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頻節能技術 引領低碳工業浪潮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1857年,1929年兩次經濟危機催生了電氣革命和電子革命兩次技術革命高潮。08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過后,未來的10-20年,很可能發生以低碳經濟,綠色科技為主導新的產業革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締造了一個經濟發展的“神話”。數據顯示,1990~2007 年以來,我國GDP 增長超過13 倍,但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期間,我國能源消耗量達到全球的16.8%,而GDP 僅占世界的6%。如果按照這個能源消耗的速度發展,那么2020 年我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41.8 億噸標準煤(07 年為26.5 億噸標準煤),能源需求缺口超過8 億噸。這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環保方面,都是無法承受的。
我國政府也為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的國家和行業政策,來推動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中國的能源問題,國家給出了兩條路徑,一是走新能源開發道路,不斷增大水電、風電、核電和太陽能等在國內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但處于技術和經濟效益的考慮,這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二是以節能技術和節能設備為手段,改造現有的工業、民用技術和設備,通過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來緩解能源需求和供應之間的不匹配,這是更為現實和有效的途徑。
2009年12月無論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結果如何,中長期來看,我國建立市場化碳減排體系只是時間問題,我國面臨的碳減排壓力將越來越大。由于碳排放量的公共產品屬性,發達國家在減排量化指標上分歧極大,難以合謀對發展中國家作出約束性減排量化要求,但隨著中國能源需求和GDP的增長,中長期看必然做出相應的減排承諾,而盡快調整高碳的能源結構是應對減排量的必然選擇。無論從國內現狀還是國際社會的共識,都要求中國迅速采取措施,通過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這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急迫的問題。
由于變頻器可根據實際負載通過改變頻率和輸出電壓自動調節高壓電動機的轉速,從而達到提高用戶電動機系統運行效率和節約用電的目的。對于變頻器的主要調速對象電動機來講,目前我國約有10億臺電動機,約有6成的電動機可在低于額定負荷的60%的狀態下運行,導致了高達30%的用電被浪費掉。專業機構估計,我國電動機的總裝機容量已達5億多千瓦,年耗電量達8,000~10,000億千瓦時。
如果全國的機電生產企業全部生產帶有變頻功能的機電產品,那么在未來的15年可累計節電28,000億千瓦時(三峽電站年發電量只有85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一年節約出兩個三峽發電站)、節煤14.3億噸、減排二氧化硫2,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億噸,同時還可以節約8,000~10,000 億元電力投資。由此可見,在低碳經濟勢在必行驅使下,未來中國變頻器的增長不可估量。
我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相對平穩的宏觀經濟形勢為變頻調速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提供了優越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雖然我國本土企業起步較晚,但目前正在努力追趕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節能環保意識的進一步普及、國內眾多工業企業實現工藝技術升級的需求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對變頻器產品的需求逐年增長,電機的變頻器裝配率不斷提高,同時也產生新的應用領域,這些新的應用反過來又推動著行業的技術革新和進步。這就為變頻器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