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將中國版智能制造模式復制到全球
短短幾分鐘,用戶就可以得到一臺專屬自己的定制“家電”。
上述顛覆人們傳統認知的一幕,出現在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四部門聯合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在成就展現場,海爾搭建了一條互聯工廠示范線,用戶可以零距離體驗家電定制的全流程,從提出需求到原材料上線再到成品出庫,獲得自己心儀的家電產品只需幾分鐘。
這條生產線背后所依托的平臺就是COSMOPlat,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用戶參與交互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今年德國漢諾威展官方將其列為德國工業4.0最具威脅的競爭者之一,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輝煌中國》里以它為范本展示了大規模定制的真實場景,人民日報則撰文稱其為“中國制造革命性的進步”。如今,海爾已經將基于COSMOPlat的互聯工廠樣板推廣到全球108個工廠,以實現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定制的普及。
瓦解了傳統生產模式的海爾COSMOPlat,重新構建了用戶需求和生產制造之間的關系。其意義在于,當中國經濟轉型進入創新升級的下半場,一方面為企業客戶復制行業最佳實踐減少試錯成本,為中國智能制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經驗;另一方面,不斷激發中國企業創新活力,加速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制造的頂端。
五年砥礪:打造大國利器
不久前,由中宣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紀錄片《輝煌中國》在電視臺熱播。海爾以“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典型案例出現在熒屏上,互聯工廠定制冰箱等家電的場景向外界展現了海爾大規模定制的獨特性。今年國慶節當天,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這樣評價:“海爾COSMOPlat為中國企業轉型貢獻力量。”
被國家級媒體置于聚光燈下的海爾,正致力于解決全球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如何將用戶個性化產品實現流水線大規模制造。海爾提出了以自己的智慧和實踐凝結而成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COSMOPlat。
從2012年開始規劃建設互聯工廠,到海爾在互聯工廠基礎上軟化、云化,推出中國獨創、全球引領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海爾智能制造的探索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這五年也是海爾智能制造模式飛速推進和開花結果的五年。
幾年間海爾在家電全產業推進模塊化戰略,以產品的模塊化、制造的模塊化、采購的模塊化顛覆傳統制造模式,推動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
自2015年建成首個互聯工廠,海爾短短兩年內就打造了8個以用戶為中心、實現用戶全流程參與定制的互聯工廠。2015年7月,海爾互聯工廠被確定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綜合示范項目。同年10月,海爾作為中國唯一的企業參加“IEC全球討論會”發布互聯工廠模式,成為中國唯一被納入IEC《未來工廠白皮書》的企業。不久前,海爾COSMOPlat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復興號動車、“中國天眼”等大國利器,一道亮相于北京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成為工業轉型展區唯一的家電業代表。10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把近3分鐘時間留給海爾COSMOPlat,向觀眾現場直播一臺冰箱的定制全流程。
互聯工廠在海爾內部復制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后,海爾又將互聯工廠的經驗與模式總結、提煉,以更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COSMOPlat作為一個開放與共享的平臺,凝聚了海爾過去幾十年的生產、營銷、物流方面的優勢,以標準化、模塊化的方式開放出來,不僅滿足了全球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也契合了“共享經濟”的時代主題。目前,COSMOPlat平臺通過連接3億用戶,匯聚超過380萬家全球生態資源,編織成一個龐大的價值網絡,為更多企業提供不竭的資源和營養。
世界引領:以用戶為中心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最重要體現。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和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和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優勢,圍繞制造業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例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工業價值鏈”。智能制造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競爭的新戰場。
面對全球競爭力格局變化的新挑戰,中國制造必須突圍,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升級轉型的關鍵時刻,海爾響應國家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號召,成為這場轉型之戰的先鋒。
不同于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是以企業為中心的轉型,海爾在自己智能制造經驗探索的基礎上,推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這在全球的制造模式中不僅是首次也是唯一的。
海爾一直信,離用戶越近,離競爭對手就越遠。海爾互聯網轉型的最終目的就是與用戶零距離,因而在對生產制造全流程的變革中,也要讓用戶成為絕對主角。直接連用戶,讓用戶全流程、全周期地參與到生產制造的全流程中來,成為海爾COSMOPlat與其他智能制造模式最大的差異點,也是最大的優勢。
通過規模化生產和高效供應鏈管理,海爾COSMOPlat實現了海爾由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的轉型,這一革命性的轉變,讓企業由按計劃生產變為以用戶需求驅動生產,用戶也由單純的消費者變為“產消者”。美國《赫芬頓郵報》稱之為一項世界級的創意。顯然,海爾COSMOPlat抓住了智能制造的本質,就是互聯工廠。在海爾的理解中,是否可以與用戶連起來是智能化的前提,是實現產品個性化的關鍵,否則只是自動化。
在海爾的大規模定制模式里,全生產流程被設置成智能匹配、柔性裝配、模塊裝配、用戶定制、智能插單、智能檢測、定制交互等7個工作站13個節點在內完整的互聯工廠示范線。用戶只需登錄海爾定制平臺提出定制需求,信息就會馬上到達工廠,生成訂單;工廠的智能制造系統隨即自動排產,將信息傳遞到各條生產線,以最短的時間定制出用戶專屬的個性化家電產品。像這樣的生產線,海爾已經在8大互聯工廠進行了普及,生產效率提升了60%,不入庫率達到68%。
在今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展上,海爾將生產線搬到現場,轟動了整個工業制造界,在場的專家調侃:“德國工業4.0正在向海爾靠攏。”
全球復制:登頂“第三極”
互聯網帶來的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為中國制造換道超車提供了機會,而海爾以用戶為中心定義智能制造未來,通過企業與用戶、資源互聯互通,實現工業體系“社會化”的探索和實踐,則使中國制造業水平突破傳統工業邏輯趕超德美等國家,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嬗變成為可能。
海爾2015年發布沈陽冰箱互聯工廠,在全球引爆用戶全流程參與大規模定制模式;此后互聯工廠被工信部確定為白電領域唯一智能制造試點綜合示范項目;2017年海爾發布全球首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制造標準,幾年來海爾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探索持續推進,不斷蛻變。
海爾COSMOPlat這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現在又更進一步,通過對全社會開放,以幫助更多的企業跳出自身的技術局限,復制海爾規模化定制經驗成果,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智能制造的有效轉型。海爾以用戶為中心的規模化定制模式已經結出碩果。經過匯聚和整合,海爾COSMOPlat平臺上形成了用戶與資源、用戶與企業、企業與資源的3個“雙邊市場”,在19個國家的電子、船舶、紡織、裝備、建筑、運輸、化工等12大行業實現了推廣落地,這不僅意味著上述12大領域都形成了新工業體系的“中國標準”,也表明中國版智能制造模式打破行業和地域的邊界開始向全球輸出。
2017年5月,海爾COSMOPlat榮獲美國高德納2017高科技制造創新者獎,成為全球智能制造領域首個獲得該獎的企業。今年德國漢諾威展的官方報道將其列為對德國工業4.0最大的威脅之一。這個聚合了世界一流資源的開放式互聯網平臺,正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接入全球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和不同規模的傳統企業,為它們提供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解決方案。
隨著將服務延伸至家電業外的更多行業,以及越來越多大規模定制樣板在這些領域出現,以COSMOPlat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模式體現出了世界范圍內的普適性和可復制性,得到了全球的廣泛認可,初步奠定了其與德美探索相比肩的全球工業互聯網“第三極”的地位。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