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大軍來襲!郭臺銘最看好的下一個產業
最近在法國葡萄園出現了一名很受關注的熱門工人,許多雇主都想找他來幫忙采收葡萄,因為這名工人實在太厲害,光一天就能修剪600株葡萄藤,而且據說永遠不會請病假。驚人的是,他擁有四只腳(輪子)、兩只手和六個眼睛(攝影機)。
只有50公分高,60公分寬的“他”,其實是法國著名葡萄酒產地勃艮地的一位發明家ChristopheMillot所發明的Wall-Ye機器人。在葡萄酒的生產過程中,葡萄采摘是最基本也是最耗費勞動力的一道工序,但未來Wall-Ye將可解決當地許多葡萄園面臨的缺工問題。
Wall-Ye負責的工作,包括修剪葡萄藤、拔除不具生產力的嫩枝,以及搜集像是土壤、葡萄及葡萄樹干等活力和健康狀態的重要數據。此外,還可運用追蹤技術、人工智能以及繪圖能力,行走在各葡萄藤間時辨識植物特征,同步運轉六部攝影機并記錄數據。Christophe表示,Wall-Ye配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若他發現不在指定的葡萄園內,他不會動工。
機器人會做的事不止這些。在今年德國IFA展當中,有一臺即將上市的FamibotS586家用機器人,能透過里頭的應用程序App,與該公司自制的指定插座聯機來控制電源開關,甚至遠程遙控各種家電。吃早餐的時候,點選新聞頻道,他還會念新聞給你聽。
需要人的地方就有機器人
美國日前研發出具備高度人工智能的滅火機器人,配備專門的傳感器和紅外線攝影鏡頭,就算在著火煙霧彌漫時,也能根據人員的手勢判斷和理解正確指令。
研究方指出,以往船只被擊中后會產生高溫和大量有毒煙霧,這種機器人可以避免船員因進行修復工作而再度受到傷害。研發的目的并非減少艦上人手,完全是為了減少同胞傷亡。
再看一下亞洲,日本算得上是全球最積極發展機器人的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田公司2000年開發出來的阿西莫(ASIMO)機器人。身高約130公分,體重約54公斤,他會走路、會跑、會爬樓梯和說話,也會在房間里走來走去,拿起杯盤,能夠響應一些簡單的指令,還記得一些面孔,甚至記得很多詞匯,可以說不同的語言。
對日本產業界而言,與其說他們探討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哲學問題,不如說他們更在意如何真正發揮機器人的實際作用。特別是日本已走入老齡化社會,輔助老年人生活的機器人,目前就走在開發的前列。
包括松下、豐田、本田,日本的大企業相繼開發健康照護機器人。例如豐田汽車去年11月推出四種輔助腳殘疾人士行走,或幫助起臥困難人士上下床和如廁的機器人,今年開始正式在醫療設施進行實證試驗,2013年可望投入實用化。
松下則開發出洗發機器人,并從今年4月起在理發店等場所進行試用。此外,松下還開發出輪椅和床合二為一的機器,除了可以在輪椅上睡覺外,還配有自動測量血壓和體溫的功能。
本田也宣布已向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提供老年人的試制步行輔助裝置,將內部裝有電池的裝置卷在腰上,裝置上伸出的支架頂端固定在膝蓋上部,該裝置可以感知用戶腿部的動作,輔助腿力衰弱的老年人行走。
郭臺銘領銜!富士康邁出機器人第一步
作為全球代工帝國的掌門人,鴻海的郭臺銘深切的感受到了機器人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郭臺銘飽受人力成本上升的困惑,此外,因為雇傭人數眾多而導致的社會問題,也成為郭臺銘頭疼的難題之一。
于是,機器人項目應運而生。據郭臺銘透露,富士康研發出的首批機器人從2010年起已在山西晉城園區投產,2011年該園區的機器人產能將達到一萬臺。
此外,一個關于富士康宏大的機器人的計劃也浮出水面?!叭陜仍彀偃f臺機器人”是郭臺銘的宏偉目標。按照郭臺銘的預想,未來人們不再被機器控制,而是人來控制機器,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讓員工解放出來。
來自富士康方面的信息顯示,富士康機器人被稱為Foxbot,其“智商”的世界水平約為“二十多歲”。從已經試點的機器人案例來看,機器人只能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售價在14萬元至16萬元之間,體積大小不一。
分析人士稱,采用機器人必將成為大勢所趨。原因是機器人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比普通員工要方便很多。現階段,富士康普遍調高了工人的工資,很多地方的工人月薪到了3000元。此外,富士康還要承擔宿舍樓等一系列額外費用。因此,使用機器人有很大的好處。
此外,工人通常是采用8小時工作制,而機器人的最大好處是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因此,在面對相同的工作時,機器人創造的價值要優于普通工人。
創造新生活應用
對現代人來說,太臟太累、太危險、太精細、太粗重或太反復無聊的工作,常常都希望干脆由機器人代勞。從事制造業的工廠生產線里,就應用了很多機器人,而且效率和速度都有不錯的提升,但是其他應用領域像農業、教育、娛樂及醫療等多元用途,也正在全球各地上演著令人驚艷的戲碼。
這一點微軟總裁比爾蓋茲便曾指出,機器人產業發展就像是30年前PC產業興起一樣,他大膽預估未來每戶人家都會有機器人,就像現在家中都有電腦。
面對下世代的科技革命將走入你我生活,科技廠商是否已準備好?分析人士從科技廠商供應鏈分析,電子科技業擁有豐富的相關技術,涵蓋電機、機械、信息、通訊、電子、能源、材料及創意內容,且在自動化生產和機械設備也早有完整的產業聚落。
機器人成最具國際規模的新內需產業
中國臺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羅仁權教授表示,相較很多產業在毛利保三保四的邊緣掙扎,機器人產業和自動化產業是一個高度整合性的ICT產業,產業關聯性高、杠桿效應高、產業應用領域廣,從制造業、汽車業,到未來的醫療照護產業、娛樂教育產業等,不但是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基礎,也是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火車頭。”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看好發展機器人產業,他說中國臺灣制造業實力深厚,但未來人力的確是一大挑戰,對機器人的需求勢必提高,這是最有國際規模的內需產業!
此外,為了應對各個不同產業對龐大的機器人需求,如何進行訂制化管理更需要軟件和信息人才的配合。例如進行開發或長期維護機器人的內部軟件架構、人工智能算法、人機接口的溝通、協助機械硬件制造商組裝與后端測試,并解決實際導入量產后的問題等。
目前機器人的用途大多是站在協助人類的角度,但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加入更多人工智能。換句話說,要使它們可以累積失敗的錯誤經驗,往前學習、推理和自我修正,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偵測和判斷工作中的異常狀態,馬上進行應變或是發出訊息告訴人類。
機器人會不會比人類更聰明,反過來控制人類?這是許多科技電影與科學界中不斷辯證的問題。專家稱,與其等著機器人的智力與運算力超越我們,不如嘗試強化自己,使人類逐步成為超級人類。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