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先行 中國裝備“走出去”須防惡性競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要實現由大到強的目標,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必由之路,中國機械制造業應借‘一帶一路’東風,加快實現由‘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變。”第十四屆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日前召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宋曉剛在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
中國裝備具備“走出去”實力
宋曉剛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與制造能力發生了深刻變化,部分產品產量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2013年發電設備產量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占全球比重的41%;汽車產量2211.7萬輛,占全球比重25%;機床產量95.9萬臺,占全球比重38%。
值得一提的還有,高端機械制造業占比正不斷提升。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設備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設備、8萬噸模鍛壓力機、高速龍門五軸加工中心、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自主品牌中高速船用柴油機、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城軌A型車等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成功,并在市場上得到應用,高鐵、特高壓、4G通信在全球擁有了相當高的知名度。中國裝備已具備全面“走出去”的實力。
從戰略高度推進“走出去”
宋曉剛指出,機械制造“走出去”,是在產能合作、盤活存量的基礎上,同步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一是要將“一帶一路”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重大國際基礎建設項目,與裝備優勢產能“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以工程帶產業。二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按照國際慣例和商業原則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三是既要注重自身的轉型升級,又要充分考慮所在國的國情和實際需求,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互利合作,按市場規律辦事,處理好相關關系,“走出去”不是國際援助,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確保投資保值增值。
加快“走出去”步伐,必須謀劃在先、布局在前,不能一哄而起、盲目而上。更不能見利忘義、惡性競爭。要根據行業特點,本著對方有需求、企業有優勢的原則,首選與我國產業和裝備契合度高、有合作條件和基礎且有合作愿望的發展中國家,將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沿線國家相關發展戰略和規劃相銜接,逐步帶動產能全面合作。
推動中國標準先行“走出去”,通過標準促應用,培育新興市場,推動產品、產業“走出去”。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一帶一路”標準合作行動計劃,推動標準國際合作落到實處。據統計,“走出去”的大部分企業主要依靠資金和勞動力優勢,真正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走出去”的占比不足20%。通過抓品牌建設,培育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市場,還有利于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產業鏈整體“走出去”可以降低成本和風險、提高效率和效益。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配套體系完整,整機產品設計生產、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制造配套、系統集成及服務方面,已具備相當基礎和優勢。以工程項目、大型設備“走出去”滿足工程建設和當地市場需要為牽引,配套建設原材料生產基地和零部件加工配送基地,在區域范圍內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形成不同產業間緊密耦合的發展體系。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園、贊比亞的謙比希工業園、泰國的羅勇工業園、巴基斯坦的海爾工業園等就是典型代表。
通過海外并購、股權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企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可以更快地獲取全球創新成果、知名品牌、關鍵資源和成熟的營銷服務渠道,更好地實現產業全球布局。目前國內企業,尤其是裝備制造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比如在工程機械領域,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等企業先后收購了全球混凝土機械領先企業;汽車領域,吉利收購沃爾沃,長安汽車在意大利、美國等地設立研發中心,極大促進了自主品牌發展。
由“走出去”邁向“走進去”
宋曉剛指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各部門制訂了不少支持鼓勵政策,不少企業對相關政策措施了解不夠。對此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加大宣傳和解讀力度,并適時地總結、評估現有支持企業“走出去”政策措施的效果,及時做出調整。同時整合產業、金融、稅收、進出口各方面政策,形成支持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金融保險等配套政策包,并積極開展必要的協調工作,避免并購活動的“一窩蜂”、企業自相壓價等現象出現。
我國企業“走出去”、“走進去”的最大難點之一是國際化人才缺乏。一是希望國家加大對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組織有關大專院校和培訓機構加大培訓力度,總結跨國經營的經驗,編寫經典的跨國經營案例供企業參考;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企業急需的研發、經營、商務等高端人才(包括海外人才)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三是企業自身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投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推進制造企業“走出去”中的橋梁紐帶作用。產業“走出去”,行業信息服務必須先“走出去”,為此應支持行業組織先“走出去”,到國外設立長駐的非營利性機構,如商會或行業辦事處等,提前研究了解和掌握在當地投資和開展生產經營等可能遇到的政治、經濟和商業風險,稅收、市場準入和國際貿易等相關法律法規,當地文化和消費習慣等信息,為行業企業“走出去”投資設廠、生產經營和市場銷售等提供咨詢服務,協調可能出現的糾紛問題,起到溝通當地政府部門、服務所在地企業的作用。
此外,企業自身還要練好內功,規范經營。一是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換升級。二是確保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過硬。三是拓寬國際視野,向國際領先的標準看齊,在競爭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四要注意安全防范,有效控制風險。五要尊重當地民俗習慣,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六要規范經營,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