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REACH法案:中國入世以來最大貿易壁壘
4月19日,北京,“2007歐盟REACH法規應對與企業發展研討會”,疑惑與迷茫在數百位企業人士間蔓延。
他們正在面臨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技術貿易壁壘,也是影響面最大的貿易壁壘,而如何逾越這道壁壘,所有人都顯得沒有信心。
一個名叫“REACH”的法案,全稱<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Registration,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于2006年12月13日由歐盟通過并將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它將取代歐盟現有的<危險物質分類、包裝和標簽指令>等40多項有關化學品的指令和法規,對歐盟市場上和進入歐盟市場的所有化學品強制要求注冊、評估和許可,實施安全監控。
表面上看,這是個化學品法案,影響的是去年中國化工產品出口歐盟總值為44. 19億美元的市場,然而化學品不過是冰山一角,它影響的是幾乎所有商品,因為幾乎沒有商品不使用化工產品。
據專家估計,因為REACH,中國與歐盟1400億歐元的貿易全部都要受到影響,家電紡織、服裝、鞋業、玩具、輕工、電子、汽車、制藥,全部都要受到波及和傷害,整個中歐貿易格局乃至其上下游產業格局都將面臨一次重大洗牌。
最大壁壘
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為宗旨,REACH卻伴隨著歐盟以外各國的反對聲浪誕生,被認為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技術貿易壁壘。
REACH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和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等500多萬種制成品全部納入注冊、評估、許可3個管理監控系統。歐盟自己生產的、用于出口的和從國外進口的所有化工及其下游制品都必須進行注冊并被許可后才能在歐盟市場流通。
REACH的流程,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企業必須收集和報告其與化學品有關的活動的數據,包括該化學品的物理化學性質、各種參數、在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流向和用途;第二步,對于被要求進一步做實驗進行檢測的物質,必須在歐盟認可的GLP實驗室里進行檢測并提交檢測報告;第三步,在基本數據和實驗數據都完整的情況下,由歐盟授權允許該企業在歐盟市場銷售這種化學品。
REACH法案長達200多頁,還不包括即將出來的指引細則;為了保障REACH的有效實施,歐盟已經成立了歐盟化學品管理局來對所有在歐盟市場上流通的化學品及其相關制品進行管理。整個注冊、評估、許可的過程繁復、瑣碎、漫長,充滿未知性,足以令諸多企業望而生畏。
"這是典型的技術貿易壁壘。"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一位官員表示,"技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面臨的最大貿易壁壘。2005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約占2005年全年出口額的19.29%。"
以一家中國服裝制造商為例,首先它要摸清楚上游企業的原料,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布料提供商,然后是布料提供商的上游企業,了解布料當中用到的化學制劑是什么,其技術指標是什么,其各種化學物質含量是什么;然后它還要把服裝銷往歐洲的下游企業了解清楚,都分哪幾類?有的是去做勞動保障的工作裝,有的是時裝,他們所有的用途都要摸清楚。然后按要求向歐盟提交需要注冊物質的數據和相關文件,通過進口商或代理機構完成注冊,獲得貿易許可。"如果檢測出不合格的化學物質,紡織出口企業還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達到檢測標準。"姜勇如此解釋。
據上海卓江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姜勇估計,即使在應對得當的情況下,和我國做貿易的歐盟本地的進口商大概有10%要關閉。因為他們要想達到REACH標準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專門針對歐盟的中國貿易商的抵抗能力則可能更差一些,預計他們中的20%~30%將會破產或者轉產其他行業。
而且,由于所有物質檢測和注冊的費用均由企業承擔,保守估計我國企業每年為REACH所要負擔的成本為5億-10億美元。
有專家預計,到2011年,中國制造的仿冒名牌,大量鄉鎮企業生產的衣服、鞋子、玩具、農藥,無數標志性的、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輕工制品都將在歐洲市場銷聲匿跡。
上下游聯盟
據姜勇介紹,最有可能在REACH中獲益的是小型的專業公司,它們專注于自己的一小塊市場,對這一小塊市場研究得非常透、對自己的幾種產品把握得非常徹底、技術做得十分深入。
而那些產品面廣、貿易涉及領域多、下游市場的情況錯綜復雜的企業,將完全不適應REACH所帶來的貿易格局,因為它可能面臨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品及其衍生品的注冊工作,要開發出所有這些產品的注冊卷宗是難以想象的。因此他們必須縮短戰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幾個重點的產品當中去。
于是,對于紡織、建材、家電等下游制品來說,在產業鏈和行業內尋求廣泛的企業合作成為必然,一是因為需要注冊的物質涉及到上下游;二是因為企業合作可以分攤注冊費用,比如說一個實驗數據要30萬歐元,很有可能有30甚至300家企業同時注冊這種化學物質,都要用到這個數據,那么可以由這300家企業分攤30萬歐元。
以紡織品企業為例,它必須和染料制造商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注冊。如果一件衣服中的染料未在歐盟獲得注冊,那么這件衣服也將被禁止在歐盟進行銷售。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一過程將在無形中大大加強企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系,上下游聯盟會變得更加牢固,產業鏈也會形成一種非常廣泛、穩固的合作模式,這對于技術密集型企業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對于我國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化過程來說,REACH將起一個很強的催化的作用。"姜勇說。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幾家企業聯合注冊,他們必須指定一家唯一代理注冊機構,其產品的所有技術參數都將對代理注冊機構開放。"商業機密的泄露變得很容易,而且由于不同企業可能使用不同工藝來生產同一種化學品,這使得不同企業聯合開發注冊卷宗的難度陡升。
不過,一旦企業注冊成功,獲得了在歐洲的貿易資格,那就意味著跨越了貿易壁壘同時也加固了這道壁壘。注冊成功意味著市場份額的提高和一種永久性的優勢,因為競爭力不強的小企業已經出局,而后來者想要跨越注冊這道門檻將更加困難,它們可能會選擇通過這家已經注冊成功的公司進行對歐貿易代理。這樣的情況下,最初注冊成功的企業利潤會上升,競爭力會有所加強。據估計,成功注冊后的企業,其未來獲得的收益與為注冊付出的成本之比大約為10∶1。
"現在已經有風投看中了這塊市場,開始了對某幾類化學物質的注冊,一旦注冊成功,它將成為該種化學品的對歐貿易代理商。"姜勇說,"后來者向它交繳代理費,它牢牢掌握著市場的主動權。成為某個化學品出口小圈子里的核心和主宰。"
【相關】走出迷茫
根據易貿資訊對全國3000家相關企業的調查,依然有38%的企業不知道何為REACH;即使知道,很多企業都尚在逡巡觀望之中,他們在等待政府與行業協會的組織和號召。
"REACH從2001年起就露出苗頭,美國、日本的大公司從2003年就開始著手準備了。一些國際的大型化學品企業如陶氏、巴斯夫等也都成立了專門的REACH應對部門。但我國企業對REACH的估計至今嚴重不足,反應相當滯后。"商務部世界貿易司的趙艷霞處長不無擔憂地說。
而企業也是一片叫苦聲。"我們現在完全是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如果政府和行業協會都拿不出一套合理的流程來,光靠企業的力量是無法應對REACH的。"江蘇無錫一家大型的EPS生產企業負責人說。這家企業年產值80億人民幣,今年出口歐盟總量預計達2億。
與REACH法規相關的政府部門分別是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環保局。商務部是目前相關工作開展最多的部門,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指定了五礦商會、中國石油化工協會這兩家行業協會一起進行REACH宣傳,聯手成立了技術服務中心,開辦了宣傳網站和網上咨詢臺,并要求各地方商務部門對企業開展培訓,但目前的工作也僅限于教育、宣傳;國家質檢總局正在將全部REACH法案翻譯,據相關人士介紹中文全譯本將在5月出臺;而擁有著大量化學品數據和信息的環保總局目前還沒有任何動靜。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的重視程度并不令人樂觀。不同部門間的松散合作,以及對REACH的各種解釋不一致,令企業無所適從。
更令人擔憂的是,REACH中規定,物質的檢測必須在歐盟認證的GLP實驗室內進行,但國內目前尚沒有一家此類實驗室可供完成檢測。國家質檢總局一位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在與歐盟有關方面協商,能否給中國一些實驗室特別授權來進行物質檢測。"希望很渺茫。"一位業內人士說,"中國的實驗室與國外技術條件相差太遠,歐盟沒有理由同意。"
"REACH法案太復雜了,現在全中國真正完全掌握了這個法案并能把整個流程走完的人不超過5個。"姜勇說。
然而,REACH培訓、咨詢、物質檢測和代理注冊服務已經被視一塊新的利高地,吸引著民間和外國相關機構的涌入。姜勇原本在五礦商會石油化工商品部工作,專門負責REACH事務,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了REACH潛藏的巨大商機潤,于是離開五礦商會,與一位朋友注冊成立了一家商務咨詢公司,提供應對REACH的咨詢服務和培訓課程。"生意不錯,目前來接受培訓和咨詢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化工企業。"姜勇說。
而一些如SGS、RCC等國際物質檢測機構也開始在中國展開相關活動。SGS是瑞士一家知名的權威檢測機構,從1年半以前就開始介入到幫助中國企業應對REACH的服務。"國內在REACH物質檢測方面是空白,而我們的母公司作為歐盟成員國的物質檢測機構,在為中國企業提供應對REACH的解決方案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中國有這么多相關企業,我們看好這塊市場。"SGS石化部的項目主管任志華說。
他們正在面臨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技術貿易壁壘,也是影響面最大的貿易壁壘,而如何逾越這道壁壘,所有人都顯得沒有信心。
一個名叫“REACH”的法案,全稱<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Registration,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于2006年12月13日由歐盟通過并將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它將取代歐盟現有的<危險物質分類、包裝和標簽指令>等40多項有關化學品的指令和法規,對歐盟市場上和進入歐盟市場的所有化學品強制要求注冊、評估和許可,實施安全監控。
表面上看,這是個化學品法案,影響的是去年中國化工產品出口歐盟總值為44. 19億美元的市場,然而化學品不過是冰山一角,它影響的是幾乎所有商品,因為幾乎沒有商品不使用化工產品。
據專家估計,因為REACH,中國與歐盟1400億歐元的貿易全部都要受到影響,家電紡織、服裝、鞋業、玩具、輕工、電子、汽車、制藥,全部都要受到波及和傷害,整個中歐貿易格局乃至其上下游產業格局都將面臨一次重大洗牌。
最大壁壘
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為宗旨,REACH卻伴隨著歐盟以外各國的反對聲浪誕生,被認為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技術貿易壁壘。
REACH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和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等500多萬種制成品全部納入注冊、評估、許可3個管理監控系統。歐盟自己生產的、用于出口的和從國外進口的所有化工及其下游制品都必須進行注冊并被許可后才能在歐盟市場流通。
REACH的流程,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企業必須收集和報告其與化學品有關的活動的數據,包括該化學品的物理化學性質、各種參數、在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流向和用途;第二步,對于被要求進一步做實驗進行檢測的物質,必須在歐盟認可的GLP實驗室里進行檢測并提交檢測報告;第三步,在基本數據和實驗數據都完整的情況下,由歐盟授權允許該企業在歐盟市場銷售這種化學品。
REACH法案長達200多頁,還不包括即將出來的指引細則;為了保障REACH的有效實施,歐盟已經成立了歐盟化學品管理局來對所有在歐盟市場上流通的化學品及其相關制品進行管理。整個注冊、評估、許可的過程繁復、瑣碎、漫長,充滿未知性,足以令諸多企業望而生畏。
"這是典型的技術貿易壁壘。"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一位官員表示,"技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面臨的最大貿易壁壘。2005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約占2005年全年出口額的19.29%。"
以一家中國服裝制造商為例,首先它要摸清楚上游企業的原料,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布料提供商,然后是布料提供商的上游企業,了解布料當中用到的化學制劑是什么,其技術指標是什么,其各種化學物質含量是什么;然后它還要把服裝銷往歐洲的下游企業了解清楚,都分哪幾類?有的是去做勞動保障的工作裝,有的是時裝,他們所有的用途都要摸清楚。然后按要求向歐盟提交需要注冊物質的數據和相關文件,通過進口商或代理機構完成注冊,獲得貿易許可。"如果檢測出不合格的化學物質,紡織出口企業還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達到檢測標準。"姜勇如此解釋。
據上海卓江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姜勇估計,即使在應對得當的情況下,和我國做貿易的歐盟本地的進口商大概有10%要關閉。因為他們要想達到REACH標準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專門針對歐盟的中國貿易商的抵抗能力則可能更差一些,預計他們中的20%~30%將會破產或者轉產其他行業。
而且,由于所有物質檢測和注冊的費用均由企業承擔,保守估計我國企業每年為REACH所要負擔的成本為5億-10億美元。
有專家預計,到2011年,中國制造的仿冒名牌,大量鄉鎮企業生產的衣服、鞋子、玩具、農藥,無數標志性的、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輕工制品都將在歐洲市場銷聲匿跡。
上下游聯盟
據姜勇介紹,最有可能在REACH中獲益的是小型的專業公司,它們專注于自己的一小塊市場,對這一小塊市場研究得非常透、對自己的幾種產品把握得非常徹底、技術做得十分深入。
而那些產品面廣、貿易涉及領域多、下游市場的情況錯綜復雜的企業,將完全不適應REACH所帶來的貿易格局,因為它可能面臨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品及其衍生品的注冊工作,要開發出所有這些產品的注冊卷宗是難以想象的。因此他們必須縮短戰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幾個重點的產品當中去。
于是,對于紡織、建材、家電等下游制品來說,在產業鏈和行業內尋求廣泛的企業合作成為必然,一是因為需要注冊的物質涉及到上下游;二是因為企業合作可以分攤注冊費用,比如說一個實驗數據要30萬歐元,很有可能有30甚至300家企業同時注冊這種化學物質,都要用到這個數據,那么可以由這300家企業分攤30萬歐元。
以紡織品企業為例,它必須和染料制造商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注冊。如果一件衣服中的染料未在歐盟獲得注冊,那么這件衣服也將被禁止在歐盟進行銷售。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一過程將在無形中大大加強企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系,上下游聯盟會變得更加牢固,產業鏈也會形成一種非常廣泛、穩固的合作模式,這對于技術密集型企業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對于我國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化過程來說,REACH將起一個很強的催化的作用。"姜勇說。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幾家企業聯合注冊,他們必須指定一家唯一代理注冊機構,其產品的所有技術參數都將對代理注冊機構開放。"商業機密的泄露變得很容易,而且由于不同企業可能使用不同工藝來生產同一種化學品,這使得不同企業聯合開發注冊卷宗的難度陡升。
不過,一旦企業注冊成功,獲得了在歐洲的貿易資格,那就意味著跨越了貿易壁壘同時也加固了這道壁壘。注冊成功意味著市場份額的提高和一種永久性的優勢,因為競爭力不強的小企業已經出局,而后來者想要跨越注冊這道門檻將更加困難,它們可能會選擇通過這家已經注冊成功的公司進行對歐貿易代理。這樣的情況下,最初注冊成功的企業利潤會上升,競爭力會有所加強。據估計,成功注冊后的企業,其未來獲得的收益與為注冊付出的成本之比大約為10∶1。
"現在已經有風投看中了這塊市場,開始了對某幾類化學物質的注冊,一旦注冊成功,它將成為該種化學品的對歐貿易代理商。"姜勇說,"后來者向它交繳代理費,它牢牢掌握著市場的主動權。成為某個化學品出口小圈子里的核心和主宰。"
【相關】走出迷茫
根據易貿資訊對全國3000家相關企業的調查,依然有38%的企業不知道何為REACH;即使知道,很多企業都尚在逡巡觀望之中,他們在等待政府與行業協會的組織和號召。
"REACH從2001年起就露出苗頭,美國、日本的大公司從2003年就開始著手準備了。一些國際的大型化學品企業如陶氏、巴斯夫等也都成立了專門的REACH應對部門。但我國企業對REACH的估計至今嚴重不足,反應相當滯后。"商務部世界貿易司的趙艷霞處長不無擔憂地說。
而企業也是一片叫苦聲。"我們現在完全是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如果政府和行業協會都拿不出一套合理的流程來,光靠企業的力量是無法應對REACH的。"江蘇無錫一家大型的EPS生產企業負責人說。這家企業年產值80億人民幣,今年出口歐盟總量預計達2億。
與REACH法規相關的政府部門分別是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環保局。商務部是目前相關工作開展最多的部門,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指定了五礦商會、中國石油化工協會這兩家行業協會一起進行REACH宣傳,聯手成立了技術服務中心,開辦了宣傳網站和網上咨詢臺,并要求各地方商務部門對企業開展培訓,但目前的工作也僅限于教育、宣傳;國家質檢總局正在將全部REACH法案翻譯,據相關人士介紹中文全譯本將在5月出臺;而擁有著大量化學品數據和信息的環保總局目前還沒有任何動靜。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的重視程度并不令人樂觀。不同部門間的松散合作,以及對REACH的各種解釋不一致,令企業無所適從。
更令人擔憂的是,REACH中規定,物質的檢測必須在歐盟認證的GLP實驗室內進行,但國內目前尚沒有一家此類實驗室可供完成檢測。國家質檢總局一位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在與歐盟有關方面協商,能否給中國一些實驗室特別授權來進行物質檢測。"希望很渺茫。"一位業內人士說,"中國的實驗室與國外技術條件相差太遠,歐盟沒有理由同意。"
"REACH法案太復雜了,現在全中國真正完全掌握了這個法案并能把整個流程走完的人不超過5個。"姜勇說。
然而,REACH培訓、咨詢、物質檢測和代理注冊服務已經被視一塊新的利高地,吸引著民間和外國相關機構的涌入。姜勇原本在五礦商會石油化工商品部工作,專門負責REACH事務,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了REACH潛藏的巨大商機潤,于是離開五礦商會,與一位朋友注冊成立了一家商務咨詢公司,提供應對REACH的咨詢服務和培訓課程。"生意不錯,目前來接受培訓和咨詢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化工企業。"姜勇說。
而一些如SGS、RCC等國際物質檢測機構也開始在中國展開相關活動。SGS是瑞士一家知名的權威檢測機構,從1年半以前就開始介入到幫助中國企業應對REACH的服務。"國內在REACH物質檢測方面是空白,而我們的母公司作為歐盟成員國的物質檢測機構,在為中國企業提供應對REACH的解決方案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中國有這么多相關企業,我們看好這塊市場。"SGS石化部的項目主管任志華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荷蘭機器人可像人一樣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