投黃河水電公司一枝獨秀,作為一家以“奉獻綠色能源、服務社會公眾”為己任的水電企業,黃河水電開發公司已擁有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等已建成的多座大中型水電站,另外一批水電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在我國,根據流域水能資源的特點,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流域水電梯級協調綜合開發的方針已被全社會廣泛接受,已開發的重要大江大河都組建了流域開發公司,如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負責長江和金沙江下游河流的開發;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負責黃河上游河流開發;云南華能瀾滄江水電開發公司負責瀾滄江流域開發;國電大渡河水電開發公司負責大渡河流域開發等。實踐證明,以流域公司為主進行大江大河的水電開發,可以做到水資源的優化利用,使發電與防洪、生態及水資源綜合利用協調一致,也便于協調水電企業的經濟利益與流域相關的各種社會利益。
風能及太陽能開發跑步前進
風能利用在我國發展尤其迅速。隨著風電的技術進步和應用規模的擴大,風電成本持續下降,經濟性與常規能源已十分接近。
今年底,我國風電的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兩年后將突破2000萬千瓦,我國不久將成為最大的風力發電大國。2007年年底,我國風電建設已突破了6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在建的還有420萬千瓦。下一步,我國將加快百萬千瓦級風電場的建設,同時抓好河西走廊、沿海和內蒙古等大型風電場的建設,打造風電三峽。
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季風強盛,內陸還有許多山系,地形復雜,加之青藏高原聳立我國西北部,改變了海陸影響所引起的氣壓分布和大氣環流,增加了我國季風的復雜性。同時,我國幅員遼闊,陸疆總長達2萬多千米,還有1.8萬多千米的海岸線,邊緣海中有島嶼5000多個。據統計,我國陸地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儲量約為2.5億千瓦,海上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儲量達到約7.5億千瓦,即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總儲量達10億千瓦以上。屆時,風能將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
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方面,我國也取得長足進展。2002年~2003年我國實施的“送電到鄉”工程安裝了光伏電池約為1.9萬千瓦,對光伏發電的應用和光伏電池制造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除利用光伏發電為偏遠地區和特殊地區供電外,我國已開始建設屋頂并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電池及組裝廠已有10多家,制造能力達10萬千瓦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有100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年總產值近120億元,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從業人數達20多萬人。
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典型引路
現代生物質能的發展方向是高效清潔利用,將生物質轉換成優質能源,包括電力、燃氣、液體燃料和固體成型燃料等。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沼氣發電等。目前,全世界生物質發電總裝機主要集中在北歐和美國;生物燃料乙醇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國;生物柴油主要集中在德國。
我國在生物質方面利用最多的是沼氣。我國在利用沼氣上有一套成熟的技術,并且沼氣技術已從單純的能源利用發展成廢棄物處理和生物質多層次綜合利用,并廣泛地同養殖業、種植業相結合,成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途徑。沼氣工程的零部件已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沼氣技術服務體系也比較完善。在生物質發電方面,我國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現已基本具備了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我國為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發電示范項目。在生物液體燃料的利用方面,我國已開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超過百萬噸。
地熱發電技術分為地熱水蒸氣發電和低沸點有機工質發電。我國適合發電的地熱資源集中在西藏和云南地區,現在已經有了幾個典型項目,如西藏羊八井的地熱發電項目。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的熱利用發展較快,主要是熱水供應及供暖、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供熱、制冷等。地源熱泵是未來利用地熱能的主要方向。
另外,在海洋能的利用方面,我國已加大開發力度。據悉,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潮汐電站10萬千瓦。
水電開發布局基本完成
水力發電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目前,經濟發達國家水能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水電建設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我國,水能資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根據2003年全國水力資源復查結果,全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億千瓦,年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4億千瓦,年發電量1.75萬億千瓦時。
我國西南地區是水能蘊藏量最為富足的地區,占全國水能的70%。1996年前,我國的第一座840千瓦的水電站———云南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就在這個區域建成投產,當年沒有人意識到我國能在自己的版圖上創造出今天的奇跡。現在,這種奇跡還在繼續。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1.48億千瓦,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數據仍然在增長。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9億千瓦;2020年將達到3億千瓦。西南各大江河的干流、支流上的水電站或者投產或正在建設之中,而國電、華能、華電、大唐和三峽公司等各大電力集團、民營資本以及地方政府成為了這里水電開發的主力軍。
在黃河上游,中電投黃河水電公司一枝獨秀,作為一家以“奉獻綠色能源、服務社會公眾”為己任的水電企業,黃河水電開發公司已擁有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等已建成的多座大中型水電站,另外一批水電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在我國,根據流域水能資源的特點,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流域水電梯級協調綜合開發的方針已被全社會廣泛接受,已開發的重要大江大河都組建了流域開發公司,如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負責長江和金沙江下游河流的開發;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負責黃河上游河流開發;云南華能瀾滄江水電開發公司負責瀾滄江流域開發;國電大渡河水電開發公司負責大渡河流域開發等。實踐證明,以流域公司為主進行大江大河的水電開發,可以做到水資源的優化利用,使發電與防洪、生態及水資源綜合利用協調一致,也便于協調水電企業的經濟利益與流域相關的各種社會利益。
風能及太陽能開發跑步前進
風能利用在我國發展尤其迅速。隨著風電的技術進步和應用規模的擴大,風電成本持續下降,經濟性與常規能源已十分接近。
今年底,我國風電的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兩年后將突破2000萬千瓦,我國不久將成為最大的風力發電大國。2007年年底,我國風電建設已突破了6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在建的還有420萬千瓦。下一步,我國將加快百萬千瓦級風電場的建設,同時抓好河西走廊、沿海和內蒙古等大型風電場的建設,打造風電三峽。
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季風強盛,內陸還有許多山系,地形復雜,加之青藏高原聳立我國西北部,改變了海陸影響所引起的氣壓分布和大氣環流,增加了我國季風的復雜性。同時,我國幅員遼闊,陸疆總長達2萬多千米,還有1.8萬多千米的海岸線,邊緣海中有島嶼5000多個。據統計,我國陸地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儲量約為2.5億千瓦,海上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儲量達到約7.5億千瓦,即實際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總儲量達10億千瓦以上。屆時,風能將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
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方面,我國也取得長足進展。2002年~2003年我國實施的“送電到鄉”工程安裝了光伏電池約為1.9萬千瓦,對光伏發電的應用和光伏電池制造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除利用光伏發電為偏遠地區和特殊地區供電外,我國已開始建設屋頂并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電池及組裝廠已有10多家,制造能力達10萬千瓦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有100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年總產值近120億元,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從業人數達20多萬人。
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典型引路
現代生物質能的發展方向是高效清潔利用,將生物質轉換成優質能源,包括電力、燃氣、液體燃料和固體成型燃料等。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沼氣發電等。目前,全世界生物質發電總裝機主要集中在北歐和美國;生物燃料乙醇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國;生物柴油主要集中在德國。
我國在生物質方面利用最多的是沼氣。我國在利用沼氣上有一套成熟的技術,并且沼氣技術已從單純的能源利用發展成廢棄物處理和生物質多層次綜合利用,并廣泛地同養殖業、種植業相結合,成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途徑。沼氣工程的零部件已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沼氣技術服務體系也比較完善。在生物質發電方面,我國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現已基本具備了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我國為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發電示范項目。在生物液體燃料的利用方面,我國已開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超過百萬噸。
地熱發電技術分為地熱水蒸氣發電和低沸點有機工質發電。我國適合發電的地熱資源集中在西藏和云南地區,現在已經有了幾個典型項目,如西藏羊八井的地熱發電項目。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的熱利用發展較快,主要是熱水供應及供暖、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供熱、制冷等。地源熱泵是未來利用地熱能的主要方向。
另外,在海洋能的利用方面,我國已加大開發力度。據悉,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潮汐電站10萬千瓦。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