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智能工廠——未來制造新模式
智能機器人是將擁有精確計算、關節運動、視覺識別等諸多功能為一體并應用于工業領域的機器人。工業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機器替代人”的不可逆過程,工業機器人已經在制造業中承擔了“勞動者”也就是“生產力”的角色,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換言之,誰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社會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誰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誰就掌握了未來社會勞動者的數量和資源。機器人已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直接決定國家競爭優勢。
機器人數字化工廠是真正意義上將機器人、智能設備和信息技術三者在制造業的完美融合,涵蓋了制造的生產、質量、物流等環節,主要解決工廠、車間和生產線以及產品的設計到制造實現的轉化過程,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
機器人數字化工廠改變了傳統的規劃設計理念,將設計規劃從經驗和手工方式,轉化為計算機輔助數字仿真與優化的精確可靠的規劃設計,在管理層有ERP系統實現企業層面針對質量管理、生產績效、依從性、產品總譜和生命周期管理等提供業務分析報告;在控制層有MES系統實現對生產狀態的實時掌控,快速處理制造過程中物料短缺、設備故障、人員缺勤等各種異常情形;在執行層面由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和其他智能制造裝備系統完成自動化生產流程。機器人數字化工廠在時間、質量和成本方面體現出重要的意義:減少了試生產和工藝規劃時間,縮短生產準備期;提高規劃質量,提高產品數據統一與變型生產效率,優化了生產線的配置,降低設備人員的投入。
機器人數字化工廠代表了全球最先進的制造模式,這種模式已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造船以及電子等行業得到應用,特別是在復雜產品制造企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轉變,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敏捷化生產滿足市場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都形成了對數字化智能工廠技術的特別需求,眾所周知,我國已處于“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即將到期,“民工荒”一次次爆發,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困擾著制造業。在這樣的背景下,采用智能化、無人化、數字化制造模式,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用數字化制造武裝中國產業,實現兩化的深度融合,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減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綠色化,保證持續發展,對于今天的中國工業顯得格外重要。
如今以機器人、智能設備和信息技術為主體的制造模式已經啟動。用低勞動成本彌補低生產效率,用質量不過關產品充斥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企業自身需求、行業示范帶動、國家政策扶植、國際大環境迫使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數字化制造模式定將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未來國際間的競爭,是建立在圍繞機器人等高端制造產業基礎上的實業競爭,實業強,則競爭力強。
中國正處于戰略轉型的空檔期,又恰逢歐美的雙重擠壓,尋求以數字化制造改變制造模式,走智能制造之路迫在眉睫,用機器人重新武裝中國制造,從而實現產業模式的換代升級。同時,作為數字化智能制造的支撐設備,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核心設備的研發也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更加精密、更加智能、更具人性化的智能設備,將在更廣泛領域,更深層次影響我們的生產模式及生活方式。
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采用數字化智能工廠可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30%、減少設計修改65%、減少生產工藝規劃時間40%、降低生產費用13%,更為重要的是產品質量獲得了極大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轉變,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敏捷化生產滿足市場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都成為了對數字化智能工廠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即將迎來蓬勃的發展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