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巨頭競相造機器人
日前,又一家電巨頭長虹宣布,與ABB達成戰略合作并成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從而正式拉開這家中國老牌家電巨頭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大幕。
其實,這并非家電業第一家公開造機器人戰略的企業。就在7月下旬,格力電器拉開新一輪的多元化布局,其中以工業機器人為主體的智能制造,成為格力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格力掌門人董明珠更多次強調,格力造機器人,不僅自己用,還要賣給其它企業。
更早,今年初,美的集團宣布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國庫卡集團,謀求對后者的控股權。更早些時候,美的集團還與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日本安川成立兩家合資公司,涉及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并投資了一家本土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安徽埃夫特,完成對工業機器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的系統布局。
與美的、長虹、格力進入機器人產業,多聚焦和集中于工業機器人領域不同,海爾集團的機器人戰略布局主要集中于家庭的服務機器人。早在今年初的美國CES展上,海爾就發布第一款家庭智服機器人Ubot,用于對智能家電,以及智慧生態圈的中樞控制中心角色。
雖然,TCL集團當前沒有進入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具體動作,但公司董事長李東生卻采取另一條路徑:成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投資與TCL相關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和企業。這也是傳統家電企業首次借助資本力量進行機器人產業布局和投資的案例。今年以來TCL在資本運營上動作不斷。
不過短短幾年,海爾、美的、格力、長虹、TCL等家電巨頭,就通過自身的直接投資手段,進入機器人產業。要么是直接制造、銷售機器人,要么是布局以智能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業,從而拉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對智能制造深度跨界、布局和轉型。
相對,當前眾多家電企業紛紛在生產制造環節,通過外部采購的方式,以機器換人的操作策略。上述家電巨頭或投資,或直接進入機器人制造領域,試圖將家電制造與機器人、智能制造三者進行深度捆綁。從而可以賦予外部資本市場更多的想象空間。
然后,這種直接雖然可以讓上述家電巨頭,擁有比同行在智能制造上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這卻是隔行如隔山,這對于家電企業的資金能力,運營能力,以及管理協同能力,卻提出不小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從傳統的規?;圃斓綑C器人的智能制造,跨界難度不小。
其實,對于家電巨頭進入機器人產業,可以說是“意在通過自籌自建”方式加速于智能制造環節的轉型進程。也可以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構建并運用智能化的新工具,找到發展的新通道。
直觀來看,在機器人產業的布局,對于上述家電巨頭來說,就是智能轉型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布局智能制造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重點要解決的是:通過親自布局和操刀機器人產業,解決傳統家電制造業的思維局限,從而真正可以建立并打造符合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的先進高效運營體系。
過去很多年以來,對于大量中國的傳統家電企業來說,與歐美日韓同行相比,最為缺乏的就是在精益制造上的積累和沉淀。這也造成長期以來中國家電產品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波動起伏不定。而進軍并布局機器人產業,系統深入完成對智能制造從機器人到智能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布局,正是掌握智能制造的新鑰匙。
對于上述家電巨頭今后的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布局和自主話語權體系打造,至關重要。而擁有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協同能力無疑是“重中之重”。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不僅可以讓企業在智能制造上完全掌握自主話語權,還可以在長期布局中探索一條在家電制造業務之外的“量增利長”新支撐點:賣機器人。
面對整個家電產業未來的生產制造智能化轉型變革,這已經是一條沒有任何懸念的出路。而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要推動大量機器人取代人工,成為生產線上的新主角。在這種背景下,家電巨頭們的機器人新事業,不僅可以利己,還能利他。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是一門新的大生意。
更為重要的是,機器人這個“重資產、重技術、重生態”的新行業,絕對不是一般家電企業可以隨便進入的行業。這也直接成為少數巨頭的新商業游戲,利潤的豐厚性,超出當前家電產業的想象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