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智能交通建設供應能力不足
8月31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聯合編著的《201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6汽車藍皮書)于北京正式發布。這是自2008年以來,三方連續第九年共同推出中國汽車產業年度報告。2016汽車藍皮書集中探討“中國汽車智能化發展戰略”,聚焦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趨勢及格局變化,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變革和創新的內涵與驅動力、生產變革、產品變革、服務變革以及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動態變化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統闡述。報告深入探討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國家戰略意義、發展趨勢及模式路徑,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建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去年,我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并將智能網聯汽車列入未來十年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領域,我們期待將智能網聯汽車打造成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戰略的重要引擎。此外,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也有助于緩解和解決我國能源緊張、城市環境惡化以及交通環境污染程度加深等一系列關乎社會民生的問題。為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政府有必要為其搭建戰略框架,更需要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以及各類企業通力合作、共同參與。”
記者:智能交通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有怎樣的影響?中國在智能交通方面的發展大概處于什么階段?
劉世錦:與過去相比,智能交通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怎么做、采用什么技術和標準均存在很大不同。比如說,過去我們修一條公路,政府效率就很高,從決定到開工不超過10天。但是,如果說智能交通系統很快就能發展起來,我覺得不大可能。這里面臨一個問題,比如說,北京交通擁堵的程度就需要一個智能交通系統發揮作用。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還是很低的,依然按照紅綠燈時間來進行操作,但實際上這種智能化水平,從目前的技術來講是可以提升的。
為什么沒有作出升級呢?智能交通系統是基礎設施。當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時候,是由政府研發,還是依靠市場的力量、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來實現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民營企業利用民營的機制,政府制定標準、規劃、銜接的工作,才能達到效應最大化。
智能交通系統會成為我們未來基礎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這部分怎么提供維護、有效運轉,是需要進一步關注和積極探索的,目前這個缺口已經很大,需求非常強勁,但是我們供給跟不上來。
記者:未來兩年汽車產業增速和GDP基本持平,但是基本上一線城市都在限購限行,請問為了實現中速增長,是在非一線城市發展汽車行業的可行性高,還是取消限購限行這個可行性更高?
劉世錦:我們理解的中國城市化發展態勢,是像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樣的大城市群支撐起來,現在的人口,特別是年輕人都是朝著這些城市集中。為什么會朝這些地方去,是因為這些地方資源聚集程度更高、機會更多。與此同時也會看到,將來會有一大批中小城鎮會發展起來,有相當多的汽車需求量,來維持中國下一步對汽車增長的區域需求。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