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拯救 中國光伏產業復蘇:真相還是幻象?
德國光伏企業的補貼政策拯救了中國的光伏企業,但如何擺脫對歐洲光伏政策的依賴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核心問題。
光伏市場“過山車”
對于北京昌平的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這可能是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光伏市場最好的時光。
這家產能為100兆瓦(MW)的中型光伏企業最近剛剛接到一筆大單——來自德國客戶的近3000萬人民幣的定單合同,“客戶要趕在第三季度13%補貼下調之前安裝,9月前必須出貨。”昌日市場部經理張付勝解釋說。
包括昌日在內的眾多光伏企業,如今似乎又回到了金融危機前“被定單追著走”的時代。“產能和毛利重新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LDK賽維總裁辦公室主任姚峰坦言。2009年同一時間,受西班牙政策轉變,LDK賽維銷售額同期下降達48%,虧損一度高達2.169億美元。
受金融危機影響,西班牙政府的補貼政策巨變,2008年之后,幾乎國內所有的光伏企業墜入蕭瑟的寒冬,國內光伏市場一度一蹶不振,甚至陷入“產能過剩”的漩渦。
誰來拯救中國光伏市場,這一次扮演救贖角色的是德國光伏政策補貼法案。對于“生產在國內,市場在國外”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政策信號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市場變化。
去年下半年,德國政府欲下調補貼的消息一經傳出,隨即就在國內形成了一輪“搶購”:由于預期調整幅度較大,德國投資者都想趕在此次正式下調之前搶裝光伏組件,第四季度德國光伏安裝容量達到2.3吉瓦(GW,1吉瓦=10億瓦),僅12月單月的安裝量就達到1.5吉瓦(GW)。
“從寒冬直接進入火熱的夏季。”一位業內人士如此感慨。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英利、尚德以及眾多中小型光伏企業紛紛傳來擴產的消息,無錫尚德公司剛剛將2010年產能目標從1.25吉瓦(GW)調至1.3吉瓦(GW),這在2009年產能基礎上增加了85%。
“(我們的)訂單和有意向的合作數約達到4吉瓦(GW)。”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資者關系總監苗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訂單增加的同時,光伏企業的業績也一掃金融危機以來的陰霾。英利第一季度凈營收為24.5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達到創紀錄的33.3%;無錫尚德第一季度總收入為5.88億美元,同比增長86.3%;而江西賽維LDK今年第一季度實現銷售額扭虧為盈,凈收入720萬美元。
“第二個西班牙?”
不過,隨著討論了大半年的德國光伏補貼法案于7月13日正式獲得通過,伴隨著德國補貼政策的明朗化,從去年第四季度至今的火爆光伏市場反彈也將告一段落,井噴式的增長或將無以為繼。
據該法案,德國自今年7月1日起,對其屋頂光伏系統和移除耕地農場設施的補貼額將減少13%,對轉換地區補貼額將減少8%,其他地區將減少12%。從今年10月1日開始,總的補貼額還將進一步減少3%。
“補貼政策的出臺,或將可能導致今年第三季度對于太陽能組件的需求放緩。”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場,德國的地位舉重若輕:2009年,德國光伏裝機容量總計達3.8吉瓦(GW),占全球總裝機容量一半還多。
德國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西班牙?這給急速升溫的國內光伏市場留下了一個很大的疑問。
2008年,在西班牙政府對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刺激下,西班牙光伏市場經歷了爆炸式的增長,2008年超量安裝2.5吉瓦(GW)。然而,好景不長,在金融危機和市場飽和的雙重影響下,西班牙將補貼上限限制在500兆瓦(MW),市場的大幅萎縮給當年倚重西班牙市場出口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在LDK賽維的姚峰看來,此次德國宣布下調光伏上網電價的草案,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反而是個利好消息。姚峰指出,補貼下調所帶來的太陽能組件成本下跌,可以使系統開發商有能力承受上網電價的下降;與此同時,系統安裝商會有更大的意愿去采購具備成本優勢的中國光伏產品。
苗青也持樂觀態度。“逐年下降的單價趨勢是正常的,我們并不十分擔心德國市場帶來的沖擊。”自2008年,英利即開始拓展德國之外的新興市場,相繼在意大利、法國等地建立分公司,并通過分銷的方式進入捷克能南歐市場。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杯上,“中國英利”的中文廣告讓很多球迷認識了光伏企業英利。據了解,南非政府正在考慮建設一個1吉瓦(吉瓦(GW))的光伏電站,英利的產品成為首選。
顯然,對于所有光伏企業來說,尋找下一波市場的動力才是關鍵所在。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
和英利一樣,如今的光伏企業,已不再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竹籃——2008年,僅西班牙和德國兩地就占到國內光伏企業銷售的80%以上。而如今,包括英利這樣較高依賴歐洲市場的企業,這一地區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了50%以內。
“這些新興市場雖然目前還不是中國企業的主要出口地,但是它們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那些主要市場由于補貼下降而損失掉的市場份額。”姜謙說。
以昌日為例,其將近一半的國際市場份額在韓國、馬來西亞以及非洲等地。“我們正在努力通過美國UL認證,為進入美國市場做好鋪墊。”張付勝介紹說。“從初步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市場從2009年到今年一季度、二季度都是呈倍增的態勢。”姜謙分析說。事實上,在歐洲,除了德國之外,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臘都將成為重要的光伏市場。
根據著名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數據表明,歐洲“較小國家的光伏產業將創出最高的增長速度。到2013年,捷克光伏產業將增長到2008年的10倍,希臘增長到30倍,而保加利亞更是將劇增到600倍”。
對于所有光伏企業來說,都瞄準了這塊市場。吸取了2008年國際市場波動帶來巨大風險的教訓,中國光伏企業一方面選擇多元化的市場出口策略,一方面發揮“全產業鏈”模式的效應。
近日,英力全資子公司69硅業宣布正式投產。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