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業勞動力將告別廉價時代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占據市場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勞動力價格低廉。但是,近年來逐漸出現的民工荒,以及因富士康和本田而起的加薪事件似乎給人們帶來一個新的課題——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是否要結束了?
根據聯合國一項預測,15~24歲的中國人口已經達到頂峰,并將在未來10年開始萎縮。這也預示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么選擇向技術密集型轉型,要么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金融危機以后,工程機械行業逐漸意識到技術投入的重要性,許多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轉型投資基礎研發設施,力圖從技術上尋求突破。此舉雖是技術追趕外資先進企業的舉措,卻也正好契合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雖然說人口萎縮要在10年后才逐漸顯現,但以人為本的理念并不能等10年后才兌現。作為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程機械行業,應該未雨綢繆。
降低勞動強度是工程機械企業面對的首要課題。隨著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自動化流水線等設備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大力普及,主機制造企業對人力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但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講,中國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仍相距甚遠。
比如,目前,一些國內企業總裝線的工位設置正處于定扭扳手普及時期;但在國外一些企業中,工位的自動化操作已經非常完善。工人僅需拾取需要組裝的零部件,然后即可交由機器全自動安裝。
其次,是企業對軟環境的建設。勞動力數量降低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這些新的工人對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企業對勞動力成本的付出已經不局限于工資支出,改善職工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職工發言權、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空間的提升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近年來,柳工、中聯重科等企業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其管理理念值得借鑒。比如,柳工為職工提供了雙通道的培養途徑,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技術路線或者管理路線。這為職工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并能夠更好與企業團結在一起。
第三,企業必須重新核定成本控制的出發點。節能減排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是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工程機械產品制造的用鋼和耗電量較大,企業需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進行改進。因此,往后一段時期內,工程機械企業的成本是否真的會增加仍是一個未知數。
行業內有人士稱,“外資工廠為中國勞工的加薪促使了整個制造業重新洗牌”。無論是迫于壓力也好,還是出于自愿,富士康和本田確實為職工加了薪;與此同時,江蘇、廣東、北京等地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究竟處于怎樣一種狀況恐怕只有各個企業的負責人或者老板才知道,是否有行業內企業為員工加薪,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根據聯合國一項預測,15~24歲的中國人口已經達到頂峰,并將在未來10年開始萎縮。這也預示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么選擇向技術密集型轉型,要么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金融危機以后,工程機械行業逐漸意識到技術投入的重要性,許多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轉型投資基礎研發設施,力圖從技術上尋求突破。此舉雖是技術追趕外資先進企業的舉措,卻也正好契合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雖然說人口萎縮要在10年后才逐漸顯現,但以人為本的理念并不能等10年后才兌現。作為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程機械行業,應該未雨綢繆。
降低勞動強度是工程機械企業面對的首要課題。隨著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自動化流水線等設備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大力普及,主機制造企業對人力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但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講,中國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仍相距甚遠。
比如,目前,一些國內企業總裝線的工位設置正處于定扭扳手普及時期;但在國外一些企業中,工位的自動化操作已經非常完善。工人僅需拾取需要組裝的零部件,然后即可交由機器全自動安裝。
其次,是企業對軟環境的建設。勞動力數量降低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這些新的工人對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企業對勞動力成本的付出已經不局限于工資支出,改善職工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職工發言權、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空間的提升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近年來,柳工、中聯重科等企業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其管理理念值得借鑒。比如,柳工為職工提供了雙通道的培養途徑,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技術路線或者管理路線。這為職工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并能夠更好與企業團結在一起。
第三,企業必須重新核定成本控制的出發點。節能減排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是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工程機械產品制造的用鋼和耗電量較大,企業需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進行改進。因此,往后一段時期內,工程機械企業的成本是否真的會增加仍是一個未知數。
行業內有人士稱,“外資工廠為中國勞工的加薪促使了整個制造業重新洗牌”。無論是迫于壓力也好,還是出于自愿,富士康和本田確實為職工加了薪;與此同時,江蘇、廣東、北京等地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究竟處于怎樣一種狀況恐怕只有各個企業的負責人或者老板才知道,是否有行業內企業為員工加薪,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