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展現蓬勃生機
從人類的祖先嘗試使用火開始,數十萬年來,可再生能源這種最為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支撐著人類的文明進程。
在新的歷史時期,當人類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能源和環境問題時,這些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且由于新技術的使用,它們正在引發一場新的能源革命。
(一)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悠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風能的國家之一。《天工開物》一書中曾記載,“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說明當時已有風車問世。另外,埃及、荷蘭、丹麥等國也都是世界上較早和普遍利用風能的國家。但長期以來,風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常規能源告急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下,風能作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長足發展。
人類利用太陽能最早也要追溯到幾千年前,比如古代人利用凸透鏡,可以把日光聚焦起來點燃火。在1878年舉辦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反射式太陽灶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從歷史的視角看,新能源其實并不新,甚至可以說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當人類大規模利用化石能源面臨能源和資源的雙重壓力時,人類社會才需要面臨一次新的能源變革。在這種背景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專家認為,這種“新”不僅在于技術含量的提高,還在于它對于環境和資源新的意義。
從廣義上看,新能源不僅包括可再生能源,用“新”的技術使傳統能源實現清潔高效利用也可稱為新能源。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指出,新能源發展要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和煤的潔凈利用等。
在他的講話中,把不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核電和煤的潔凈利用也納入新能源的范圍。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倪維斗就此表示,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數量大、比重高,短期內難以替代。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把煤炭的潔凈利用納入新能源切合中國實際。
“新”和“舊”是相對而言,隨時代變遷發生變化,隨地域差異有所不同。國際上稱節能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核能之后的第五能源。專家認為,對于中國而言,因能源緊缺和低效利用同時并存,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徐錠明表示,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是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原因。
2009年11月,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了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和考核辦法。與此同時,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專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豐富、清潔、可永續利用,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是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短期內難以有較大改變。“我國電力裝機結構以煤電為主,占整個發電裝機的70%以上,提供了我國80%的發電量。但以直接燃燒方式大量使用煤炭,給我們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逐步降低煤電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成為題中應有之義。數據顯示,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可節約標煤378萬噸,節水30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44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萬噸。
當前,我們正處于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推進以綠色和低碳為標志的能源革命。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永生表示,我國新能源產業起步的時間與國外相差不大,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爭取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
龍源電力副總經理張源表示,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產業鏈很長,可再生能源建設不僅將刺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對鋼材、水泥的需求也很大,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來,新能源產業在我國獲得迅猛發展。2009年,我國水電裝機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400萬千瓦,為全球份額的40%,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超過1.45億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60%。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約合2.25億噸標煤,占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的7.3%。
(三)
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近年來,已連續4年實現翻番增長,2005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為127萬千瓦,到2009年底,已達到了約25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二位。在開展風能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基本形成了較完整的風電產業體系。同時,隨著我國風電的發展,一批中國風電企業也躋身于世界前列。
在風電技術方面,目前我國1.5至2.0MW級變槳變速機組已實現國產化,成為我國市場主要機型,2.5至3MW機組已形成小批量生產能力,預計海上型5MW機型今年年底就可以下線。近日發表的《世界風能發展》報告顯示,按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計算,我國已有華銳、金風和東汽3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躋身于世界前10位,華銳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國擁有廣闊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目前我國水電開發利用程度僅為36%,而發達國家已基本完成了開發任務,美國等多數國家開發水平達到80%。專家表示,要充分考慮生態和移民等多種因素,更加注重水電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綜合開發。要按流域開發為主,大中小兼顧的原則,積極推進水電開發進程。
我國在建核電裝機2067萬千瓦,占世界的30%,但目前我國核電裝機比重僅為1%,大大落后于全球有核國家17%左右的平均水平,核電發展潛力大。
統計顯示,我國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大部分還處在生產能力的擴大,在研發方面的競爭力差異仍然很大,需要加大技術創新,著力降低運營成本。
由于產業擴張過快,行業總體缺乏戰略規劃和資源整合。2009年底,國家列出的產能過剩行業中,近幾年剛發展起來的風電設備制造就被列入其中。
此外,入網成為目前制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甘肅、內蒙古等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電網對風電的消納能力不夠。有關專家表示,必須要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實現大范圍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和合理消納。
(四)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世界的能源結構將更加多樣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將在其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目前當務之急須摸清資源家底。由于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點是資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因此,摸清我國資源準確情況非常關鍵。
其次,必須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爭取在關鍵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徐錠明表示,科學技術決定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未來能源的發展和因能源帶來的環境及氣候變暖問題,只能依靠科技來解決。他認為,新能源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的特征,它們的資源來源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相比更廣泛,更普遍,更加便于采取,更少受到地域的制約,誰擁有了這類能源開發利用的先進技術,誰就擁有這類能源開發利用的權利,誰就能掌握并擁有這類能源的資源。這些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使人類擺脫煤炭、石油等自然資源地理分布不均,稟賦差異帶來的困擾和不平等。
其三,我國新能源發展應系統規劃、有所側重。目前,我國核電、水電電價已經低于火電,加上我國仍有64%還未開發的水資源,以及僅占1%的核電裝機容量,水電和核電應成為未來新能源投資的重點。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技術、經濟和政策資源的有效整合,更加注重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序開發和健康發展。生物質能則需根據資源情況適度發展,重點發展非糧生物質。
倪維斗表示,有關政策部門應在戰略高度上作出相應的系統規劃。比如,我國每年的30億噸標煤怎么用,要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規劃。
清華大學何建坤認為,應該制定能源戰略新思路,從傳統單純保障供給轉變到同時引導和調控需求,大力優化能源結構,爭取到203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滿足,使我國逐步形成可持續的能源體系。
此外,對新能源需給予必須的政策扶持。專家認為,風電的發展與近年來政策的大力支持有著密切關系,正是這些相應措施的及時出臺,保障了我國風電的跨越式發展。
徐錠明表示,人類所使用的能源是一個由高碳到低碳,進而期待著走向無碳的發展方向,能源的使用從低效走向高效,從不清潔走向清潔,能源利用設備和裝置將從小型走向大型,進而形成大型和小型相結合的格局,從分散走向集中,進而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同時,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在預示人類將從能源資源社會走向能源科技型社會,人類能源發展從不可持續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當人類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能源和環境問題時,這些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且由于新技術的使用,它們正在引發一場新的能源革命。
(一)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悠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風能的國家之一。《天工開物》一書中曾記載,“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說明當時已有風車問世。另外,埃及、荷蘭、丹麥等國也都是世界上較早和普遍利用風能的國家。但長期以來,風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常規能源告急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下,風能作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長足發展。
人類利用太陽能最早也要追溯到幾千年前,比如古代人利用凸透鏡,可以把日光聚焦起來點燃火。在1878年舉辦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反射式太陽灶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從歷史的視角看,新能源其實并不新,甚至可以說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當人類大規模利用化石能源面臨能源和資源的雙重壓力時,人類社會才需要面臨一次新的能源變革。在這種背景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專家認為,這種“新”不僅在于技術含量的提高,還在于它對于環境和資源新的意義。
從廣義上看,新能源不僅包括可再生能源,用“新”的技術使傳統能源實現清潔高效利用也可稱為新能源。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指出,新能源發展要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和煤的潔凈利用等。
在他的講話中,把不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核電和煤的潔凈利用也納入新能源的范圍。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倪維斗就此表示,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數量大、比重高,短期內難以替代。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把煤炭的潔凈利用納入新能源切合中國實際。
“新”和“舊”是相對而言,隨時代變遷發生變化,隨地域差異有所不同。國際上稱節能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核能之后的第五能源。專家認為,對于中國而言,因能源緊缺和低效利用同時并存,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徐錠明表示,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是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原因。
2009年11月,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了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和考核辦法。與此同時,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專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豐富、清潔、可永續利用,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是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短期內難以有較大改變。“我國電力裝機結構以煤電為主,占整個發電裝機的70%以上,提供了我國80%的發電量。但以直接燃燒方式大量使用煤炭,給我們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逐步降低煤電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成為題中應有之義。數據顯示,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可節約標煤378萬噸,節水30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44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萬噸。
當前,我們正處于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推進以綠色和低碳為標志的能源革命。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永生表示,我國新能源產業起步的時間與國外相差不大,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爭取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
龍源電力副總經理張源表示,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產業鏈很長,可再生能源建設不僅將刺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對鋼材、水泥的需求也很大,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來,新能源產業在我國獲得迅猛發展。2009年,我國水電裝機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400萬千瓦,為全球份額的40%,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超過1.45億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60%。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約合2.25億噸標煤,占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的7.3%。
(三)
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近年來,已連續4年實現翻番增長,2005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為127萬千瓦,到2009年底,已達到了約25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二位。在開展風能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基本形成了較完整的風電產業體系。同時,隨著我國風電的發展,一批中國風電企業也躋身于世界前列。
在風電技術方面,目前我國1.5至2.0MW級變槳變速機組已實現國產化,成為我國市場主要機型,2.5至3MW機組已形成小批量生產能力,預計海上型5MW機型今年年底就可以下線。近日發表的《世界風能發展》報告顯示,按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計算,我國已有華銳、金風和東汽3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躋身于世界前10位,華銳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國擁有廣闊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目前我國水電開發利用程度僅為36%,而發達國家已基本完成了開發任務,美國等多數國家開發水平達到80%。專家表示,要充分考慮生態和移民等多種因素,更加注重水電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綜合開發。要按流域開發為主,大中小兼顧的原則,積極推進水電開發進程。
我國在建核電裝機2067萬千瓦,占世界的30%,但目前我國核電裝機比重僅為1%,大大落后于全球有核國家17%左右的平均水平,核電發展潛力大。
統計顯示,我國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大部分還處在生產能力的擴大,在研發方面的競爭力差異仍然很大,需要加大技術創新,著力降低運營成本。
由于產業擴張過快,行業總體缺乏戰略規劃和資源整合。2009年底,國家列出的產能過剩行業中,近幾年剛發展起來的風電設備制造就被列入其中。
此外,入網成為目前制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甘肅、內蒙古等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電網對風電的消納能力不夠。有關專家表示,必須要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實現大范圍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和合理消納。
(四)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世界的能源結構將更加多樣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將在其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目前當務之急須摸清資源家底。由于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點是資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因此,摸清我國資源準確情況非常關鍵。
其次,必須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爭取在關鍵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徐錠明表示,科學技術決定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未來能源的發展和因能源帶來的環境及氣候變暖問題,只能依靠科技來解決。他認為,新能源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的特征,它們的資源來源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相比更廣泛,更普遍,更加便于采取,更少受到地域的制約,誰擁有了這類能源開發利用的先進技術,誰就擁有這類能源開發利用的權利,誰就能掌握并擁有這類能源的資源。這些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使人類擺脫煤炭、石油等自然資源地理分布不均,稟賦差異帶來的困擾和不平等。
其三,我國新能源發展應系統規劃、有所側重。目前,我國核電、水電電價已經低于火電,加上我國仍有64%還未開發的水資源,以及僅占1%的核電裝機容量,水電和核電應成為未來新能源投資的重點。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技術、經濟和政策資源的有效整合,更加注重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序開發和健康發展。生物質能則需根據資源情況適度發展,重點發展非糧生物質。
倪維斗表示,有關政策部門應在戰略高度上作出相應的系統規劃。比如,我國每年的30億噸標煤怎么用,要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規劃。
清華大學何建坤認為,應該制定能源戰略新思路,從傳統單純保障供給轉變到同時引導和調控需求,大力優化能源結構,爭取到203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滿足,使我國逐步形成可持續的能源體系。
此外,對新能源需給予必須的政策扶持。專家認為,風電的發展與近年來政策的大力支持有著密切關系,正是這些相應措施的及時出臺,保障了我國風電的跨越式發展。
徐錠明表示,人類所使用的能源是一個由高碳到低碳,進而期待著走向無碳的發展方向,能源的使用從低效走向高效,從不清潔走向清潔,能源利用設備和裝置將從小型走向大型,進而形成大型和小型相結合的格局,從分散走向集中,進而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同時,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在預示人類將從能源資源社會走向能源科技型社會,人類能源發展從不可持續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