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組建數控裝備創新聯盟
“作為聯盟的一員,我們希望通過參加創新聯盟,密切我廠與相關科研院所及其他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現在我們承擔了聯盟成立后首個創新項目中的部分課題任務,正加緊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明年研究工作全面鋪開并將按要求于2009年完成。”北京第一機床廠研發中心的劉書記告訴記者該廠加入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的初衷。
已于今年4月29日成立的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是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國資委的組織推動下,由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11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北京市科委馬林主任表示,成立該創新聯盟的目的,是集成北京地區的優勢創新資源,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針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組織聯合攻關,從而推動北京數控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緣由北京市科委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作為國內數控系統的技術與產業發源地,北京具有良好的知識積累與技術優勢,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正在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主要體現在高技術附加值的高檔機床上,如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大型龍門銑床、北京機電院的五軸聯動機床、北京機床研究所的精密加工設備等,都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北京主要的數控系統制造商向全國提供的數控系統總量超過4萬套,位居國內第一。
但從整體上看,北京數控裝備產業在總體規模、市場占有率等方面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近幾年對北京經濟的貢獻率也有所降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的侯國光處長對制約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總結:
一是北京數控裝備產業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優勢,企業間缺乏信息溝通和戰略合作,產品定位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二是北京的數控裝備整機和關鍵功能部件的設計能力、技術集成能力、試驗能力和為客戶提供成套技術的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數控裝備的核心技術受國外控制,直接影響了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企業產權隸屬關系較為分散,缺乏產業內的協同共享機制。除了京城控股所屬的一機床、二機床、機電院外,其他企業的產權分屬不同的產權單位,在資本層面難以形成合力。
四是產業配套體系不完整,產業鏈低端環節逐步退出。北京地區為數控裝備產品配套服務的供應商缺乏,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而加大了北京地區數控裝備產業集成的難度。
五是北京地區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企業運營成本逐年增加。北京市平均工資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6.2%,企業的房屋、運輸等成本也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這些都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戰略規劃與科技部的滕明智部長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數控裝備產業綜合競爭力方面,北京與沈陽、大連等國內機床第一梯隊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主要體現在行業力量比較分散,企業之間、企業與院所、高校之間缺乏深層次合作,因而沒有形成區域行業的整體優勢,企業的持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科委和國資委決定支持北京的數控裝備企業及其相關的科研院所、大學等成立數控裝備創新聯盟,通過機制創新引導產學研走向深層次聯合,突破關鍵技術的瓶頸,實現與國家重大專項對接,從而提升北京數控裝備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集群體
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將在政府的指導下,以11家理事單位為基礎開展工作。這11家單位是: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第一機床廠、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北京機電院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機床研究所、北京首科凱奇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以及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集成了北京數控裝備行業的骨干企業,理事單位中能夠納入行業統計的企業有5家,2006年度的銷售額為26.1億元,利潤為4.44億元,分別占北京數控裝備業的65%和85%以上。
在內部的組織機制上,聯盟設置有指導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既能充分、有效地實踐政府的政策導向,又能將行業、科研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技術創新為牽引,實現整個行業的聯合。
成立聯盟的目的有三:第一,搭建產學研溝通合作的平臺,開展聯盟成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服務;第二,通過基礎和共性技術的協作創新,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檔數控裝備的發展;第三,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的競標和實施,以“高檔”和“關鍵部件”中北京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為基礎,解決替代進口設備的關鍵技術問題。
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李樹勇認為,該聯盟最大的特色在于以項目為紐帶,打造資源協同合力。通過重大項目實施,將國有骨干企業和集群發展串起來;通過共性技術攻關將北京的產學研用集成創新串起來;通過與國家重大專項對接,發揮整體優勢,將行業聯盟串起來。
就在聯盟成立的同時,“高效精密數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也正式啟動。該項目將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對產業發展具有共性推動作用的核心技術作為立項的基點,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即數控裝備系統測試與評價共性技術的研究及應用、直接驅動產業化核心技術和可重構數控技術研究與工程化應用。項目的實施時間是2007年~2009年,政府科技投入超過2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4000多萬元。
摸索北京擁有各類豐富的創新資源,但是創新資源分散、企業與院所創新資源對接不足等問題一直制約著北京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制約北京各產業發展的普遍問題。李樹勇說,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的成立,在探索新的創新資源整合機制和組織模式上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將為北京的其他產業提供借鑒。為了使聯盟的工作更具實效性,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聯盟的機制創新,并計劃了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一是組織實施好“高效精密數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為此,北京市科委與北京市國資委已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并組建了由國資委規劃處、市科委先進制造辦、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項目管理小組,具體落實項目工作的開展。最終通過該具體項目的實施,使高端環節技術的突破、應用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通過技術推廣降低行業創新成本,提升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深入開展行業發展需求研究,針對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提出技術選擇及解決方案,為今后組織重大項目提供決策咨詢。同時開展聯盟成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服務,把聯盟整體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學習型組織,提高各成員的技術創新能力;
三是按照國家重大專項實施要求,提出數控裝備領域的對接規劃,爭取國家重大專項的部分或全部落戶北京。
針對聯盟的成立,一些企業也談了各自的看法。滕明智認為,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技術與機制創新并進,堅持高端產品方向,堅持協同發展,聯合才有希望,聯合才能更好發展。為此,以聯盟形態聚集各種資源,是發展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必然選擇。至于聯盟的效果如何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也有企業表示,聯盟畢竟是一個企業自愿參加的松散組織,要想真正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優勢整合,還應像沈陽機床與大連機床那樣,從根本上實施產權制度的改革,握成拳,形成合力,以實現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已于今年4月29日成立的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是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國資委的組織推動下,由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11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北京市科委馬林主任表示,成立該創新聯盟的目的,是集成北京地區的優勢創新資源,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針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組織聯合攻關,從而推動北京數控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緣由北京市科委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作為國內數控系統的技術與產業發源地,北京具有良好的知識積累與技術優勢,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正在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主要體現在高技術附加值的高檔機床上,如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大型龍門銑床、北京機電院的五軸聯動機床、北京機床研究所的精密加工設備等,都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北京主要的數控系統制造商向全國提供的數控系統總量超過4萬套,位居國內第一。
但從整體上看,北京數控裝備產業在總體規模、市場占有率等方面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近幾年對北京經濟的貢獻率也有所降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的侯國光處長對制約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總結:
一是北京數控裝備產業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優勢,企業間缺乏信息溝通和戰略合作,產品定位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二是北京的數控裝備整機和關鍵功能部件的設計能力、技術集成能力、試驗能力和為客戶提供成套技術的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數控裝備的核心技術受國外控制,直接影響了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企業產權隸屬關系較為分散,缺乏產業內的協同共享機制。除了京城控股所屬的一機床、二機床、機電院外,其他企業的產權分屬不同的產權單位,在資本層面難以形成合力。
四是產業配套體系不完整,產業鏈低端環節逐步退出。北京地區為數控裝備產品配套服務的供應商缺乏,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而加大了北京地區數控裝備產業集成的難度。
五是北京地區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企業運營成本逐年增加。北京市平均工資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6.2%,企業的房屋、運輸等成本也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這些都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戰略規劃與科技部的滕明智部長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數控裝備產業綜合競爭力方面,北京與沈陽、大連等國內機床第一梯隊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主要體現在行業力量比較分散,企業之間、企業與院所、高校之間缺乏深層次合作,因而沒有形成區域行業的整體優勢,企業的持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科委和國資委決定支持北京的數控裝備企業及其相關的科研院所、大學等成立數控裝備創新聯盟,通過機制創新引導產學研走向深層次聯合,突破關鍵技術的瓶頸,實現與國家重大專項對接,從而提升北京數控裝備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集群體
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將在政府的指導下,以11家理事單位為基礎開展工作。這11家單位是: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第一機床廠、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北京機電院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機床研究所、北京首科凱奇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以及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集成了北京數控裝備行業的骨干企業,理事單位中能夠納入行業統計的企業有5家,2006年度的銷售額為26.1億元,利潤為4.44億元,分別占北京數控裝備業的65%和85%以上。
在內部的組織機制上,聯盟設置有指導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既能充分、有效地實踐政府的政策導向,又能將行業、科研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技術創新為牽引,實現整個行業的聯合。
成立聯盟的目的有三:第一,搭建產學研溝通合作的平臺,開展聯盟成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服務;第二,通過基礎和共性技術的協作創新,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檔數控裝備的發展;第三,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的競標和實施,以“高檔”和“關鍵部件”中北京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為基礎,解決替代進口設備的關鍵技術問題。
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李樹勇認為,該聯盟最大的特色在于以項目為紐帶,打造資源協同合力。通過重大項目實施,將國有骨干企業和集群發展串起來;通過共性技術攻關將北京的產學研用集成創新串起來;通過與國家重大專項對接,發揮整體優勢,將行業聯盟串起來。
就在聯盟成立的同時,“高效精密數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也正式啟動。該項目將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對產業發展具有共性推動作用的核心技術作為立項的基點,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即數控裝備系統測試與評價共性技術的研究及應用、直接驅動產業化核心技術和可重構數控技術研究與工程化應用。項目的實施時間是2007年~2009年,政府科技投入超過20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4000多萬元。
摸索北京擁有各類豐富的創新資源,但是創新資源分散、企業與院所創新資源對接不足等問題一直制約著北京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制約北京各產業發展的普遍問題。李樹勇說,北京數控裝備創新聯盟的成立,在探索新的創新資源整合機制和組織模式上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將為北京的其他產業提供借鑒。為了使聯盟的工作更具實效性,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聯盟的機制創新,并計劃了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一是組織實施好“高效精密數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為此,北京市科委與北京市國資委已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并組建了由國資委規劃處、市科委先進制造辦、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項目管理小組,具體落實項目工作的開展。最終通過該具體項目的實施,使高端環節技術的突破、應用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通過技術推廣降低行業創新成本,提升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深入開展行業發展需求研究,針對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提出技術選擇及解決方案,為今后組織重大項目提供決策咨詢。同時開展聯盟成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服務,把聯盟整體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學習型組織,提高各成員的技術創新能力;
三是按照國家重大專項實施要求,提出數控裝備領域的對接規劃,爭取國家重大專項的部分或全部落戶北京。
針對聯盟的成立,一些企業也談了各自的看法。滕明智認為,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技術與機制創新并進,堅持高端產品方向,堅持協同發展,聯合才有希望,聯合才能更好發展。為此,以聯盟形態聚集各種資源,是發展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必然選擇。至于聯盟的效果如何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也有企業表示,聯盟畢竟是一個企業自愿參加的松散組織,要想真正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優勢整合,還應像沈陽機床與大連機床那樣,從根本上實施產權制度的改革,握成拳,形成合力,以實現北京數控裝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