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霧里看花
在2012突然火起來的3D打印,其實并非新事物。早在1984年,美國的Charles Hull便發明了第一臺3D打印機,并于1986年成立了該領域最著名的公司——3D Systems。1988年,3D Systems正式推出他、第一款商業化的3D打印機SLA-250,用到的材料是光學照相用的丙烯酸樹脂。
起初3D打印被認為是一種制作一次性樣品的方式。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多的東西以成品的形式被打印出來。據一家專門研究該領域的公司負責人Terry Wohlers說,當前成品打印約占3D打印份額的28%。他預計至2016年,這一比例將超過一半,2020年將超過80%。
現在許多消費品、機械零件、鞋子和建筑模型在進一步開發前以3D打印的形式,供工程師,設計師和客戶評估效果。任何的改動可在幾個小時后或一夜之間重新打印出來,而不用花上幾周時間等著工廠把新模型制造出來。荷蘭時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3D時裝系列并走向T臺,他還為比約克和Lady GaGa進行時尚設計。ContinuumFashion使用MakerBot公司的Replicator打印機創造了第一款3D打印版比基尼和眼鏡,成為2012年時裝周上的佳話。
總體上來看,正是材料工藝的發展和較為成功的商業化運營,造就3D打印機在2012年的大火。一方面3D打印的原材料擴展到金、銀甚至強度極高的鈦,還有不銹鋼;另一方面,原本應用于工業領域的,價格昂貴的3D打印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1999年3DSystems的SLA7000要價80萬美元,而公司今年初推出的Cube要價僅1299美元。它不僅支持彩色打印,還支持無線連接,免費提供設計軟件,讓平板電腦發揮設計的潛力。
除了3D System這樣老牌的3D打印機生產商以外,一些新興的3D打印機生產商也把目標放在“低價3D打印機”上,比如2009年成立的MakerBot,它的產品就只有1749美元。而在Kickstarter上,出現了售價僅為300美元的3D打印機Makibox。
已經在3D打印領域有很多實踐的通用公司,其通用全球研發中心的Idelchik放出豪言:“總有一天我們會‘打印’出發動機。”
聽起來,3D打印有點像永動機那樣無所不能,令人心潮澎湃。很多知名媒體都加冕其“未來工業的寫照”、“第三次工業革命”等殊榮。然而,現階段的3D打印離這幅圖景還相去甚遠。
其實,看似3D打印是CAD的科技成就,實際上卻是取決于材料科學(即化學)的工藝進步。現在人類的化學成就止步于納米技術,這是否能使3D打印成為無所不能的復制神器,至今尚不能知曉。
而比科技更重要的是社會倫理。這包括了商業法則和社會道德。DIY 3D打印的商業化必然意味著大規模的硬件開源,而這顯然又是被各路產品生產商所排斥的。當下圍繞商業化命題,發生在各大硬件開源社區的口水戰就是明證。
此外,像Thingiverse這樣的極端極客社區,已經打印出來了槍支等被現實法律所懲戒的東西。這部分3D打印應用如何規范,也是確立3D打印未來藍圖的重要變量。
畢竟,科技永遠是進步的,但人類社會的組織卻不能因此失去平衡。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