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軟件及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現狀
對于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其生產過程中除了涉及實物材料的加工處理外,更多地涉及知識的輸入、加工和輸出活動,即知識型企業以從外界獲取特定知識資源作為原料,通過加工處理,轉變為知識產品,輸出給其用戶。以知識的傳遞為線索進行產業鏈劃分,按照知識在上、下游的傳遞途徑,嵌入式軟件基于知識的產業鏈
上游發展現狀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半導體工藝設備和ICCAD設備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到了80年代,工藝設備生產能力相當強大,而且費用也十分昂貴,從而與設計環節分開,成為兩個獨立的產業;到了90年代,測試也成為獨立產業分離出去.
IC產業最近一次分工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仍在進行中,就是IC設計產業中的系統設計和IP設計的分工,形成了Chipless設計方式。它對IC產業的影響將不亞于80年代Fabless(芯片設計)與Foundry(芯片制造)的分工。
嵌入式軟件產業規模與增
IP核(知識產權核)是指用于產品應用專用集成電路(ASIC)或者可編輯
邏輯器件(FPGA)的邏輯塊或數據塊。將一些在數字電路中常用但比較復雜的功能塊,如FIR濾波器,SDRAM控制器和PCI接口等設計成可修改數的模塊,讓其他用戶可以直接調用這些模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工程師的負擔,避免重復勞動。隨著CPLD/FPGA的規模越來越大,設計越來越復雜,使用IP核是一個發展趨勢。目前自主開發和經營IP核的主要公司有ARM、Amphion、DeSoc、MIPSTechologies和Rambus等。以ARM公司為例,1985年ARM公司設計開發出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ISC處理器IP模塊,1990年首次將其IP專利權轉讓給Apple公司。目前全球共有IBM、TI、Philips、NEC和Sony等多家公司采用其IP核開發自己的產品
我國對IP產業非常重視,2002年成立了“信息產業部集成電路IP核標準工作組(IPCG)”,負責制定我國的IP核技術標準,后來又成立了“信息產業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和“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SSIPEX)”,為IP標準的應用和推廣奠定了基礎。2004年8月,由CSIP籌建的國家IP核庫建成,并開始正式向IC/SoC設計商、制造商提供服務。2005年8月,“中國硅知識產權產業聯盟”(簡稱中國IP聯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聯盟由CSIP、中芯國際、中星微電子、神州龍芯、蘇州國芯、大唐微電子、智芯科技和海信等多家單位發起。首批加入聯盟的企事業單位有51家,包括國內各地IC設計企業、科研機構、國內外硅知識產權(IP核)提供商、世界著名EDA工具提供商以及IC制造企業。
下游發展現狀
嵌入式應用系統在中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信息家電產品年需求量幾億臺,每一類數字化家電產品都有千萬臺市場需求量,工業控制用嵌入式系統有上百萬臺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統需求量幾百萬臺;同時出口的嵌入式應用產品特別是通信設備逐步增長,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中國嵌入式計算機創造了數千億元的效益,國內外的市場為中國嵌入式系統產業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嵌入式應用系統已在國防、國民經濟及社會生活等領域普及應用,深入到企業、軍隊、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個家庭等各種場所。中國嵌入式系統市場上的主要應用領域為家庭通用、企業通用領域以及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物業/安防、電信、商業/金融、交通和媒體出版等應用領域。另外,在工業、軍事和醫療等領域,嵌入式應用也開始逐漸增多。
嵌入式軟件產業鏈發展現狀
中國嵌入式軟件產值2006年已經達到1461.6億元,占整個軟件產業的比重超過20%,但由于嵌入式軟件涉及到廣泛的應用領域,其運行環境隨電子設備的不同而不同,必須針對不同的電子產品進行專門的設計、開發和優化。因此,造成產業壟斷的條件不充分,產業競爭呈高度分散態勢。在嵌入式軟件領域,競爭主體呈現明顯的二極分化現象。在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和開發工具等平臺軟件中,國外品牌占據了絕對優勢,本土品牌雖有少數參與者,但在應用規模上無法與國外品牌進行競爭;而在應用軟件這一端,本土廠商在各個細分領域內都有相當企業占據主流地位。
總的來說,嵌入式系統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遠遠不能滿足我國交通、通信、家電、工控和軍工等各行業對嵌入式系統應用產品的需求,主要依賴于終端制造廠商自給自足的嵌入式軟件產品應用。本土的嵌入式軟件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低,整個中國市場的嵌入式軟件產業群并沒有成長起來,產業鏈上存在斷點,產業鏈上的產業協同也不夠。但由于產業應用周期不斷縮短,自給自足式的開發模式在技術開發、驗證及優化的高額長期投入中越來越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獨立嵌入式軟件提供商,特別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數據庫及嵌入式中間件廠商,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整個嵌入式軟件產業鏈將逐步走向協同發展階段。
上游發展現狀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半導體工藝設備和ICCAD設備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到了80年代,工藝設備生產能力相當強大,而且費用也十分昂貴,從而與設計環節分開,成為兩個獨立的產業;到了90年代,測試也成為獨立產業分離出去.
IC產業最近一次分工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仍在進行中,就是IC設計產業中的系統設計和IP設計的分工,形成了Chipless設計方式。它對IC產業的影響將不亞于80年代Fabless(芯片設計)與Foundry(芯片制造)的分工。
嵌入式軟件產業規模與增
IP核(知識產權核)是指用于產品應用專用集成電路(ASIC)或者可編輯
邏輯器件(FPGA)的邏輯塊或數據塊。將一些在數字電路中常用但比較復雜的功能塊,如FIR濾波器,SDRAM控制器和PCI接口等設計成可修改數的模塊,讓其他用戶可以直接調用這些模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工程師的負擔,避免重復勞動。隨著CPLD/FPGA的規模越來越大,設計越來越復雜,使用IP核是一個發展趨勢。目前自主開發和經營IP核的主要公司有ARM、Amphion、DeSoc、MIPSTechologies和Rambus等。以ARM公司為例,1985年ARM公司設計開發出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ISC處理器IP模塊,1990年首次將其IP專利權轉讓給Apple公司。目前全球共有IBM、TI、Philips、NEC和Sony等多家公司采用其IP核開發自己的產品
我國對IP產業非常重視,2002年成立了“信息產業部集成電路IP核標準工作組(IPCG)”,負責制定我國的IP核技術標準,后來又成立了“信息產業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和“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SSIPEX)”,為IP標準的應用和推廣奠定了基礎。2004年8月,由CSIP籌建的國家IP核庫建成,并開始正式向IC/SoC設計商、制造商提供服務。2005年8月,“中國硅知識產權產業聯盟”(簡稱中國IP聯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聯盟由CSIP、中芯國際、中星微電子、神州龍芯、蘇州國芯、大唐微電子、智芯科技和海信等多家單位發起。首批加入聯盟的企事業單位有51家,包括國內各地IC設計企業、科研機構、國內外硅知識產權(IP核)提供商、世界著名EDA工具提供商以及IC制造企業。
下游發展現狀
嵌入式應用系統在中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信息家電產品年需求量幾億臺,每一類數字化家電產品都有千萬臺市場需求量,工業控制用嵌入式系統有上百萬臺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統需求量幾百萬臺;同時出口的嵌入式應用產品特別是通信設備逐步增長,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中國嵌入式計算機創造了數千億元的效益,國內外的市場為中國嵌入式系統產業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嵌入式應用系統已在國防、國民經濟及社會生活等領域普及應用,深入到企業、軍隊、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個家庭等各種場所。中國嵌入式系統市場上的主要應用領域為家庭通用、企業通用領域以及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物業/安防、電信、商業/金融、交通和媒體出版等應用領域。另外,在工業、軍事和醫療等領域,嵌入式應用也開始逐漸增多。
嵌入式軟件產業鏈發展現狀
中國嵌入式軟件產值2006年已經達到1461.6億元,占整個軟件產業的比重超過20%,但由于嵌入式軟件涉及到廣泛的應用領域,其運行環境隨電子設備的不同而不同,必須針對不同的電子產品進行專門的設計、開發和優化。因此,造成產業壟斷的條件不充分,產業競爭呈高度分散態勢。在嵌入式軟件領域,競爭主體呈現明顯的二極分化現象。在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和開發工具等平臺軟件中,國外品牌占據了絕對優勢,本土品牌雖有少數參與者,但在應用規模上無法與國外品牌進行競爭;而在應用軟件這一端,本土廠商在各個細分領域內都有相當企業占據主流地位。
總的來說,嵌入式系統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遠遠不能滿足我國交通、通信、家電、工控和軍工等各行業對嵌入式系統應用產品的需求,主要依賴于終端制造廠商自給自足的嵌入式軟件產品應用。本土的嵌入式軟件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低,整個中國市場的嵌入式軟件產業群并沒有成長起來,產業鏈上存在斷點,產業鏈上的產業協同也不夠。但由于產業應用周期不斷縮短,自給自足式的開發模式在技術開發、驗證及優化的高額長期投入中越來越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獨立嵌入式軟件提供商,特別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數據庫及嵌入式中間件廠商,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整個嵌入式軟件產業鏈將逐步走向協同發展階段。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機床產業迎來“亞洲時代”?
下一篇:歐洲半導體業新局惹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