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勁吹“風電風”專家:突破技術瓶頸尚需時日 1
技術水平與國際差距大,成本居高不下,補貼傳導機制不暢通
在節能減排、可持續性發展等概念的刺激下,資本市場勁吹“風電風”。眾多擁有風電概念的公司股價開始“迎風起舞”;但與此同時專家指出,國產風電技術水平與國際差距大、國產化率低,因而導致國內風電成本居高不下,風電價格高過火電價格數倍,加之補貼傳導機制又不暢通,最終導致風電上網受到阻礙。而一旦風電上網受阻,國內產能將如何釋放,則成為令人擔憂的話題。
上市公司“借東風”
風電設備主要包括整機組裝、電機、葉片、塔架基座等。日前有多家上市公司接連公告將涉足風電行業,有的想在整機方面爭做行業龍頭,也有的要在零部件加工方面一枝獨秀。
匯通水利(000415)日前公告,將組建風電設備公司,發揮公司在金屬結構方面的技術優勢,與金風科技形成戰略合作關系,為其配套生產風電機組中的金屬結構部件,主要產品包括風電發動機中的轉子、錠子及塔架等。
在整機組裝方面,湘電股份、東方電機、華儀電氣等正在發力爭做行業龍頭;發電機設備中,長城電工已搶先占領高地;葉片部分,鑫茂科技、天奇股份等正在進行較量。不僅上市公司對風電項目感到信心十足,而且風電概念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只裝機不發電”
但業內專家認為,目前風電產業的發展受到一些不容忽視的因素制約。發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處調研員梁志鵬指出,風力發電在技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所欠缺,而且,盡管在部分技術瓶頸已有所突破,但建設大型風電場與電網匹配的技術難關仍然沒有突破;此外,電網企業沒有獲得足夠的政策激勵,不愿主動接受風電。這兩方面因素導致目前風電難以大規模上網,從而抑制產業規模的形成。
目前風電設備廠家如此高的熱情來自何方?來自于國內對風能利用的中長期規劃。2006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267萬千瓦。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而從目前掌握的數字來看,2007年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300萬千瓦。
但是,有專家指出,很多地方存在著“只裝機不發電”的現象。雖然2020年遠期目標確定,風電裝機容量相當于當時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5%—7.5%;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1.0%—3.0%,發電比例遠小于裝機容量比例,這說明很多地方風電設備并不會正常發電,只起到單純提高綠色能源裝機比例的作用。
風電首席專家、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施鵬飛說:“按照這個規劃,每年新增80萬千瓦,而且都要正常運行發電,可利用率不低于95%,上網電量能夠被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并輸送進大電網,從目前基礎看,上述任務極為艱巨。”這實際上意味著,國內迅速擴張的風電產能到時可能無“用武之地”。
技術差距亟須打破
風機行業原有“六大家”的說法,包括直升機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公司都曾涉足大功率風力發電機項目,但后來都相繼退出。目前國內30多家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廠家中,多數只能制造750千瓦以下的小風力發電機,能生產1500千瓦以上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廠家只有3家,且產量很小。
在節能減排、可持續性發展等概念的刺激下,資本市場勁吹“風電風”。眾多擁有風電概念的公司股價開始“迎風起舞”;但與此同時專家指出,國產風電技術水平與國際差距大、國產化率低,因而導致國內風電成本居高不下,風電價格高過火電價格數倍,加之補貼傳導機制又不暢通,最終導致風電上網受到阻礙。而一旦風電上網受阻,國內產能將如何釋放,則成為令人擔憂的話題。
上市公司“借東風”
風電設備主要包括整機組裝、電機、葉片、塔架基座等。日前有多家上市公司接連公告將涉足風電行業,有的想在整機方面爭做行業龍頭,也有的要在零部件加工方面一枝獨秀。
匯通水利(000415)日前公告,將組建風電設備公司,發揮公司在金屬結構方面的技術優勢,與金風科技形成戰略合作關系,為其配套生產風電機組中的金屬結構部件,主要產品包括風電發動機中的轉子、錠子及塔架等。
在整機組裝方面,湘電股份、東方電機、華儀電氣等正在發力爭做行業龍頭;發電機設備中,長城電工已搶先占領高地;葉片部分,鑫茂科技、天奇股份等正在進行較量。不僅上市公司對風電項目感到信心十足,而且風電概念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只裝機不發電”
但業內專家認為,目前風電產業的發展受到一些不容忽視的因素制約。發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處調研員梁志鵬指出,風力發電在技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所欠缺,而且,盡管在部分技術瓶頸已有所突破,但建設大型風電場與電網匹配的技術難關仍然沒有突破;此外,電網企業沒有獲得足夠的政策激勵,不愿主動接受風電。這兩方面因素導致目前風電難以大規模上網,從而抑制產業規模的形成。
目前風電設備廠家如此高的熱情來自何方?來自于國內對風能利用的中長期規劃。2006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267萬千瓦。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而從目前掌握的數字來看,2007年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300萬千瓦。
但是,有專家指出,很多地方存在著“只裝機不發電”的現象。雖然2020年遠期目標確定,風電裝機容量相當于當時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5%—7.5%;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1.0%—3.0%,發電比例遠小于裝機容量比例,這說明很多地方風電設備并不會正常發電,只起到單純提高綠色能源裝機比例的作用。
風電首席專家、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施鵬飛說:“按照這個規劃,每年新增80萬千瓦,而且都要正常運行發電,可利用率不低于95%,上網電量能夠被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并輸送進大電網,從目前基礎看,上述任務極為艱巨。”這實際上意味著,國內迅速擴張的風電產能到時可能無“用武之地”。
技術差距亟須打破
風機行業原有“六大家”的說法,包括直升機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公司都曾涉足大功率風力發電機項目,但后來都相繼退出。目前國內30多家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廠家中,多數只能制造750千瓦以下的小風力發電機,能生產1500千瓦以上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廠家只有3家,且產量很小。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