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鉛企入不敷出 停工日漸增多
就在全產業鏈似乎都在分享有色金屬價格上漲的收益時,中國的鉛冶煉企業恐怕算是異類。受到國際鉛期貨價格大幅走高于國內現貨鉛價的影響,國內鉛廠開始了冶煉根本不掙錢的陣痛期。以LME鉛11月份的月度均價2350美元/噸為基準,國內鉛企光是把進口礦運進國內就意味著噸鉛虧損2000元,即便是加上1500-2000元/噸的加工費,國內鉛企依然入不敷出。受制于鉛冶煉上下游的矛盾短期內無法緩解,國內鉛企的停工現象正在蔓延。
滯漲的國內現貨
自8月份國內“血鉛”事件爆發以來,LME鉛價就從1800美元/噸的平臺一路上漲至2300美元/噸,并一度漲至此輪反彈新高2517美元/噸。與其他金屬品種不同的是,國內鉛價卻沒能跟上LME上漲的步伐。自2009年9月10日倫鉛單日下跌310美元/噸后,國內現貨鉛價就再難攀上16000元/噸大關,即便在11月中旬滬鋅(18655,0.00,0.00%)四連陽至18555元/噸,倫鉛重返2300美元/噸的漲勢中,國內現貨鉛價也一直徘徊在15600-15700元/噸。
目前國內鉛價與LME鉛價的比價已經到達6.5,業內人士分析,如鉛價外強內弱的格局繼續延續,國內將可能出現鉛出口的敞口。
上海有色網認為,之所以國內鉛價不能同步于LME的漲幅,有著供給過剩和需求不旺兩方面的原因。根據上海有色網的統計,2009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電解鉛產能共計25萬噸,這使得2009年我國全年鉛冶煉產能接近410萬噸,產能年增幅超過近5年來的平均增速。
而鉛的下游需求卻并沒能跟上上游擴產的步伐。據了解,占鉛消費76%以上的鉛酸蓄電池行業2009年整體消費增速放緩,在起動型電池、動力型電池、通信類和出口4大消費領域均不見起色。同時,鉛消費下游的產能過剩,造成了鉛酸蓄電池行業也在惡性競爭中微利運行。一位資深動力型鉛酸蓄電池廠商形容道,目前的蓄電池行業相當于鉛錠和鉛終端行業之間的“搬運工”。再加上65%的鉛酸蓄電池產能集中在浙江的幾大生產廠商手中,直接造成了國內鉛的話語權掌握在買方手中。
下游拒不接受漲價,造成了國內鉛價的嚴重滯后。上海有色金屬網分析師蔣寧表示,近期鉛上下游的報價差距有日益擴大之勢,供需雙方的報價能夠相差300-400元/噸,這也使得最近國內現貨鉛價備受質疑。
雙重擠壓下的冶煉業
“難呀!”一位國內鉛冶煉企業進出口部負責人接到中國證券報記者來電的第一句話就是訴苦。據他介紹,整個10月、11月兩個月,國內依靠進口礦生存的企業基本上是不掙錢的。這位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以LME鉛11月份的月度均價2350美元/噸為基準,光是把礦從海外進口進來噸鉛的成本就高達18000元,而國內鉛的現貨價格不過15600元/噸,即便是冶煉企業可以從礦商手中得到1500-2000元/噸的加工費,實際算下來仍然是入不敷出。而全國45%的原生鉛產能需要消化外礦。
上游LME鉛價受到金融屬性的拉動,不斷走高,礦石進口價格持續抬升,下游鉛消費企業拒不接受高價,聯合壓價迫使鉛冶煉廠低價出貨,倒掛的鉛價已經開始讓部分鉛企吃不消了。
據了解,河南一些依靠外礦生存的中小型鉛冶煉廠已經開始有了停工的跡象,受制于鉛冶煉上下游的矛盾短期內無法緩解,國內鉛企的停工現象正在蔓延。
“目前國內鉛冶煉企業的生存狀況可能會對來年的鉛加工費長單談判起到一些正面的影響。”前述冶煉人士稱,2009年國內鉛企的進口礦長單加工費在110-120美元/噸,2010年的長單價格可能因國內鉛企售價與成本的倒掛而有所提升,談判的唯一籌碼就是冶煉企業的生存危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