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互聯網+”時代下綜合布線未來之路
2015年,總理的報告,讓“互聯網+”的概念,如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吹綠了各大產業。隨著這股潮流在各行各業的逐步深入與融合,綜合布線行業也按耐不住了。未來對于如何轉變現有行業形勢、順勢而起,行業人士在今年的QJ.Smart.Tech千家智客舉辦的“2015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中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清華同方研發部經理劉凌云在公司發展經驗基礎之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清華同方研發部經理劉凌云的演講主題是“多維布線綜合思維”
“互聯網+”背景下的轉變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劉經理談到,在這種“互聯網+”背景之下的綜合布線,數據量正在呈指數級增長,而傳統的綜合布線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承載數據傳輸,滿足“三高兩易”,即滿足用戶需要的高帶寬、高可靠性、高安全,滿足廠家需要易制作、施工方需要易安裝的要求。
而如今新形勢下綜合布線就只需要考慮兩點:一是價值鏈,二是商業模式。行業重點不再是純粹的賣產品而獲得利潤,而轉移到解決方案和服務上。服務就是采集用戶的想法,給用戶提供便捷,做好用戶體驗。同時,采集產品后期數據,改進產品過程中建設廠家成本。
數據中心:風口還是浪尖?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的加速發展,互聯網數據中心成為我國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各地紛紛搶建,形成“烽火遍地”之勢。然而,這對于數據中心發展,到底是風口還是浪尖呢?
首先是數據連接問題。在100GBase-SR4IEEE802.3bm草案中顯示可以使用8根OM4光纜傳輸100G,最遠距離不超過120m,可見衰減指標相比已經嚴苛很多。如同微波一樣快便捷性的布線方式,要求連接數量更多,更加靈活,這就意味著節點數的增長。對于此,劉經理介紹,同方MPO產品接口衰減由0.35dB降低至0.21dB,能提供更高密度,例如單頭24芯,所有普通光纖配線架可順利升級成MPO,已經能夠很好的解決數據連接的問題。
同方MPO產品
接著是解決塵埃問題。在數據中心建設維護中,幾乎所有的數據中心都要做二次的塵埃清潔。MPO每一個小接頭里,要容納到12G至24G,這種情況下,染上塵埃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劉經理認為真正代替MPO產品的就是MXC,它的Intel硅光子技術,可使1310nm波長下傳輸可達25G,超柔多模光纖,滿足抗彎曲要求,同時帶有USCONECMXC接口。
最后是能耗問題。處理好冷源、熱源的關系是降低能耗的關鍵,依據同方建設數據中心機柜,通過溫度偵測,分區顯示冷熱量調節窗口;網門采用六邊形蜂窩狀排列或隔熱玻璃門;DU可選配;柜頂自帶過線槽;帶方孔條封閉帶和可選配隔熱盲板等等,大大降低能耗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布線行業暗流涌動
對于未來,劉經理表示綜合布線行業已經在暗流涌動,行業將在“互聯網+”的融合之下,向這三個方面有所推進:
第一,Cat7a/8銅纜的生存空間。最直接的就是存在接口亂象,目前總體分為是ARJ45接口、TERA接口。目前,根據四十八條準則,包括尺寸、復雜度、可制造性、用戶友好性和傳輸性能,西蒙的TERA?接口被評為傳送標準所要求帶寬的最佳選擇。
第二,MPO能走多遠。這其中涉及40GBase-SR-BD技術,它目前基于OM3/OM4雙芯LC連接,使用850nm和900nm雙波長雙向傳輸40G,100G雙芯多模現處于規化狀態。
第三,量子通訊。它的出現將會顛覆網絡,成為高寬帶的終極殺手。特別是在未來微子出來以后,因其抗干擾的能力以及穿透能力非常強,量子通訊才是吃透整個網絡的大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