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不需參與競價 優先調度
隨著中國各項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逐漸細化和落實,相關產業的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8月1日,國家電監會發布《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下稱《辦法》),明確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將在并網時享受優先調度權和電量被全額收購的優惠,不需要參與上網競價。
這是政府出臺《可再生能源法》、《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鼓勵性法律、政策后的又一個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保護政策。據悉《辦法》將于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8月1日,國家電監會正式公布了《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明確指出,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及其派出機構(簡稱電力監管機構)依照《辦法》對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上網電量的情況實施監管。
電力企業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有關規定,從事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建設、生產和交易,并依法接受電力監管機構的監管。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上網電量,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應當協助、配合。
據電監會有關人士介紹,《辦法》中所指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
“事實上,早在2006年初,電監會就正式啟動《辦法》起草工作,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后,于今年7月17日提交電監會主席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上述電監會人士說。
世華財訊分析師李陽丹認為,此次《辦法》的出臺,明確了電力監管機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的職責,對電網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形成約束。同時《辦法》規定除大中型水力發電外,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不參與上網競價,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可再生能源企業面臨的市場壓力,促進產業發展。而國家發改委力推的節能調度政策也將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優先上網。
據了解,此前,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中國于2006年初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并同時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總領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也已經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隨后,各項針對專門領域的細則也在陸續出臺。財政部等國家部委于2006年11月聯合發布《關于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財稅扶持政策的實施意見》,將對生物能源采取彈性虧損補貼、原料基地補助、示范補助、稅收優惠等四項財稅政策,推進中國生物質能源與生物化工發展。為了促進風電設備國產化,國家發改委要求所有風電項目采用的機組本地化率達到70%,并支持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與電源建設企業合作,提供50萬千瓦規模的風電市場保障,促進風電制造業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兩年國內原油的進口依存度有所增高。
據海關總署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石油99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進口金額達426.63億美元。而持續高企的
國際油價使得能源緊張局面進一步趨緊。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接近歷史高點,達到每桶78美元左右。同樣緊張的還有中國的電力。盡管各方數據顯示,中國電力供求已經基本平衡,但中國電力的基礎能源主要是煤炭,煤炭本身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制約著中國的能源利用。
“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表明,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承受能力取決于木桶上的短板,而中國經濟的短板就是能源制約。”李陽丹說,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中國節能減排目標,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態勢的必然選擇。
但是,由于開發初期,可再生能源低排放與可循環等優勢一時無法體現在價格上,高價格導致消費者將承擔過高的成本,因而在與傳統能源競爭中處于劣勢,終端消費環節缺乏動力。
“對于新興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國家政策的支持是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李陽丹說,而在歐美等國,政府往往通過財稅、補貼等方式來負擔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成本。
“事實上,在不斷出臺和逐步落實的各項政策支持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李陽丹說。
據統計,中國2006年新增風電裝機1337MW,占全球新增裝機的8.9%,同比增長165.83%。根據這個增速,中國能源規劃2010年風電裝機達到5000MW,2020年達到30000MW的目標將被突破。同時,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領域也有了新的發展。
李陽丹預測,隨著各項政策不斷細化和落實,為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與行業環境,將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8月1日,國家電監會發布《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下稱《辦法》),明確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將在并網時享受優先調度權和電量被全額收購的優惠,不需要參與上網競價。
這是政府出臺《可再生能源法》、《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鼓勵性法律、政策后的又一個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保護政策。據悉《辦法》將于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8月1日,國家電監會正式公布了《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明確指出,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及其派出機構(簡稱電力監管機構)依照《辦法》對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上網電量的情況實施監管。
電力企業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有關規定,從事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建設、生產和交易,并依法接受電力監管機構的監管。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上網電量,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應當協助、配合。
據電監會有關人士介紹,《辦法》中所指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
“事實上,早在2006年初,電監會就正式啟動《辦法》起草工作,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后,于今年7月17日提交電監會主席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上述電監會人士說。
世華財訊分析師李陽丹認為,此次《辦法》的出臺,明確了電力監管機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的職責,對電網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形成約束。同時《辦法》規定除大中型水力發電外,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不參與上網競價,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可再生能源企業面臨的市場壓力,促進產業發展。而國家發改委力推的節能調度政策也將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優先上網。
據了解,此前,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中國于2006年初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并同時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總領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也已經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隨后,各項針對專門領域的細則也在陸續出臺。財政部等國家部委于2006年11月聯合發布《關于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財稅扶持政策的實施意見》,將對生物能源采取彈性虧損補貼、原料基地補助、示范補助、稅收優惠等四項財稅政策,推進中國生物質能源與生物化工發展。為了促進風電設備國產化,國家發改委要求所有風電項目采用的機組本地化率達到70%,并支持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與電源建設企業合作,提供50萬千瓦規模的風電市場保障,促進風電制造業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兩年國內原油的進口依存度有所增高。
據海關總署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石油99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進口金額達426.63億美元。而持續高企的
國際油價使得能源緊張局面進一步趨緊。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接近歷史高點,達到每桶78美元左右。同樣緊張的還有中國的電力。盡管各方數據顯示,中國電力供求已經基本平衡,但中國電力的基礎能源主要是煤炭,煤炭本身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制約著中國的能源利用。
“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表明,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承受能力取決于木桶上的短板,而中國經濟的短板就是能源制約。”李陽丹說,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中國節能減排目標,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態勢的必然選擇。
但是,由于開發初期,可再生能源低排放與可循環等優勢一時無法體現在價格上,高價格導致消費者將承擔過高的成本,因而在與傳統能源競爭中處于劣勢,終端消費環節缺乏動力。
“對于新興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國家政策的支持是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李陽丹說,而在歐美等國,政府往往通過財稅、補貼等方式來負擔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成本。
“事實上,在不斷出臺和逐步落實的各項政策支持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李陽丹說。
據統計,中國2006年新增風電裝機1337MW,占全球新增裝機的8.9%,同比增長165.83%。根據這個增速,中國能源規劃2010年風電裝機達到5000MW,2020年達到30000MW的目標將被突破。同時,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領域也有了新的發展。
李陽丹預測,隨著各項政策不斷細化和落實,為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與行業環境,將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