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建立戰略聯盟
日前,由科技部高新司組織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以下簡稱“戰略聯盟”)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會上表示,科技部將積極促進和推動該聯盟的建立。他指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導向,建立戰略聯盟可較好整合國內資源、優化環境,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機制,可實現資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進技術成果的擴散和轉移,提升核心競爭力。
還只是初步設想
全國清潔能源汽車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現在只是一個初步設想。”
成立新能源汽車聯合組織或機構的事,行業內呼吁已久。此前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多次聽到企業人士和業內專家提及此事。也有傳聞說,政府有關部門很早就籌建相關機構,由于涉及利益方過多、操作起來難度較大,一直未能建立起來。
不少電動汽車企業人士反映,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時會遇到由于各方協調不一致造成的困擾。
一家電動汽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現在,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們認為在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上,各部門、各機構意見還是不太統一。有的非常積極,有的相對消極。”
“發展新能源汽車,涉及10多個政府部門,還有眾多機構、企業;既涉及汽車行業,還涉及電力等行業,不同部門之間需要協調。只要某一個環節沒有協調好,企業就難辦。如果有專門機構負責各部門、各環節的協調工作,我們進行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會便利很多。”某企業人士說。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聯合
“新能源汽車要實現產業化,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教授林程說。
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迅速,但要實現產業化,還有不少障礙。這不是哪一家企業或者某一個政府部門能單獨解決的,必須聯合各方面力量。
林程指出,我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企業加大了投入,大學和科研機構也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但雙方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多少有點‘兩層皮’的意味。
目前,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我國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集中在整車集成技術方面,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方面的投入相對要少。研究機構則更多局限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產業化的意識不足。雙方都存在不足,這種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合作彌補;雙方有合作的需求,卻都不夠主動,如有機構進行有效協調,情況會好很多。
設想不盡相同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企業人士和專家都表示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的建立。不過,對于聯盟如何籌建和運作,大家有分歧。
“我理想中的聯盟應是個民間組織,像現在的各個協會一樣。最好不要由政府來推動,而應由企業自發成立,這樣企業才會真正參與進來。”某企業人士說。
有些業內人士卻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聯盟應該由科技部等政府部門來組建,他們有號召力。企業和企業之間自行建立這種聯盟的可能性不大。”
江蘇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認為,聯盟在組織架構上,一定要有針對性、專業化。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種類繁多,包括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以及生物燃料汽車、柴油車、天然氣車等。類型不同,技術路線和關聯方也有很大差別。沙永康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設立各自相對獨立的聯盟機構。也可以考慮把這些機構整合在一個總的聯盟下,但各機構要獨立運作。
沙永康說:“這樣管理起來更為便利,拼在一塊兒反而把問題弄復雜了。相對細分以后,某個獨立的聯盟機構內,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利益也基本一致,就會齊心協力。”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會上表示,科技部將積極促進和推動該聯盟的建立。他指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導向,建立戰略聯盟可較好整合國內資源、優化環境,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機制,可實現資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進技術成果的擴散和轉移,提升核心競爭力。
還只是初步設想
全國清潔能源汽車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現在只是一個初步設想。”
成立新能源汽車聯合組織或機構的事,行業內呼吁已久。此前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多次聽到企業人士和業內專家提及此事。也有傳聞說,政府有關部門很早就籌建相關機構,由于涉及利益方過多、操作起來難度較大,一直未能建立起來。
不少電動汽車企業人士反映,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時會遇到由于各方協調不一致造成的困擾。
一家電動汽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現在,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們認為在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上,各部門、各機構意見還是不太統一。有的非常積極,有的相對消極。”
“發展新能源汽車,涉及10多個政府部門,還有眾多機構、企業;既涉及汽車行業,還涉及電力等行業,不同部門之間需要協調。只要某一個環節沒有協調好,企業就難辦。如果有專門機構負責各部門、各環節的協調工作,我們進行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會便利很多。”某企業人士說。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聯合
“新能源汽車要實現產業化,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教授林程說。
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迅速,但要實現產業化,還有不少障礙。這不是哪一家企業或者某一個政府部門能單獨解決的,必須聯合各方面力量。
林程指出,我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企業加大了投入,大學和科研機構也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但雙方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多少有點‘兩層皮’的意味。
目前,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我國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集中在整車集成技術方面,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方面的投入相對要少。研究機構則更多局限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產業化的意識不足。雙方都存在不足,這種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合作彌補;雙方有合作的需求,卻都不夠主動,如有機構進行有效協調,情況會好很多。
設想不盡相同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企業人士和專家都表示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的建立。不過,對于聯盟如何籌建和運作,大家有分歧。
“我理想中的聯盟應是個民間組織,像現在的各個協會一樣。最好不要由政府來推動,而應由企業自發成立,這樣企業才會真正參與進來。”某企業人士說。
有些業內人士卻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聯盟應該由科技部等政府部門來組建,他們有號召力。企業和企業之間自行建立這種聯盟的可能性不大。”
江蘇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認為,聯盟在組織架構上,一定要有針對性、專業化。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種類繁多,包括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以及生物燃料汽車、柴油車、天然氣車等。類型不同,技術路線和關聯方也有很大差別。沙永康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設立各自相對獨立的聯盟機構。也可以考慮把這些機構整合在一個總的聯盟下,但各機構要獨立運作。
沙永康說:“這樣管理起來更為便利,拼在一塊兒反而把問題弄復雜了。相對細分以后,某個獨立的聯盟機構內,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利益也基本一致,就會齊心協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