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力世界第一 中國塑料機械有待邁出國門
中國塑料機械工業經過“十五”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產業規模擴大,連續八年主要經濟指標逐年遞增,其發展速度與主要經濟指標在機械工業所轄的194個行業中名列前茅。目前中國塑料機械制造企業已達400多家,大、中型企業約200家左右,上規模的骨干企業15家左右。塑料機械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塑料機械年制造能力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塑料機械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一帶,其中寧波地區發展勢頭最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年生產量占國內注塑機年總產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占世界注塑機的三分之一。
從21世紀初,中國塑料機械出口逐漸增多,現已出口到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東南亞和非洲等46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塑料機械在低端產品領域競爭力不斷增長,在186億歐元的世界市場所占份額由2001年的6.4%增長到2004年的10.2%。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國外的機械制造業加速對華轉移,世界一些知名的塑料機械企業,如德國德馬格、克虜伯等公司先后"進駐"中國,有的還進一步設立了技術中心。國外塑料機械制造商的進入給中國塑料機械行業帶來了發展活力,同時也使中國塑料機械制造企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
國內:市場需求持續看漲
“十五”期間,隨著石油化工產品的發展、塑料制品的增加,塑料機械到達"黃金"時代。此后5~10年,塑料機械仍是朝陽產業。國內有人預言21世紀的材料領域是塑料的天下,而中國是21世紀塑料工業(包括塑料機械工業)最大的市場。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產值每年約100億元,而國內市場需求約200億元,還有很大空間。另外,現在人們已公認一個國家或地區塑料的人均消耗量及塑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是反映工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塑料資源豐富,21世紀初主要合成樹脂年產量達42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塑料強國,排世界第四位。據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合成樹脂的產量還要以5%~10%的速度增長。中國又是塑料消費大國,據統計其年消耗量占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中國的人均消費僅為19公斤,在世界排名第32位,是工業發達國家的11%~20%,可見中國的塑料工業還要大發展,塑料機械前景廣闊,它跟隨塑料制品的需要而發展。根據塑料制品的需求,預測今后的5~10年,塑料機械品種、花樣還要大發展,產品的年產量將以5%~10%增加。為消除污染,塑料的回收設備的需求也將逐年增加。
國際:難以打入高端市場
中國塑料機械與工業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意大利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品種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性能不穩定等方面。國際市場對塑料機械要求不一、層次不同,西歐市場對塑料機械產品的技術和質量要求很高,中國目前尚難躋身。日本的貿易保護和技術水平是一種無形堡壘,中國難以打入,即使打入,出口量也不大。港澳地區是中國的傳統市場,但近幾年來該地區已形成了自己的塑料工業,具有一定的機械制造能力。美國盡管技術水平很高,但要求是多層次的,在出口高檔次塑料機械的同時,又進口不少自己沒有和不愿生產的塑料機械。早在1996年美國進口塑料機械的金額為4.95億美元。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如浙江省寧波海天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的注塑機已打入美國。通過產品質量提高、售后服務的加強,美國的市場一定能隨之擴大。
另外,中東產油國如約旦、伊朗、沙特等國家有較多的外匯收入,他們喜歡以招標的方式和承包工程進口成套塑料加工設備。隨著中國設備成套水平的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將越來越大。常州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公司的成套編織袋生產線已打入該市場。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是另一個塑料機械傳統市場,預計未來的需求仍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越南對塑料機械的需求量增長很快。過去中國援越的設備經過幾十年使用已達到了必須更新的地步。俄羅斯和東歐市場潛力很大,也是中國的主要市場之一。靠近中國方面的遠東地區的塑料機械幾乎全靠進口,南美、非洲也是中國出口塑料機械的潛在市場。而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占領市場,必須盡快完成塑料機械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檔次。
對塑料機械行業發展的建議與展望
中國要想改變國內塑料機械現狀,在國際上取得與其規模相匹配的發言權,進而打進世界塑機強國,“十一五”是關鍵時期。專家們建議要在總結經驗、找出差距的基礎上,采取如下措施:
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從整體上看,中國塑料機械工業組織結構不理想,大規模企業極少,中小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小企業在技術力量、生產設備或管理水平方面都很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因此,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應聯合起來,走集團化道路,參與競爭。
加大技術投入。中國國內專門從事塑料機械研究的機構太少,從事塑料機械產品研究的力量薄弱,導致塑機產品技術含量低。"十一五"期間應擴大塑機的研究機構,創出自己的專利產品,以提高塑機“身價”。
利用國際塑機成果。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塑料機械行業起步早,掌握了較多的這方面新技術、新產品和技術專利,中國在創新、開拓產品時,盡量借鑒國際經驗,利用國際上已有塑機成果,不走重復研究、開拓之路,應采取聯合、合資、引進等方式,甚至采購先進成熟的零部件、配件的控制系統,開創、改造中國的塑料機械,使中國的塑料機械產品盡快提高檔次,再上一個新臺階。
采用先進工藝裝備。目前中國塑機制造企業的機械加工設備多數采用通用機床加工塑機零部件,效率低,質量不穩定。應當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專用工具、夾具、量具數控機床和專用機床對批量較大的塑機零件進行機械加工。只有用先進的工藝裝備才能提高效率、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目前世界上產業結構在調整,工業發達國家不斷將工業生產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中國應利用這個機遇,發展開煉機、密煉機、壓延機、塑料回收再生設備及高檔的邊緣設備等,為擴大塑料機械出口創匯和解決勞動力過剩創造條件。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中國塑料機械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一帶,其中寧波地區發展勢頭最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年生產量占國內注塑機年總產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占世界注塑機的三分之一。
從21世紀初,中國塑料機械出口逐漸增多,現已出口到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東南亞和非洲等46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塑料機械在低端產品領域競爭力不斷增長,在186億歐元的世界市場所占份額由2001年的6.4%增長到2004年的10.2%。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國外的機械制造業加速對華轉移,世界一些知名的塑料機械企業,如德國德馬格、克虜伯等公司先后"進駐"中國,有的還進一步設立了技術中心。國外塑料機械制造商的進入給中國塑料機械行業帶來了發展活力,同時也使中國塑料機械制造企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
國內:市場需求持續看漲
“十五”期間,隨著石油化工產品的發展、塑料制品的增加,塑料機械到達"黃金"時代。此后5~10年,塑料機械仍是朝陽產業。國內有人預言21世紀的材料領域是塑料的天下,而中國是21世紀塑料工業(包括塑料機械工業)最大的市場。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產值每年約100億元,而國內市場需求約200億元,還有很大空間。另外,現在人們已公認一個國家或地區塑料的人均消耗量及塑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是反映工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塑料資源豐富,21世紀初主要合成樹脂年產量達42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塑料強國,排世界第四位。據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合成樹脂的產量還要以5%~10%的速度增長。中國又是塑料消費大國,據統計其年消耗量占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中國的人均消費僅為19公斤,在世界排名第32位,是工業發達國家的11%~20%,可見中國的塑料工業還要大發展,塑料機械前景廣闊,它跟隨塑料制品的需要而發展。根據塑料制品的需求,預測今后的5~10年,塑料機械品種、花樣還要大發展,產品的年產量將以5%~10%增加。為消除污染,塑料的回收設備的需求也將逐年增加。
國際:難以打入高端市場
中國塑料機械與工業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意大利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品種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性能不穩定等方面。國際市場對塑料機械要求不一、層次不同,西歐市場對塑料機械產品的技術和質量要求很高,中國目前尚難躋身。日本的貿易保護和技術水平是一種無形堡壘,中國難以打入,即使打入,出口量也不大。港澳地區是中國的傳統市場,但近幾年來該地區已形成了自己的塑料工業,具有一定的機械制造能力。美國盡管技術水平很高,但要求是多層次的,在出口高檔次塑料機械的同時,又進口不少自己沒有和不愿生產的塑料機械。早在1996年美國進口塑料機械的金額為4.95億美元。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如浙江省寧波海天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的注塑機已打入美國。通過產品質量提高、售后服務的加強,美國的市場一定能隨之擴大。
另外,中東產油國如約旦、伊朗、沙特等國家有較多的外匯收入,他們喜歡以招標的方式和承包工程進口成套塑料加工設備。隨著中國設備成套水平的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將越來越大。常州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公司的成套編織袋生產線已打入該市場。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是另一個塑料機械傳統市場,預計未來的需求仍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越南對塑料機械的需求量增長很快。過去中國援越的設備經過幾十年使用已達到了必須更新的地步。俄羅斯和東歐市場潛力很大,也是中國的主要市場之一。靠近中國方面的遠東地區的塑料機械幾乎全靠進口,南美、非洲也是中國出口塑料機械的潛在市場。而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占領市場,必須盡快完成塑料機械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檔次。
對塑料機械行業發展的建議與展望
中國要想改變國內塑料機械現狀,在國際上取得與其規模相匹配的發言權,進而打進世界塑機強國,“十一五”是關鍵時期。專家們建議要在總結經驗、找出差距的基礎上,采取如下措施:
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從整體上看,中國塑料機械工業組織結構不理想,大規模企業極少,中小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小企業在技術力量、生產設備或管理水平方面都很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因此,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應聯合起來,走集團化道路,參與競爭。
加大技術投入。中國國內專門從事塑料機械研究的機構太少,從事塑料機械產品研究的力量薄弱,導致塑機產品技術含量低。"十一五"期間應擴大塑機的研究機構,創出自己的專利產品,以提高塑機“身價”。
利用國際塑機成果。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塑料機械行業起步早,掌握了較多的這方面新技術、新產品和技術專利,中國在創新、開拓產品時,盡量借鑒國際經驗,利用國際上已有塑機成果,不走重復研究、開拓之路,應采取聯合、合資、引進等方式,甚至采購先進成熟的零部件、配件的控制系統,開創、改造中國的塑料機械,使中國的塑料機械產品盡快提高檔次,再上一個新臺階。
采用先進工藝裝備。目前中國塑機制造企業的機械加工設備多數采用通用機床加工塑機零部件,效率低,質量不穩定。應當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專用工具、夾具、量具數控機床和專用機床對批量較大的塑機零件進行機械加工。只有用先進的工藝裝備才能提高效率、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目前世界上產業結構在調整,工業發達國家不斷將工業生產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中國應利用這個機遇,發展開煉機、密煉機、壓延機、塑料回收再生設備及高檔的邊緣設備等,為擴大塑料機械出口創匯和解決勞動力過剩創造條件。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華潤電氣—奧運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