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裝備制造業順勢轉型巧度“危機”
1980年-1990年·雛形
跟隨港資毛織企業裝備制造業進入大朗
在1979年之前,大朗全鎮除了房屋和農田,便全是荔枝樹。據當年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工作人員陳沛欽回憶,大朗的裝備制造行業最初的形態是一些鎮屬企業,生產一些簡單的農用機械產品。
20世紀80年代,大朗鎮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從香港引進以毛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像大朗毛織一廠,其成功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港資企業涌進大朗鎮。“這些企業都是跟隨那些港資毛織企業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跟村里合作,也是簡單的代工企業。”大朗分管經貿的黨委葉淑帆說。
1983年,大朗第一家裝備制造業企業———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廠就是這樣進入大朗鎮蔡邊村的。這個投資200萬元的港資企業,剛建立那幾年,每天都是靠兩趟往返的直通車將單接過來大朗,然后再將加工好的產品運到香港。而每個月30元的工資,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當年要進這個工廠打工,還要托人找關系。”廠長謝愛娥說。
現在,在大朗鎮升平路上,保安塑料五金廠的大門上掛著的工會牌匾已經生銹,斑駁的廠房已經被周邊的新廠房緊緊包圍著。簡陋的車間內,幾名工人坐在殘舊的機器邊,揀出合格的玩具模型。幾十年如一日,工人們生產的玩具都由香港的公司負責出口到美國,賺著低廉的加工費。
現在工人只有五六十個人,謝愛娥說,與建廠當初相比,少了一大半的人。從2008年經濟危機后,生意就一般了,并不是因為接不到單,而是利潤空間小了,原材料和用人成本上升了,現在每年的營業額保持在1000萬-5000萬人民幣。
當年,在大朗引進了保安塑料五金廠后,又相繼引進了投資2100萬元的大朗美德塑膠廠、投資500萬元的竹山大成五金塑膠廠、投資300萬元的大朗洋務金星五金電鍍廠。這批企業使大朗裝備制造行業漸具雛形。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至今仍在生產,但當日的輝煌卻已不復存在。
1991年-2000年·競爭
從港資企業獨大到三足鼎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東莞市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大朗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各村開始進行小型的工業區建設,一幢幢嶄新的標準化廠房代替了原先簡陋的廠房。鎮政府也積極組織大朗鎮外資引進公司和經濟發展總公司開發工業區,如金沙工業區、敦煌工業區、大角嶺工業區、黃竹坑工業區等。
在這個階段,大朗鎮除了注重毛織產業的發展,也開始注重引進一大批資金雄厚、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掀起了一輪引進香港、臺灣裝備制造業的熱潮,大朗裝備制造業從此駛入“快車道”。
明利鋼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就是當時引進的企業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明利在香港面臨著人才困境和客戶大舉遷移東莞的情況,投資人幾經考察后,1994年將生產線也搬遷到大朗鎮,并投資1.5億元。
從1994年投資辦廠到現在,800工人翻成1600人,年產值從當初的一個億到現在的三個億,明利鋼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了大朗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之一,年生產模架3.1萬噸,居國內同行業的第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朗鎮主政者,在一手緊抓毛織產業的同時,一手發展裝備制造業。引進明利后,大朗又在后來幾年相繼引進了投資7.8億元的春雨(東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臺灣)和投資1.6億元的大寶(東莞)模具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日本)等企業。裝備制造業格局也從單一的港資企業變為中國香港企業、中國臺灣企業、日本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彼此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氛圍,當初引進的這些企業如今也成為了大朗裝備制造業的龍頭和明星企業。
2001年-至今·轉型
政府補貼企業毛織和機械制造雙雙盤活
2001年以后,隨著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大朗鎮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的項目。在鞏固香港、臺灣資金來源的同時,把招商引資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歐美、日本、韓國等工業發達的地區。
當年,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朗鎮建立了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設有開發、機加工、裝配、服務、銷售等完整體系,具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其目前已經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艾爾發的產能與產值連年節節攀升,年產銷量超過6000臺機械手,每年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
接下來的幾年,成為大朗裝備制造業高速發展期。改革開放初期的簡單的訂單加工企業逐漸被擁有自主技術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代替,并在大朗形成為一個新的產業。到了2006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達到87家,總產值85.7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8.15%。
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讓大朗的裝備制造業前景不明朗。而危機同時也讓大朗的毛織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幫助毛織企業擺脫困境,大朗鎮補貼企業購買數控織機,此舉不但盤活了一些中小毛織企業,也給大朗的機械制造業帶來了機會,各種生產數控織機的工廠或生產線相繼投產。2005年,大朗全鎮數控織機不足600臺,現在躍升到4萬臺。大朗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電腦織機的發展,這給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說大朗裝備制造業的后期發展,離不開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為廣東省起重機械設備生產企業三甲的東莞市臺冠起重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當時也面臨困境。臺冠總經理唐來森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當時的起重機行業一片低迷,為了擺脫困境,他們開始加強和國內著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引進行業知名專家來加強企業研發能力。擁有優質產品的臺冠在危機中找到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在市場上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除了占領東莞近70%的市場份額外,還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國,并成功打進了印度、墨西哥、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際市場,年產值正式邁入億元行列。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大朗裝備制造業與毛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2011年,該行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70家,總產值高達115.4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9.5%。今年在1-10月大朗全鎮工業總產值330億元中,裝備制造業更是貢獻了115億元。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量達到1600多家,從業人數約3萬人,主要生產數控機床、數控織機、工業起重機、精密模具、塑膠加工設備、精密緊固件等。
口述史
陳沛欽(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前工作人員)
招商引資工作人員每天蹲守羅湖
我們負責大朗招商引資工作。當時,政府派人每天都在深圳羅湖守著,凡是看到老板派頭的,就直接上去套近乎,盡可能拉到大朗來。等有香港、臺灣的老板來投資后,又開始通過這些“安家”的老板介紹。當年,通過朋友介紹,我們認識了現在春雨廠最初的老板,他來大朗看后,并沒有下定決心,回去后又到其他地方考察。但我們每天都給他打電話,無論是他自己接還是由秘書轉,反正我們都要了解他的最新想法。最終,他跑去杭州考察,比較心動。我們得知后,直接有同事跑去杭州,跟他分析大朗的優勢。結果,他被我們這份誠心打動了,最終在大朗設廠,這也成了大朗裝備制造行業第一家臺灣廠。
2001年-至今·轉型
政府補貼企業毛織和機械制造雙雙盤活
2001年以后,隨著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大朗鎮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的項目。在鞏固香港、臺灣資金來源的同時,把招商引資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歐美、日本、韓國等工業發達的地區。
當年,天行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朗鎮建立了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設有開發、機加工、裝配、服務、銷售等完整體系,具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其目前已經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王國。艾爾發的產能與產值連年節節攀升,年產銷量超過6000臺機械手,每年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
接下來的幾年,成為大朗裝備制造業高速發展期。改革開放初期的簡單的訂單加工企業逐漸被擁有自主技術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代替,并在大朗形成為一個新的產業。到了2006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達到87家,總產值85.7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8.15%。
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讓大朗的裝備制造業前景不明朗。而危機同時也讓大朗的毛織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幫助毛織企業擺脫困境,大朗鎮補貼企業購買數控織機,此舉不但盤活了一些中小毛織企業,也給大朗的機械制造業帶來了機會,各種生產數控織機的工廠或生產線相繼投產。2005年,大朗全鎮數控織機不足600臺,現在躍升到4萬臺。大朗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電腦織機的發展,這給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說大朗裝備制造業的后期發展,離不開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為廣東省起重機械設備生產企業三甲的東莞市臺冠起重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當時也面臨困境。臺冠總經理唐來森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當時的起重機行業一片低迷,為了擺脫困境,他們開始加強和國內著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引進行業知名專家來加強企業研發能力。擁有優質產品的臺冠在危機中找到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在市場上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除了占領東莞近70%的市場份額外,還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國,并成功打進了印度、墨西哥、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際市場,年產值正式邁入億元行列。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大朗裝備制造業與毛織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大朗“三大支柱”產業。2011年,該行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70家,總產值高達115.4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9.5%。今年在1-10月大朗全鎮工業總產值330億元中,裝備制造業更是貢獻了115億元。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量達到1600多家,從業人數約3萬人,主要生產數控機床、數控織機、工業起重機、精密模具、塑膠加工設備、精密緊固件等。
口述史
陳沛欽(大朗經濟發展總公司前工作人員)
招商引資工作人員每天蹲守羅湖
我們負責大朗招商引資工作。當時,政府派人每天都在深圳羅湖守著,凡是看到老板派頭的,就直接上去套近乎,盡可能拉到大朗來。等有香港、臺灣的老板來投資后,又開始通過這些“安家”的老板介紹。當年,通過朋友介紹,我們認識了現在春雨廠最初的老板,他來大朗看后,并沒有下定決心,回去后又到其他地方考察。但我們每天都給他打電話,無論是他自己接還是由秘書轉,反正我們都要了解他的最新想法。最終,他跑去杭州考察,比較心動。我們得知后,直接有同事跑去杭州,跟他分析大朗的優勢。結果,他被我們這份誠心打動了,最終在大朗設廠,這也成了大朗裝備制造行業第一家臺灣廠。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