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工業化路徑 62家示范基地掛牌
2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會議并舉行了首批示范基地授牌儀式。
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并向首批示范基地代表授牌。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宣讀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的通知》并作會議總結。
工信部規劃司司長莫瑋、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辛國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等部門有關負責人,以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和首批62家示范基地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工信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劉利華主持。
基地創建是推動新型工業化重要切入點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所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工信部自組建以來,一直不斷努力探索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路徑。
目前我國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各類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和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然而,在工業園區快速發展同時,現有工業園區在規劃布局、自主創新、節能環保、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對此,李毅中指出,以現有工業園區為載體,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是當前推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這不僅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工業園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從而帶動我國工業發展整體水平躍升的一項重要舉措。
李毅中指出,通過集中力量創建一批符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本要求、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示范基地,不僅有利于促進產業集聚和有序轉移、提升我國工業園區整體發展水平,同時通過示范基地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它還將為各地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新思路、新經驗和新模式,并有力帶動和推進我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
李毅中指出,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內涵,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不斷將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推向深入。一是更加注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設,把示范基地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創新驅動的基礎上;二是更加注重產業集聚發展和資源集約利用,把示范基地發展建立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三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示范基地發展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增長的基礎上;四是更加注重兩化融合和產業融合,把示范基地發展建立在融合發展的基礎上;五是更加注重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把示范基地發展建立在人力資源充分利用、各種人才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通過創建工作,努力把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成為推動“中國制造”
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重要力量,成為建設工業強國的重要支撐。
李毅中表示,工信部將在首批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加強管理、做好服務,積極研究支持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和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并按照國家和省(市)兩級創建的思路,指導和推進省級示范基地創建工作。
首批基地體現新型工業化道路總體要求
李毅中指出,結合我國工業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創建應當體現三個方面的特點,即充分體現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六個方面要求;充分體現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兩個特征;充分體現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工業園區產業聚集發展的新模式。
據了解,在地方推薦基礎上,經評審論證和媒體公示,工信部已正式批準了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等62個園區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從整體看,首批62家示范基地體現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總體要求,代表了我國工業園區發展的先進水平,行業和區域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效應。從區域分布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0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實現了全覆蓋,其中東部地區29個,占46.8%,中部地區16個,占25.8%,西部地區17個,占27.4%;在行業分布上,涵蓋了原材料(15個)、裝備制造(25個)、消費品(8個)、電子信息及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14個),這些示范基地均是支撐各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也是主要行業領域的“排頭兵”。
據了解,此次62家示范基地主導產業規模和水平居國內同行業前列,主導產業產值占主體園區產值比重平均達到70%;產業發展集約程度較高,規模效益較好,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為4500萬元/公頃,平均銷售收入超過800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為81萬元/人;單位產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工業“三廢”排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指標達到或優于國家或行業標準,企業安全生產達標率平均為99.3%;示范基地平均研發投入比例為3%,基地內企業普遍采用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信息基礎設施比較完備,企業信息化應用達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人力資源培養、引進和使用體系較為健全。此外,產業示范基地還普遍建有較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并得到了所在地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
加快“中國制造” 向“中國創造”轉變
苗圩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中國制造”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也十分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成為制約我國成為工業強國的主要因素。
苗圩指出,當前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而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下,我國工業發展動力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產能擴張,過度依賴物資資源消耗和低成本生產要素投入,過度依賴外貿出口和國際市場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為此,突破產業鏈“低端鎖定”,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要求,已經越來越迫切。
實踐表明,產業聚集能夠強化專業化分工、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對此,苗圩指出,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工業強國都擁有強大的產業聚集區作為支撐。國外發展經驗表明,產業聚集區不僅是國家重大產業布局的重要承載地,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為此,在推進我國工業強國建設的過程中,也要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
據了解,首批62家示范基地2008年主導產業工業總產值合計近3萬億元,約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左右;集中了近25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近8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擁有一大批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苗圩指出,首批示范基地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活力,代表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此,相關部門要積極通過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產業示范基地的集約化水平,切實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行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使其真正成為全面體現新型工業化要求,引領帶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工業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