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突破萬米深潛紀錄
在剛剛結束的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中,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和參與研制的幾件探海“神器”,為我國實現深海裝備挺進深淵、突破萬米的夢想立下汗馬功勞。這些深海裝備在這次科考中的成功應用,表明我國已經開啟了利用國產深海高技術手段和裝備開展萬米深淵科考的新紀元,萬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
這次挺進深淵的幾件“神器”,分別是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海斗”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和“海翼”號7000米水下滑翔機,以及沈陽自動化所參與研制的“天涯”號和“海角”號深淵著陸器,共3型、4臺套自主研發的深海裝備。
從6月22日至8月12日,“海斗”號在我國首次萬米深淵科考航次中,累計下潛7次,不斷創造并刷新我國水下機器人最大下潛深度和作業深度的紀錄,成為我國首臺下潛深度超過萬米并完成全海深深淵科考應用的水下機器人。
7月12日,“海斗”號水下機器人以自主模式向深淵發起挑戰,最大下潛深度8201米,創造了我國水下機器人新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7月23日,“海斗”號再次深淵深潛,順利完成對指定深度的探測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9827米,距離萬米深淵近在咫尺。
7月27日,“海斗”號向著潛深超過萬米的探測應用目標挺進,最大下潛深度10310米,成為我國首臺叩開萬米深淵大門的水下機器人,由此也翻開了我國利用水下機器人技術向萬米以下深淵進軍的歷史。
7月28日,“海斗”號沒有停歇,一鼓作氣,在進行技術升級確認和綜合模擬測試后,冒著一系列非常規操作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向著萬米深淵坐底式探測應用目標發起沖擊,最終成功實現馬里亞納海溝全海深坐底式探測52分鐘,最大下潛深度10767米。
同時,“海斗”號水下機器人成功獲得了2條9000米級和2條萬米級深淵垂直剖面的CTD(溫度、鹽度和深度)數據。這是我國獲得的第一批萬米溫鹽深剖面數據,為研究深淵水團特性的空間變化規律和深淵底層洋流結構,以及萬米無人/載人潛水器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海翼”號,是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面向深淵科考探測的試驗樣機。
在本次科考中,“海翼”號下潛深度兩次突破5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751米,成為國內首臺下潛深度超過5000米的水下滑翔機,創造了國內水下滑翔機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獲得了8個有效周期的CTD數據以及水下滑翔機本體的狀態數據,為我國大深度水下滑翔機的研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由中科院深海所和沈陽自動化所聯合研制的兩套7000米級深淵著陸器,即“天涯”號、“海角”號,成功在科考中得到了大密集度、長時間的深淵科考應用,并獲取了深淵不同等級深度下的千余個大生物樣品,包括鉤蝦、深淵專屬的獅子魚以及未知物種;采集獲得了大深度的海底沉積物樣本和萬米級水樣,并完成了9個站位的原位水體微生物收集工作。這些樣品的獲取,對于我國研究探索深淵物種的起源與演化、深淵地質構造及演變、深淵水體生態環境以及深淵微生物群落結構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樣本和素材。
沈陽自動化所所長助理、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碩表示,“海斗”號水下機器人下潛深度兩次突破萬米并為我國首次成功獲取超過萬米的全海深原位溫鹽數據,以及深淵著陸器獲取的大量深淵水體、沉積物和大生物樣本,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無法獲得超大深度特別是萬米海底數據和樣品的空白,將極大促進我國深海深淵技術裝備和科學研究的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