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晶硅產能過剩 明年產能將超過全球總需求2倍
由于多晶硅產業利潤豐厚、審批簡單,明年我國的多晶硅規劃產能將達10萬噸以上,而這個總量將全球總需求2倍。多晶硅產能過剩正從隱憂,變為現實壓力。請看中央臺經濟之聲記者王濤的報道。
多晶硅,這種原本主要用作電子芯片領域的原材料,因為搭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快車,從而在各地爭相上馬的“香餑餑”。由于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度,只要通過地方的環評、工藝等手續就可以上馬。所以目前國內的幾十個城市都在叫喊“打造光伏產業園”,場面極盡火熱。
根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給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09年6月底,我國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3萬噸/年,另有10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而2008年我國多晶硅的總需求量才17000噸。這些產能若全能兌現,將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宏源證券能源首席研究員王靜介紹說,在2009年之前,整個光伏產業80%的成本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產環節,而利潤方面,更是高達500%,甚至高達800%。正是因為暴利,導致了我們多晶硅產業的急速膨脹。
王靜:太陽能、多晶硅的下游光伏應用這一塊,發展是特別迅速的。中國這一塊的發展其實完全是超預期的,短期有一個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現在過剩的產能有一部分是在多晶硅價格高起的時候建設成的,它的能耗、成本都偏高,它的那些產能未必能在目前多晶硅價格下降了很多的情況下還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目前整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都炙手可熱,這個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硅片、光伏組件、太陽能電池板等。比如多晶硅的價格在最近短短3年間,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漲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現在的60美元/公斤。即便如此,由于一家大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已經能將成本控制在35美元/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達到25美元/公斤的國際水平。因此,其中的利潤仍相當可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晶硅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已經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9月至10月,一場由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科技部、工信部等6大部委聯合組成的調研組對多晶硅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
業內預計,在年底之前,一項更為具體的、專門針對多晶硅行業的行業準入政策指導意見就將發布,相信屆時會針對產能過剩的局面采取相應解決措施。
對此,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表示,其實限制政策早在多晶硅價格200美元就應該出臺,來及時提示風險。目前價格已經大幅回落,企業也已經深切體會到了風險的存在,應該更多的由市場自身來決定未來。
韓曉平:多晶硅的投資主體是市場化的,是一種市場行為,因為沒有一個過剩就不會有優勝劣汰,也不可能通過競爭來降低成本,提高整個技術的水平。第二個,我們認為多晶硅在中國實際上產能市場沒有被解放,沒有被開發出來。現在我們爬到屋頂上舉目望去,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太陽能的屋頂。就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都可以大量地建設太陽能的屋頂,通過分布式的太陽能發電,因地制宜地解決和增加一些發電量,減少污染的排放,但是像這樣的機制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啟動,那么讓市場自身去優勝劣汰就可以了。
多晶硅,這種原本主要用作電子芯片領域的原材料,因為搭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快車,從而在各地爭相上馬的“香餑餑”。由于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度,只要通過地方的環評、工藝等手續就可以上馬。所以目前國內的幾十個城市都在叫喊“打造光伏產業園”,場面極盡火熱。
根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給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09年6月底,我國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3萬噸/年,另有10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而2008年我國多晶硅的總需求量才17000噸。這些產能若全能兌現,將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宏源證券能源首席研究員王靜介紹說,在2009年之前,整個光伏產業80%的成本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產環節,而利潤方面,更是高達500%,甚至高達800%。正是因為暴利,導致了我們多晶硅產業的急速膨脹。
王靜:太陽能、多晶硅的下游光伏應用這一塊,發展是特別迅速的。中國這一塊的發展其實完全是超預期的,短期有一個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現在過剩的產能有一部分是在多晶硅價格高起的時候建設成的,它的能耗、成本都偏高,它的那些產能未必能在目前多晶硅價格下降了很多的情況下還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目前整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都炙手可熱,這個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硅片、光伏組件、太陽能電池板等。比如多晶硅的價格在最近短短3年間,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漲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現在的60美元/公斤。即便如此,由于一家大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已經能將成本控制在35美元/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達到25美元/公斤的國際水平。因此,其中的利潤仍相當可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晶硅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已經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9月至10月,一場由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科技部、工信部等6大部委聯合組成的調研組對多晶硅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
業內預計,在年底之前,一項更為具體的、專門針對多晶硅行業的行業準入政策指導意見就將發布,相信屆時會針對產能過剩的局面采取相應解決措施。
對此,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表示,其實限制政策早在多晶硅價格200美元就應該出臺,來及時提示風險。目前價格已經大幅回落,企業也已經深切體會到了風險的存在,應該更多的由市場自身來決定未來。
韓曉平:多晶硅的投資主體是市場化的,是一種市場行為,因為沒有一個過剩就不會有優勝劣汰,也不可能通過競爭來降低成本,提高整個技術的水平。第二個,我們認為多晶硅在中國實際上產能市場沒有被解放,沒有被開發出來。現在我們爬到屋頂上舉目望去,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太陽能的屋頂。就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都可以大量地建設太陽能的屋頂,通過分布式的太陽能發電,因地制宜地解決和增加一些發電量,減少污染的排放,但是像這樣的機制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啟動,那么讓市場自身去優勝劣汰就可以了。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中國大型火電廠DCS應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