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完整產業鏈需全球協作
自《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到《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發布,風電產業搭乘制造業、新能源、綠色環保等關鍵詞的順風車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連續4年實現年增長近100%。截至2008年末,風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200萬KW,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四,提前2年實現并超越了2010年的目標1000萬KW。不僅如此,在新增風電裝機中,國內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兆瓦級風電機組的制造技術,主要零部件國內已經能夠自己制造。“風電機組本土化生產的比率已高達70%以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賀德馨表示。
完整產業鏈尚未建立
“我們國家的風電產業體系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賀德馨說,“究其原因,一方面,產業界對整機看的較重,有70多家制造商,而對部件總體上重視還不夠,個別部件的增長又過快,如葉片有50多家。”2007年中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還只有30多家,其余的40多家幾乎是在風電龍頭金風科技上市后的一年時間涌現,而且還不斷的有企業準備進入。這種盲目的跟風,導致風電產業不可避免的會遭遇產能過剩的局面。有數據統計表明,行業的前10名一般要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90%左右,剩余的60來家在追逐10%的市場份額,很大一部分企業會拿不到訂單,行業結構調整在所難免。
風電產業涉及領域廣,從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氣象、環境、材料、工藝制造、電氣控制、電子工程,到運輸、應用、服務,其產業體系特點就是上下游涉及面廣。很顯然,完整產業鏈的形成是多領域既獨立發展又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風電產業體系中,除核心的制造業外,在運輸、服務等領域還沒有專業公司參與到幫助產業鏈構成和升級中來。“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專業化是必不可少的,以運輸為例,企業自己承辦無論從安全性還是從進度上考慮都與專業公司承辦存在著差距。”賀德馨說,“風電產業鏈中,制造業是核心,而制造業以外,包括運輸、服務,甚至金融、保險都還不完善。”
“風電產業鏈所涉及的領域并不一定都要在我們國家本土上去完成,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完全部事情,也沒有必要做全部事情。”賀德馨特別強調,“比如軸承,目前,國內的軸承還不能完全替代進口,技術上還有待提高,但我們可以從德國FAG和瑞典SKF在那里配套,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電網瓶頸制約風電發展
國內風電企業盈利狀況歷來受人詬病,利微和虧損都現實存在。賀德馨認為,風電場容量系數低,風電機組質量不穩定以及電網瓶頸是制約風電企業發展的關鍵點。“風電場在建設時,對風能資源的評估是很重要的。風電機組等負荷運行時間2000小時以上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有些風電場則不到1500小時。同時,好的風電機組可利用率要達到98%以上,而我們的一些風電機組的利用率不到95%。”賀德馨說,我們國家的電網比起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要薄弱,風電對電網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為了確保電網穩定性,有的風電場發電量受到限制。此外,風電機組安裝后的架線并網常常滯后,延遲了風電機組投入使用的時間。“有一些風電場統計數據表明,國內風電機組從安裝后到并網運行平均需要3-4個月,這段時間會對電力輸出造成損失。”由此可見,風電機組安裝后會出現比預期發電量少的情況。
賀德馨表示,目前國家正在著手解決制約風電發展的瓶頸問題。
其中電網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各國經驗表明,解決風電對電網的沖擊,一是加強對風電發電量的預測;二是對風電機組進行技術改進;三是加強電網區域調度能力。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在風電領域,這部分工作做得還不夠。”賀德馨說,“信息化技術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應該發揮作用。在風電領域,風電機組在線監測和風電場遠程監控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做好這部分工作必須依賴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大力應用。國際上的一些風電開發商在室內就可以了解其全球范圍內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況,并在全生命周期里對風電機組進行在線監測、健康管理,做到提前檢修。如果等到風電機組有故障停止運行后再去檢查,這樣會造成很大損失。”
不可否認,風力發電是新能源發電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前景的發電方式。對于我們國家,這更是一條伴著鮮花和荊棘的探險之路。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復雜多變的國家,許多情況國外廠商過去沒有遇到過,低溫、高原、臺風、沙塵暴,解決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用途是中國風電企業研究的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窩蜂”式的跟進不僅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更有可能破壞整個產業體系的持續發展。應對投資過熱,賀德馨強調,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最為重要。
完整產業鏈尚未建立
“我們國家的風電產業體系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賀德馨說,“究其原因,一方面,產業界對整機看的較重,有70多家制造商,而對部件總體上重視還不夠,個別部件的增長又過快,如葉片有50多家。”2007年中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還只有30多家,其余的40多家幾乎是在風電龍頭金風科技上市后的一年時間涌現,而且還不斷的有企業準備進入。這種盲目的跟風,導致風電產業不可避免的會遭遇產能過剩的局面。有數據統計表明,行業的前10名一般要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90%左右,剩余的60來家在追逐10%的市場份額,很大一部分企業會拿不到訂單,行業結構調整在所難免。
風電產業涉及領域廣,從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氣象、環境、材料、工藝制造、電氣控制、電子工程,到運輸、應用、服務,其產業體系特點就是上下游涉及面廣。很顯然,完整產業鏈的形成是多領域既獨立發展又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風電產業體系中,除核心的制造業外,在運輸、服務等領域還沒有專業公司參與到幫助產業鏈構成和升級中來。“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專業化是必不可少的,以運輸為例,企業自己承辦無論從安全性還是從進度上考慮都與專業公司承辦存在著差距。”賀德馨說,“風電產業鏈中,制造業是核心,而制造業以外,包括運輸、服務,甚至金融、保險都還不完善。”
“風電產業鏈所涉及的領域并不一定都要在我們國家本土上去完成,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完全部事情,也沒有必要做全部事情。”賀德馨特別強調,“比如軸承,目前,國內的軸承還不能完全替代進口,技術上還有待提高,但我們可以從德國FAG和瑞典SKF在那里配套,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電網瓶頸制約風電發展
國內風電企業盈利狀況歷來受人詬病,利微和虧損都現實存在。賀德馨認為,風電場容量系數低,風電機組質量不穩定以及電網瓶頸是制約風電企業發展的關鍵點。“風電場在建設時,對風能資源的評估是很重要的。風電機組等負荷運行時間2000小時以上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有些風電場則不到1500小時。同時,好的風電機組可利用率要達到98%以上,而我們的一些風電機組的利用率不到95%。”賀德馨說,我們國家的電網比起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要薄弱,風電對電網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為了確保電網穩定性,有的風電場發電量受到限制。此外,風電機組安裝后的架線并網常常滯后,延遲了風電機組投入使用的時間。“有一些風電場統計數據表明,國內風電機組從安裝后到并網運行平均需要3-4個月,這段時間會對電力輸出造成損失。”由此可見,風電機組安裝后會出現比預期發電量少的情況。
賀德馨表示,目前國家正在著手解決制約風電發展的瓶頸問題。
其中電網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各國經驗表明,解決風電對電網的沖擊,一是加強對風電發電量的預測;二是對風電機組進行技術改進;三是加強電網區域調度能力。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在風電領域,這部分工作做得還不夠。”賀德馨說,“信息化技術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應該發揮作用。在風電領域,風電機組在線監測和風電場遠程監控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做好這部分工作必須依賴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大力應用。國際上的一些風電開發商在室內就可以了解其全球范圍內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況,并在全生命周期里對風電機組進行在線監測、健康管理,做到提前檢修。如果等到風電機組有故障停止運行后再去檢查,這樣會造成很大損失。”
不可否認,風力發電是新能源發電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前景的發電方式。對于我們國家,這更是一條伴著鮮花和荊棘的探險之路。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復雜多變的國家,許多情況國外廠商過去沒有遇到過,低溫、高原、臺風、沙塵暴,解決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用途是中國風電企業研究的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窩蜂”式的跟進不僅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更有可能破壞整個產業體系的持續發展。應對投資過熱,賀德馨強調,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最為重要。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節能新技術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