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三駕馬車 互聯網+技術創新+綠色制造
我國已經提出,到2025年中國要邁入制造業強國之列,到2045年要進入制造業強國前列。全球萬企共生聯盟發起人羅百輝認為,現在傳統制造業,尤其是原材料基礎工業面臨很大的困難,發展受到了制約,包括鋼鐵、電解鋁、水泥、有色金屬等,經營比較困難,必須要從大邏輯出發,要為制造業發展提供空間。
在羅百輝看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的很多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供給和消費有不配套的現象,所以在供給側要發生改變,智能制造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打造“中國智造”品牌,需要抓住三個關鍵因素:技術創新、綠色制造和“互聯網+”模式。
打造中國制造品牌需要政府凸顯政策的保障作用,為制造業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推動建立完善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充分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使“中國智造”品牌成為世界品牌的中堅力量。
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要求?中國神州易物集團創始人劉伽文認為,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只有創新消費品,增加優質產品的有效供給,建立多元化供給體系,才能滿足民眾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引導中高端消費回流。
羅百輝認為,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智造,必須要創新。從制造到智造,要用大腦、用創新才能引領未來、走向世界。要想真正的做成全球最大的制造業,要想成為智造,有中國自己的品牌,必須有創新,必須有自己高于別人的東西,必須去引領。中國制造要向中國智造方向過渡,要抓住數據驅動這樣一個核心,把數據打通使系統的效率更高。
“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尋求突破有兩點,一是單點的智能制造,二是系統的智能制造。單點主要是數控機床、3D打印、機器人,第二階段是要通過協同布局把制造的供應鏈打通。”羅百輝表示,未來幾年,應該考慮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的智能制造應該盡快形成標準化體系。第二,要有很好的架構。有了肉,不能沒有筋骨,網絡不通的話,很難實現智能化。第三,傳統的制造業要跟“互聯網+”相適應,線下和線上要相適應。
品牌需要有品質,才有口碑。在羅百輝的產融戰略頂層設計里,中國的藍海市場非常大,只有通過創新,不斷地提升設計、制造、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質量,中國品牌才能“走出紅海”、“占領綠海”。
創新一定要夠大膽,才能夠實現超越,企業要有信心可以獲得世界的認可。“品牌的必經之路是創新,但是創新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創新的本質首先要顛覆人性。先顛覆自己,再顛覆別人,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羅百輝表示,要有持續的科研投入、開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研發格局以及一支國際化的研發團隊。這其中,中國制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研發體系。“如果沒有持續的科技投入,就無法打造一個好的產品。一個產品如果要占據世界市場,首先要有科技的投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