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潔電力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三峽總公司簽訂了世界最大一宗水電機組招標采購合同,合同總金額110多億元人民幣。在本次招標所采購的26臺水電機組中,作為阿爾斯通的在華合資公司——天津阿爾斯通水電設備有限公司中標4臺。
在中國發展的50多年,阿爾斯通參與了多項國家及省級重點工程:在電力市場,阿爾斯通為三峽工程左岸、右岸和地下電站提供了14臺水輪發電機組和發電機以及用于左岸廠房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參與大亞灣、嶺澳和臺山核電站常規島的建設,為國內多個火電項目提供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組以及循環電廠建設等產品和服務;在環境控制系統方面,阿爾斯通的海水煙氣脫硫技術應用于深圳、秦皇島、青島、黃島和日照等多個電廠;在軌道交通領域,阿爾斯通是中國地鐵系統最大的供應商之一,相繼參加了北京、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多個城市的地鐵車輛和信號項目。
如今,阿爾斯通在中國15個城市擁有11家合資企業,7家全資公司及分支機構,員工人數近9000名。
在中國,阿爾斯通提出了“成為中國電力和軌道交通基礎建設長期可靠的伙伴”的戰略和承諾,克魯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阿爾斯通在中國的戰略是清晰的,阿爾斯通戰略是一個穩步的、持續性的戰略。我們會繼續執行在中國已有的承諾,并且穩步、持續地發展這些戰略。”
克魯德認為,通過建立合資公司,是阿爾斯通在中國業務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即合資戰略,這樣有利于阿爾斯通在中國的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當記者問及在中國,一些外部的合資政策對于阿爾斯通合資戰略是否會有影響時,克魯德說,對于阿爾斯通,可能會隨一些大的政策環境會發生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是只要市場有需求,雙方都有共同的需求,總是可以找到一種方式來進行合作。
據介紹,在電力領域,阿爾斯通目前在中國有5家合資公司,基本涵蓋各業務領域。“可以說,在電力方面,我們基本上所有的產品在中國都有了合資公司,也就是說我們在中國做到了全面的本地化。”對于軌道交通領域,克魯德認為阿爾斯通還需做更多的努力,也希望能夠建立一些在中國的合資企業。
締造清潔能源
據了解,就全球而言,電力工業是最重要的能源產業,但同時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行業。全球現有電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這其中燃煤發電廠即火電企業占到發電行業排放量的72%。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新建的燃煤電廠發電量將高速增長,在增加更多電力的同時,也將讓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一倍。這將是全球電力行業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
面對挑戰,阿爾斯通認為發展清潔能源作為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起著重要的作用。
克魯德在談到清潔能源時,首先提到了水電。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非常小的一種發電方式。據他介紹,阿爾斯通十幾年前就在天津建立了合資公司,把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的水電行業。通過不斷積累先進的專業技術,阿爾斯通能將近90%的可用能源轉化為電力,而不產生二氧化碳,大大提高了水力發電的效率。
“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能源利用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克魯德說。
在煤電領域,阿爾斯通也已經擁有非常成熟、先進的技術。“現在我們更多是從用戶這一邊考慮,希望他們能夠對此(清潔能源技術)引起足夠的重視。”克魯德介紹說:阿爾斯通的廣泛解決方案可消除顆粒污染物排放,并可以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達90%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技術可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30%以上。此外,對于中國市場來講,阿爾斯通也已經開發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技術。如果用戶重視,那么整個煤電領域,清潔能源技術就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在煤電領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首要任務是提高燃煤電場的效率。提高效率就是每發一度電用的煤越少,本身來講對環境的污染就會減少。所以在這個領域里阿爾斯通有很多方面可以為中國市場做出貢獻。”克魯德說。
專注碳捕獲技術
今年5月,阿爾斯通在北京公布了特別關注中國市場清潔電力戰略,提出在2015年提供具有商業可行性的碳捕獲技術解決方案。
在目前全球發電行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碳捕獲技術在實現全球二氧化碳減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二氧化碳捕獲有3種主要技術途徑:燃燒前捕捉、富氧燃燒捕捉、燃燒后捕捉。阿爾斯通正專注于后兩種技術的研發,因為這兩種技術不僅能夠應用于新建發電廠,而且也可以應用于現有發電廠,而燃燒前捕捉技術只能用于新建發電廠。克魯德認為,富氧燃燒捕捉、燃燒后捕捉,這兩項技術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不僅可以用于新建電廠,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于舊電廠的改造。“而阿爾斯通也希望盡早把這樣的技術帶到中國的市場。”
為驗證其碳捕獲技術解決方案,阿爾斯通正在其位于德國、法國、挪威、瑞典、美國和加拿大的9個試驗工廠內測試燃燒后捕捉和富氧燃燒捕捉技術,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燃燒后捕捉技術的市場化,并在2020年左右實現富氧燃燒捕捉解決方案的市場化。
“對于阿爾斯通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積極地滿足各相關方面的社會要求,投身于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新發展。”克魯德說。
對于中國電力行業如何應對節能減排帶來的挑戰,克魯德認為,首先政府可以從政策方面進行引導,比如說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其次就是對于已有的成熟技術,以及在非二氧化碳污染物這方面要拿出更強有力的措施和執行的力度;再次是對既有電站的改造,對既有電站的改造和升級,提高它的發電效率,減少煤的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還要在技術方面不斷努力,特別是富氧燃燒捕捉和燃燒后捕捉技術。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世界人都關注的話題。大家共享一片藍天,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能實現的,需要整個行業全人類一起來做貢獻。”克魯德說。
在中國發展的50多年,阿爾斯通參與了多項國家及省級重點工程:在電力市場,阿爾斯通為三峽工程左岸、右岸和地下電站提供了14臺水輪發電機組和發電機以及用于左岸廠房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參與大亞灣、嶺澳和臺山核電站常規島的建設,為國內多個火電項目提供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組以及循環電廠建設等產品和服務;在環境控制系統方面,阿爾斯通的海水煙氣脫硫技術應用于深圳、秦皇島、青島、黃島和日照等多個電廠;在軌道交通領域,阿爾斯通是中國地鐵系統最大的供應商之一,相繼參加了北京、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多個城市的地鐵車輛和信號項目。
如今,阿爾斯通在中國15個城市擁有11家合資企業,7家全資公司及分支機構,員工人數近9000名。
在中國,阿爾斯通提出了“成為中國電力和軌道交通基礎建設長期可靠的伙伴”的戰略和承諾,克魯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阿爾斯通在中國的戰略是清晰的,阿爾斯通戰略是一個穩步的、持續性的戰略。我們會繼續執行在中國已有的承諾,并且穩步、持續地發展這些戰略。”
克魯德認為,通過建立合資公司,是阿爾斯通在中國業務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即合資戰略,這樣有利于阿爾斯通在中國的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當記者問及在中國,一些外部的合資政策對于阿爾斯通合資戰略是否會有影響時,克魯德說,對于阿爾斯通,可能會隨一些大的政策環境會發生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是只要市場有需求,雙方都有共同的需求,總是可以找到一種方式來進行合作。
據介紹,在電力領域,阿爾斯通目前在中國有5家合資公司,基本涵蓋各業務領域。“可以說,在電力方面,我們基本上所有的產品在中國都有了合資公司,也就是說我們在中國做到了全面的本地化。”對于軌道交通領域,克魯德認為阿爾斯通還需做更多的努力,也希望能夠建立一些在中國的合資企業。
締造清潔能源
據了解,就全球而言,電力工業是最重要的能源產業,但同時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行業。全球現有電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這其中燃煤發電廠即火電企業占到發電行業排放量的72%。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新建的燃煤電廠發電量將高速增長,在增加更多電力的同時,也將讓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一倍。這將是全球電力行業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
面對挑戰,阿爾斯通認為發展清潔能源作為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起著重要的作用。
克魯德在談到清潔能源時,首先提到了水電。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非常小的一種發電方式。據他介紹,阿爾斯通十幾年前就在天津建立了合資公司,把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的水電行業。通過不斷積累先進的專業技術,阿爾斯通能將近90%的可用能源轉化為電力,而不產生二氧化碳,大大提高了水力發電的效率。
“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能源利用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克魯德說。
在煤電領域,阿爾斯通也已經擁有非常成熟、先進的技術。“現在我們更多是從用戶這一邊考慮,希望他們能夠對此(清潔能源技術)引起足夠的重視。”克魯德介紹說:阿爾斯通的廣泛解決方案可消除顆粒污染物排放,并可以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達90%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技術可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30%以上。此外,對于中國市場來講,阿爾斯通也已經開發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技術。如果用戶重視,那么整個煤電領域,清潔能源技術就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在煤電領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首要任務是提高燃煤電場的效率。提高效率就是每發一度電用的煤越少,本身來講對環境的污染就會減少。所以在這個領域里阿爾斯通有很多方面可以為中國市場做出貢獻。”克魯德說。
專注碳捕獲技術
今年5月,阿爾斯通在北京公布了特別關注中國市場清潔電力戰略,提出在2015年提供具有商業可行性的碳捕獲技術解決方案。
在目前全球發電行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碳捕獲技術在實現全球二氧化碳減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二氧化碳捕獲有3種主要技術途徑:燃燒前捕捉、富氧燃燒捕捉、燃燒后捕捉。阿爾斯通正專注于后兩種技術的研發,因為這兩種技術不僅能夠應用于新建發電廠,而且也可以應用于現有發電廠,而燃燒前捕捉技術只能用于新建發電廠。克魯德認為,富氧燃燒捕捉、燃燒后捕捉,這兩項技術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不僅可以用于新建電廠,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于舊電廠的改造。“而阿爾斯通也希望盡早把這樣的技術帶到中國的市場。”
為驗證其碳捕獲技術解決方案,阿爾斯通正在其位于德國、法國、挪威、瑞典、美國和加拿大的9個試驗工廠內測試燃燒后捕捉和富氧燃燒捕捉技術,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燃燒后捕捉技術的市場化,并在2020年左右實現富氧燃燒捕捉解決方案的市場化。
“對于阿爾斯通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積極地滿足各相關方面的社會要求,投身于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新發展。”克魯德說。
對于中國電力行業如何應對節能減排帶來的挑戰,克魯德認為,首先政府可以從政策方面進行引導,比如說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其次就是對于已有的成熟技術,以及在非二氧化碳污染物這方面要拿出更強有力的措施和執行的力度;再次是對既有電站的改造,對既有電站的改造和升級,提高它的發電效率,減少煤的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還要在技術方面不斷努力,特別是富氧燃燒捕捉和燃燒后捕捉技術。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世界人都關注的話題。大家共享一片藍天,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能實現的,需要整個行業全人類一起來做貢獻。”克魯德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半導體材料市場增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