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成本下降補貼退出成發展重點
隨著開發成本的下降和裝機容量的不斷擴大,中國的風電產業已經從可有可無的補充角色發展為替代角色。在這一新階段,“十三五”規劃的編制思路,風電乃至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不再以規模為導向,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出將成為未來五年風電產業發展的重點。
10月18日,在2016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開幕式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處長李鵬還表示,“不再只注重新建的規模,更要重視利用,特別是就近、就地利用,不光要重視千瓦,還要重視千瓦時?!?/p>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已達到了1.45億千瓦,同比上升26.6%;去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達到了3050萬千瓦,同比上升了31.5%。
雖然裝機增長迅猛,但中國在風電的利用上才剛剛起步。去年底,風電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僅超過3%,相比于德國、丹麥等國家,差距甚遠。
李鵬指出,如果未來風電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不能突破5%、10%,不能達到目前歐洲先進國家的水平——占全部發電量的20%-30%以上,整個風電產業就無法擺脫外界非議的“花瓶”角色。
李鵬介紹,為了達到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的目標,經過研究和測算,到2020年風電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要達到9%,風電的占比要達到6%-7%左右。
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在風電乃至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中,將新增一大重要的內容,即要積極推動新能源電力達到較高比例的示范區、微電網及局域電網的建設。通過推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的多種形式的集成應用,使得局部地區清潔能源占比達到一個較高的比例。
另一方面,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出將成為整個“十三五”風電產業發展的重點。相比于光伏,近幾年風電成本的下降速度相對較慢。李鵬表示,除了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新能源之間也有很強的替代效應,風電、光伏、光熱等新能源,成本下降的快慢,將決定其在能源轉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從目前的情況看,風電成本還要在目前標桿電價的基礎上下降20%-25%,這是一個硬任務?!崩铢i強調稱,“這個時間窗口可能只有五年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十年,如果做不到,這個行業就很危險。”
為了加快補貼的退出,國家能源局最近已在研究,國際上比較普遍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考核和綠色證書交易制度,希望采取市場化的方式來確定補貼的額度,同時逐步減少對財政直接補貼資金的需求。據李鵬透露,目前還在廣泛征求意見和優化研究的階段,各方對相關的政策的想法分歧很大。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來源為銷售電價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實際上是由全社會的電力消費者共同分攤,煤電等各類發電電源沒有承擔任何的經濟成本。
在李鵬看來,隨著中國簽署關于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以及國內碳交易市場機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目前的局面很難長期維持,化石能源燃燒除了承擔污染物減排的義務之外,承擔碳排放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將會是一個必然趨勢。
關于風電“十三五”規劃的執行思路也發生了調整,將根據不同省份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
李鵬介紹,風電利用情況較好、不存在棄風限電問題的省份,將把規劃的目標作為最低目標,鼓勵各省制定更高的發展目標;對于棄風限電較嚴重的省份,則希望“十三五”時期以解決存量風電項目的消納為主,在棄風限電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前,適當把握節奏,不急于擴大風電的建設規模,要通過各類示范和深化體制改革盡快解決風電的消納問題。
對于“十三五”期間的海上風電的發展,李鵬特別提出,絕不催熟海上風電產業,希望整個行業能夠積極穩妥發展。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海上風電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確保對海上風電的支持力度不降低,同時積極為企業開展項目建設提供便利條件,要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不再編制建設方案等。不急于求成,包括整機制造、施工技術研發等領域要做深做透,逐步推動全產業鏈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成本下降。
相比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的建設和維護成本都更高,“十二五”期間,海上風電發展較慢?!拔覀冃枰氖且粋€健康穩健的海上風電產業,而絕不是一個跨越式發展、留下諸多隱患的海上風電產業?!崩铢i表示。
因此,國家能源局提出的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海上風電能夠確保并網500萬千瓦,力爭開工10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李鵬認為,這個規劃目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數字。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