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asys:3D打印無神話
讓人興奮的是3D打印技術本身,而非Stratasys。以商業視角來看這家3D打印領域的寡頭企業,Stratasys面臨的“成長”煩惱與其他公司并無不同。
你可能不知道Stratasys,但也許對它的產品會有興趣。比如那款標價9900美元的Mojo系列3D打印機,它的大小剛好夠你放在書桌上。用上一張數字3D立體模型圖,往Mojo里放入適量的材料,等待20分鐘,然后,你就“打印”了一個與模型圖一模一樣的實物。
聽起來很神奇,對不對?Stratasys就專門生產這種讓人興奮的3D打印機。2012年12月,它還完成了與以色列另一家3D打印公司Objet的合并,新公司市值達到30億美元,一舉超越老對手3D Systems,成為全球3D打印領域最大的公司。
現在你也許在想,這樣的一家公司,肯定充滿了脾氣乖張的科學家、極客,他們時刻想著如何用3D打印機改變世界。至于產品怎么銷售、公司如何賺錢,這些俗氣的事情他們倒不怎么擔心,又有誰不想擁有這樣的一臺機器呢?
不過,現實的情況該讓你失望了。從商業角度來看,Stratasys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大多數企業并無不同。
艱難成長
Stratasys 3D打印技術的發明過程有些出人意料。它既非源于一剎那的靈感閃現,也不來自實驗室的專業研究。
斯科特·克倫普是Stratasys 的創始人。他成長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受父親影響,他從小便對科技與商業的結合興趣濃厚。
1988年的一天,他決定親手為年幼的女兒制作一只玩具青蛙。這對學過機械工程、做過焊接工作的克倫普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但他決定放棄傳統的制作方法,來點不一樣的新鮮“玩意兒”。
他的想法是把聚乙烯和燭蠟混合物裝進噴膠槍,通過一層一層堆疊做出青蛙形狀。為此,他花費1萬美元購入一臺數字制圖設備,許多個周末都呆在工作室里潛心研究,以便實現制造過程的自動化。然后,1989年,他獲得了FDM(熔融沉積成型)技術的專利。
妻子麗薩對他抱怨,要么把這愛好變成生意,要么就趕緊從工作室里出來,多陪陪家人。于是在同一年,他們成立了名為Stratasys的公司。
但很多時候,不是有了優秀的產品和技術,企業就能順風順水、紅紅火火。Stratasys作為初創企業,客戶與市場的開拓困難重重。
Stratasys雖在成立之初迅速吸引了公眾注意,但高達13萬美元的售價使它的早期產品無人問津。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營,克倫普甚至被迫變賣家產。直到1992年,他才賣出自己的第一臺3D打印機。
情況在1996年有了好轉。這一年,Stratasys推出Genisys,標價5萬美元,這是第一臺價格低于10萬美元的3D打印設備。傳統制造業企業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Stratasys的營收從1995年的1030萬美元增長至1997年的2960萬美元。此后,Stratasys不斷推出更加便宜的產品,并成功打造出Dimension、uPrint和Fortus 3個品牌。Dimension更是憑借高性價比,成為全球最暢銷的3D打印機系列之一。
同時,Stratasys也在竭力拓展著自己的銷售渠道和行業客戶。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許可,允許Stratasys的3D打印設備用于醫療器械制造領域,它進入了另一個前景廣闊的行業市場。
但困難并不僅僅來自于它本身。小公司還必須面對巨頭的威脅,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克倫普對此則表現出了自己小小的狡黠。
早在Stratasys之前,IBM曾用與FDM類似的專利技術研發過一臺簡單的3D打印機。1995年,Stratasys面臨與IBM陷入專利糾紛的風險,而這無疑是既費時又費錢的,好在公司已于前一年上市,于是,克倫普以現金及股票為代價,讓IBM成為公司股東。這不僅解決了危機,公司還借IBM的盛名為自己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這是克倫普的如意算盤。
而這樣的算盤克倫普不只打過一次。2010年1月,Stratasys與惠普簽約,以幫助后者進軍3D打印領域。雖然在眾多廠商的廉價3D打印機的沖擊下,惠普牌3D打印機胎死腹中,雙方協議也于2012年8月終止,但Stratasys卻又一次為自己賺足了曝光率。
2011年,合并前的Stratasys營收達到1.7億美元。量雖不大,但考慮到全球3D打印市場也才17億美元的規模,Stratasys事實上已成為行業巨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