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飽和 海外工程機械企業合作為上
截至目前,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據進口的局面仍未根本性改變,國內企業要想走出去就要先了解目標國的政治形勢,更重要的是實現本土化,工程機械產品要貼近當地市場的需要,研發、銷售、服務更加貼近當地需求。
雖然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布局速度加快,但與世界上的行業龍頭企業相比,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還處于走向世界的初級階段,國家化水平也仍然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海外市場的拓展不但極大抬升了這些企業發展的天花板,而且也增強了抵御局部地區出現經濟危機的抗打擊能力。
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20%以下,而世界工程機械龍頭海外收入占比一般都超過50%。在2011年,美國卡特彼勒在北美地區以外的收入占比為70%,日本小松在日本以外的收入占比更是達到81%。
海外巨頭成功的經驗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本珍貴的教科書。查看日本小松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小松先后進駐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等欠發達地區,1995年進入中國,都抓住了發展中國家的成長機會。他們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生產,雇傭當地的技術人員。同時日本小松與不少發達國家海外企業進行合作(如美國的德萊賽、德國的哈諾馬克),與海外企業的合作幫助小松走出了國門,獲得了一流的技術和設計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相比于美國卡特彼勒從始至終伴隨著世界工程機械的發展,日本小松則經歷了國內市場基本飽和后走出國門并迅速跨入世界前列的過程,其發展路徑顯然更值得具有相似特點又同屬亞洲地區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借鑒與學習。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