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造電動汽車的優勢與劣勢分析
關于科技公司涉及汽車制造,我們聽到的更多是蘋果與Google,一家瞄準了車內互聯,一家迷上了自動駕駛。殊不知,在我們嘴邊掛著的這些科技巨頭中,最有“資格”去造汽車的,其實是三星。
日前,據報道,三星已經分別向美國專利商標辦公室與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了一系列與電動汽車有關的專利申請。在電動汽車(EV)成為行業熱點的時刻,三星的這一舉動不禁讓人猜測:這家韓國消費電子公司要開始制造電動汽車嗎?
如果你認為三星這是在玩跨界的話,那就錯了。汽車很早就是三星財團旗下的產業,只不過其所占的份額較小,而且主要供應韓國本地市場,這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關注度較低。這就是時任董事長李健熙在1994年設立的三星汽車公司(SamsungMotors,簡稱SMI),依靠日產和雷諾兩家公司起家,主要以銷售貼牌車型為主。
不幸的是,SMI在1998年剛剛開始銷售該品牌的汽車,就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三星尋求對外出售這家汽車企業,當時大宇、現代等韓國本土汽車廠商都有意向,但出于特定原因,最終由法國雷諾完成收購。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更名為雷諾-三星汽車公司,簡稱RSM。該公司制造的車型主要依靠日產與雷諾旗下部分車型平臺研發而來,在歐洲、中國、俄羅斯、墨西哥以及南美地區有售。
所以說,三星在汽車行業已經擁有20年的“從業經歷”了。在整車制造方面,三星絕對是全球各大科技公司中最富經驗的一家。參考其在智能手機領域采取的戰略,我們不排除它有可能在電動汽車領域異軍突起。我們不妨盤點下,三星做電動汽車的話,都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首先說說優勢,只少有以下幾點:
1)最大的優勢,即三星是一家電池供應商。作為BMWi系列下線的首款車型,今年8月份剛上市的i3搭載的就是三星的動力鋰電池。目前,受到三星智能手機業務的推動,三星電池的內需極其旺盛,這讓其一度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鋰電池供應商。
我想起了比亞迪,靠電池起家,后收購車企,現主攻新能源市場。擁有三星電子、三星SDI(生產電池和顯示器)以及雷諾-三星(RSM)三家子公司,三星牌的電動汽車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2)擁有來自日產與雷諾的技術支持。三星汽車成立之初,所依托的平臺資源就是來自日產公司。當時處于財務危機的日產,迫不得已把技術開放給了三星。因此之后三星汽車制造多款車型都是基于日產車型的平臺開放而來的,甚至外觀都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換了一個標志。
由于雷諾與日產建立了聯盟,所以在借助日產平臺的同時,雷諾的技術資源也可以拿來用。目前,RSM品牌下的車型正逐步從日產平臺轉向雷諾平臺,但汽油發動機依然使用日產制造的型號。目前,雷諾與日產品牌分別擁有Zoe與Leaf兩款兩廂電動汽車,尤其是后者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純電動車型。因此,借助雷諾與日產在電動汽車領域積累的平臺資源,三星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門檻被降低。
實際上,在2011年RSM已經基于雷諾的FluenceZ.E電動車,打造了三星SM3Z.E,并于2013年10月份開始量產。該車的研發得到了韓國政府的資助。
3)三星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對韓國人來說,三星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一個品牌了。相比汽車行業的現代,三星的知名度和辨識度要更加寬廣。因此,相比Tesla這種從零開始建立的品牌,三星已經具備了相對雄厚的品牌力量。在移動設備、電視、相機等方面,三星都有著強大的陣容,因而電動汽車作為一個越來越“消費電子化”的產品,也很容易借三星這個品牌推廣出去。
此次提交的一系列專利,涉及到輪胎、電動機、車載電子等諸多方面。拿車載電子來說,三星在這方面擁有絕對的研發實力。如果將來三星的電動汽車中搭載著三星電子出品的設備,相信市場認知度會比較高,因為三星在智能機領域已經樹立了一個權威的品牌。此外,三星的高層還曾表示,該公司聯合英特爾開發的Tizen將來會被應用到汽車平臺,所以在車載系統領域,三星也做好了準備。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