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60年發展回眸:挺起中國經濟的脊梁
2009年公布的全球500強企業中,中國有43家企業上榜,其中中石化更是以年營業收入46萬億元進入前十名。面對中國企業漂亮的成績單,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國的工業產值只有300多億元。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60年來,廣大企業與新中國一同成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強國富民鑄輝煌
新中國經濟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1949年,全國只有100多億元的固定資產,那時的中國,就連一根最普通的鐵釘也要依靠進口。
在20世紀,沒有現代工業的國家注定無法強大。國有企業歷史性地承擔起重任。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鋼鐵!
在曾被日本人斷定“只能種高粱”的鞍鋼,幾千工人夜以繼日地工作。1953年12月26日,鞍鋼三大工程竣工投產,興奮的工人們特意把首批生產的無縫鋼管作為禮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汽車!
用鋼釬砸開凍土,1953年7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輛國產汽車開出了廠門。這種名為“解放”牌的汽車結束了中國被稱作“萬國汽車博覽會”的歷史,在此后幾十年間,幾乎跑遍了中國大地的每個角落。
第一架飛機、第一塊手表、第一臺機床、第一個自動化電站……國有企業以不懈的努力、艱難的探索,鋪就新中國經濟的基石。
改革開放的今天,廣大企業承載著強國富民的夢想,繼續書寫輝煌燦爛的篇章。
站在2008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們無不為其晶瑩剔透的模樣而贊嘆。9843個球和20670個桿組成的鋼結構、展開面積達26萬平方米雙層氣枕充氣膜……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奧運工程中自主創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建筑企業的實力見證。
如今的中國企業,活躍在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一個個重大項目的背后,閃動著企業奮斗的身影。神舟飛船、嫦娥一號、“殲十戰機”……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排頭兵,奉獻著一項項科研成果。非典突襲、冰雪災害、汶川救援……特殊時期,總有大量企業以強烈的責任感挺身而出。
改革發展煥新顏
1985年,日本一位經濟學家在對中日企業作對比后斷言:中國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這個結論或許不夠客觀,但足以提醒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去重新審視當時企業存在的問題。
企業是什么?是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作出理性反應的競爭主體。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工廠,雖然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的確離“現代企業”太遠太遠。
要讓企業變成真正的企業!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經歷利改稅、承包制種種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須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改革之路。
中國的國有企業,開始悄悄地“改名換姓”——企業大門上最搶眼的“招牌”,不再是“××廠”、“××總廠”,而是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與之相伴隨,企業領導班子中有了不少新的職務:“總經理”、“董事長”、“董事局主席”、“外部董事”、“監事”。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推進,如今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已改制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到2008年底,中央企業中公司制企業所占比重已接近70%,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5萬億央企國有資產中的80%集中在上市公司。
改革激發著企業的活力。
更強的競爭力——1978年,全國國營企業的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億元。如今,135戶中央企業一個月的利潤總和就能接近1000億元。2007年,有19家中央企業的利潤超過百億元。
更靈活的運行機制——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全面建立。
更加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僅今年上半年,就有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中國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等大型跨國并購事件。在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過程中,國有企業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大展身手。
萬紫千紅春滿園
今天,如果企業去登記注冊,會發現有23種形式的企業所有制類型等待選擇:國有、股份合作、私營股份、外商合作合資……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不同的形態涌現,國有企業單一化的格局發生了改變。
1980年12月21日,溫州姑娘章華妹拿到了中國第一張個體戶工商執照。雖然每天的營業額只有幾元錢,但章華妹從此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不再擔心被看作是投機倒把。就在同一時期,劉永好四兄弟在四川養起了鵪鶉,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傳達室里辦起了公司,李東生在惠州一間倉庫里開始打造TCL的雛形……
從“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認識突破,到將“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憲法,民營經濟迅速成長著。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企業971.46萬戶,其中私營企業657.42萬戶,此外還有個體工商戶2917.3萬戶,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每年吸納80%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員。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增加到43.49萬戶,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萬紫千紅春滿園”。非公有制企業在發展壯大,國有企業的實力更在不斷提高。
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的比重在降低,但綜合實力、影響力、控制力大大增強。
1997年到2007年,國有企業戶數從25.4萬戶減少到11.5萬戶,但資產總額大幅增長,從13.9萬億元增長到35.5萬億元,盈利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年實現利潤從不足1000億元增加到1.62萬億元。135家中央企業,承擔了我國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生產的高附加值鋼材約占全國60%市場,生產的水電設備占全國70%的市場。
新起點,新機遇。60歲的新中國,繼續保持著穩健快速的發展勢頭;千千萬萬中國企業,也在蓬勃地“生長”著。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60年來,廣大企業與新中國一同成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強國富民鑄輝煌
新中國經濟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1949年,全國只有100多億元的固定資產,那時的中國,就連一根最普通的鐵釘也要依靠進口。
在20世紀,沒有現代工業的國家注定無法強大。國有企業歷史性地承擔起重任。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鋼鐵!
在曾被日本人斷定“只能種高粱”的鞍鋼,幾千工人夜以繼日地工作。1953年12月26日,鞍鋼三大工程竣工投產,興奮的工人們特意把首批生產的無縫鋼管作為禮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汽車!
用鋼釬砸開凍土,1953年7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輛國產汽車開出了廠門。這種名為“解放”牌的汽車結束了中國被稱作“萬國汽車博覽會”的歷史,在此后幾十年間,幾乎跑遍了中國大地的每個角落。
第一架飛機、第一塊手表、第一臺機床、第一個自動化電站……國有企業以不懈的努力、艱難的探索,鋪就新中國經濟的基石。
改革開放的今天,廣大企業承載著強國富民的夢想,繼續書寫輝煌燦爛的篇章。
站在2008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們無不為其晶瑩剔透的模樣而贊嘆。9843個球和20670個桿組成的鋼結構、展開面積達26萬平方米雙層氣枕充氣膜……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奧運工程中自主創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建筑企業的實力見證。
如今的中國企業,活躍在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一個個重大項目的背后,閃動著企業奮斗的身影。神舟飛船、嫦娥一號、“殲十戰機”……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排頭兵,奉獻著一項項科研成果。非典突襲、冰雪災害、汶川救援……特殊時期,總有大量企業以強烈的責任感挺身而出。
改革發展煥新顏
1985年,日本一位經濟學家在對中日企業作對比后斷言:中國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這個結論或許不夠客觀,但足以提醒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去重新審視當時企業存在的問題。
企業是什么?是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作出理性反應的競爭主體。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工廠,雖然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的確離“現代企業”太遠太遠。
要讓企業變成真正的企業!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經歷利改稅、承包制種種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須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改革之路。
中國的國有企業,開始悄悄地“改名換姓”——企業大門上最搶眼的“招牌”,不再是“××廠”、“××總廠”,而是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與之相伴隨,企業領導班子中有了不少新的職務:“總經理”、“董事長”、“董事局主席”、“外部董事”、“監事”。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推進,如今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已改制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到2008年底,中央企業中公司制企業所占比重已接近70%,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5萬億央企國有資產中的80%集中在上市公司。
改革激發著企業的活力。
更強的競爭力——1978年,全國國營企業的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億元。如今,135戶中央企業一個月的利潤總和就能接近1000億元。2007年,有19家中央企業的利潤超過百億元。
更靈活的運行機制——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全面建立。
更加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僅今年上半年,就有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中國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等大型跨國并購事件。在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過程中,國有企業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大展身手。
萬紫千紅春滿園
今天,如果企業去登記注冊,會發現有23種形式的企業所有制類型等待選擇:國有、股份合作、私營股份、外商合作合資……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不同的形態涌現,國有企業單一化的格局發生了改變。
1980年12月21日,溫州姑娘章華妹拿到了中國第一張個體戶工商執照。雖然每天的營業額只有幾元錢,但章華妹從此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不再擔心被看作是投機倒把。就在同一時期,劉永好四兄弟在四川養起了鵪鶉,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傳達室里辦起了公司,李東生在惠州一間倉庫里開始打造TCL的雛形……
從“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認識突破,到將“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憲法,民營經濟迅速成長著。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企業971.46萬戶,其中私營企業657.42萬戶,此外還有個體工商戶2917.3萬戶,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每年吸納80%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員。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增加到43.49萬戶,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萬紫千紅春滿園”。非公有制企業在發展壯大,國有企業的實力更在不斷提高。
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的比重在降低,但綜合實力、影響力、控制力大大增強。
1997年到2007年,國有企業戶數從25.4萬戶減少到11.5萬戶,但資產總額大幅增長,從13.9萬億元增長到35.5萬億元,盈利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年實現利潤從不足1000億元增加到1.62萬億元。135家中央企業,承擔了我國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生產的高附加值鋼材約占全國60%市場,生產的水電設備占全國70%的市場。
新起點,新機遇。60歲的新中國,繼續保持著穩健快速的發展勢頭;千千萬萬中國企業,也在蓬勃地“生長”著。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大連機床年銷售額將達7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