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行業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
【導讀:在近期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會議代表展望“十二五”,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做了討論和分析。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看電工行業,人們能看到什么?】
10月23日,安徽首臺百萬千萬火電機組——銅陵發電廠5號機發電機轉子順利安裝。該發電機轉子凈重87.3噸,全長13.78米,制造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申建生 攝(英大圖片)
在第七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首先發言的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胥和平,面對臺下濟濟一堂的電工企業代表,闡述的不是對電工行業的認識,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容。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周寶東一語點破玄機:有國家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大有可為。電力設備制造業可從中借鑒,明確該如何做,從而抓住大有可為的機遇期。
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看電工行業,人們能看到什么?
產業鏈健全嗎?
[世界各國競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的優勢是產業鏈完備。]
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決定,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不光是中國,歐洲、美國、印度等國家也在關注這些產業。產業結構轉型不光是發展中國家的任務,也是發達國家努力的目標。
諸多國家站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起跑線上,中國的優勢什么?胥和平認為,是相對完善的產業鏈。他表示:“發展新興產業,中國是有基礎的,基礎分兩個方面:一個是產業基礎,另一個是技術基礎。”
產業基礎就是產品生產能力、配套能力,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在產業能力、配套能力上積累了很多經驗。技術基礎的夯實是指技術能力、技術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支撐技術發展的產業鏈不斷完善。這一能力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其中就包括中國。
中國因產業鏈條完備,具備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這一點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同樣有借鑒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近些年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有了很大進步,但在產業鏈條環節上仍有弱項。例如,變壓器、高壓開關設備的研發技術已經足夠先進,但設備材料技術卻相對薄弱,變壓器鐵芯需要的高性能硅鋼片,大部分都要從國外進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如果產業鏈條是完善的,那么制造企業應該是能夠實現“大而全、小而全”的,就像西門子一樣,可以做電力設備,也可以生產醫療設備——從本質上講,支持這些產品的技術體系是相通的。
如何完善產業鏈條?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陸燕蓀的建議是,加大基礎研究,加大共性技術研究。他希望形成這樣的鏈條: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產業化,這樣,電工制造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足夠完善。
國際資源可利用嗎?
[戰略性新興產業事關未來國家競爭力,但不排斥國際資本的投資。]
2007年,在第四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談到能源裝備制造時,時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業組負責人的李冶稱:“哪怕是三流的,也得是自己的。”
李冶的話只是看起來保守,中國從未通過排斥外資的方式來保護本國工業。這幾年,我國自主掌握的能源裝備技術越來越多,而很多產品性能也達到了一流。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對國際資源的有效利用,絕對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中,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率領杜邦、GE等企業,開啟“清潔能源商貿之旅”,這是中美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合作的嘗試。
利用國際人力資源、科技資源,是我國很多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陸燕蓀也認為,搞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一定只靠自己,有捷徑可走當然要走。因此,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他提倡加強國際合作。
這一點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同樣重要。如今,有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在國內設廠,這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是好是壞?國內企業該如何對待?
專家表示,對于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而言,最佳的選擇是:外資可以建立本土化公司,但前提是要把先進技術拿過來生產,絕不能把中國工廠當成加工車間;國內企業可以與外資合作,也可以自主發展,但一定要學習外資的先進技術。
國內電力設備制造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國際資源進來,電力設備制造業就可吸納先進技術,并最大限度地與外資切磋、交流。
“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這是加快提升和改造我國制造業的有效途徑。”一位專家表示。
如何應對技術的不確定性?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持續投入最終將贏得先機。]
李俊峰很慨嘆美國杜邦公司的魄力:連續十幾年,每年投入幾億美元資金,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新材料。
“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新材料中,最后真正有推廣價值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這樣看來,杜邦公司的錢似乎白花了。但是,它的這種行為,卻保證了它連續幾十年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材料供應商。”李俊峰說。
杜邦案例揭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風險:技術的不確定性。在發展態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主導技術的發展方向,只能不斷探索,逐一嘗試。
杜邦案例同樣揭示了應對風險的方法:持續投入。
李俊峰表示,過往的實踐反復表明,如果預知了發展方向,爾后再投錢,很可能就已經晚了。“指望砸下錢就出東西,并不現實。”他說。
這樣的事實,對電力設備制造業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企業在評估技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時,既需要有膽量,又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歐瑪嘉寶(珠海)開關設備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龔立敏說:“有風險不可怕。只要認為風險可控,或可以轉移,企業就可以去做。”
在勇敢面對風險的同時,還要探索產業發展規律。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給出了一種分析思路。
肖立業首先判定了當前行業發展大環境:綠色、智能、可持續是關鍵詞,綠色代表清潔、環保科技,智能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可持續代表能源替代、資源循環利用。
爾后,他指出了一個常識:重大科技創新往往處于交叉科學領域。
根據上述判斷,他認為,對智能電網、能源替代等領域的交叉研究,可以發現電氣科技領域的新興方向。例如,在智能電網技術方向,智能電網設備需要把傳統電氣設備信息化、智能化。變壓器的各種參數需要實時監控,因此需要發展實時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的供能問題又涉及儲能技術;監測到的參數要分析,這又涉及數據處理器等數據處理軟件。
專家認為,產業新形態的出現,為電工行業發展提供了機會。電工行業應對此多加認識,多加利用。
觀點
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胥和平:
要重視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尤為重要。例如,電動汽車電池比較貴,如果像建加油站那樣建充電站,沒有十年、二十年是完不成的。后來我們與城市公交系統合作,建立固定電路上的充電設備和系統。我們還嘗試電池租賃制。這樣,電動汽車的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
“十二五”能源裝備安全至關重要
在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時候,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能源生產、運輸等過程發生的問題,多數與裝備有關。“十二五”期間,隨著能源供應總量越來越龐大,能源體系越來越龐大,除了保障電的安全外,保障其他能源的安全也將變得重要。我們需要高效、低成本的裝備,還需要安全的裝備。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
傳統電力設備智能化升級大有潛力
電氣革命的特征之一是綠色智能,這意味著傳統電氣設備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大有潛力。如果電氣制造企業仍然走傳統道路,可能會被國際大公司遠遠拋在后面。將來,變壓器是帶有IP的,可智能監測、智能處理、網絡化的變壓器。這種智能化變壓器,才是下一代產品的真正形態。
相關新聞
2010年電氣工業百強企業出爐
11月12日,在第七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電氣時代雜志社發布了2010年中國電氣工業100強。與去年相比,百強電氣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有了大幅增長,其入圍門檻由去年的銷售收入5.55億元,提升至今年的近7億元。西電集團以154億元銷售收入繼續蟬聯榜首,同比增長32%。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9年我國電氣工業產銷平穩增長,但增速繼續回落。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電氣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74萬億元,同比增長9.22%;累積利潤總額1232億元,同比增長15.08%。值得注意的是,在電網建設投資帶動下,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年增長率達54.29%,遠高于其他子行業。
電氣時代雜志社副社長陳大立表示,目前我國有1000多家變壓器企業,但能夠制造500千伏以上產品的不超過10家;在高壓開關市場,外資及合資企業占據500千伏以上產品市場80%的份額,國內高端制造技術有待進一步升級。
10月23日,安徽首臺百萬千萬火電機組——銅陵發電廠5號機發電機轉子順利安裝。該發電機轉子凈重87.3噸,全長13.78米,制造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申建生 攝(英大圖片)
在第七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首先發言的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胥和平,面對臺下濟濟一堂的電工企業代表,闡述的不是對電工行業的認識,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容。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周寶東一語點破玄機:有國家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大有可為。電力設備制造業可從中借鑒,明確該如何做,從而抓住大有可為的機遇期。
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看電工行業,人們能看到什么?
產業鏈健全嗎?
[世界各國競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的優勢是產業鏈完備。]
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決定,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不光是中國,歐洲、美國、印度等國家也在關注這些產業。產業結構轉型不光是發展中國家的任務,也是發達國家努力的目標。
諸多國家站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起跑線上,中國的優勢什么?胥和平認為,是相對完善的產業鏈。他表示:“發展新興產業,中國是有基礎的,基礎分兩個方面:一個是產業基礎,另一個是技術基礎。”
產業基礎就是產品生產能力、配套能力,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在產業能力、配套能力上積累了很多經驗。技術基礎的夯實是指技術能力、技術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支撐技術發展的產業鏈不斷完善。這一能力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其中就包括中國。
中國因產業鏈條完備,具備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這一點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同樣有借鑒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近些年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有了很大進步,但在產業鏈條環節上仍有弱項。例如,變壓器、高壓開關設備的研發技術已經足夠先進,但設備材料技術卻相對薄弱,變壓器鐵芯需要的高性能硅鋼片,大部分都要從國外進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如果產業鏈條是完善的,那么制造企業應該是能夠實現“大而全、小而全”的,就像西門子一樣,可以做電力設備,也可以生產醫療設備——從本質上講,支持這些產品的技術體系是相通的。
如何完善產業鏈條?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陸燕蓀的建議是,加大基礎研究,加大共性技術研究。他希望形成這樣的鏈條: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產業化,這樣,電工制造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足夠完善。
國際資源可利用嗎?
[戰略性新興產業事關未來國家競爭力,但不排斥國際資本的投資。]
2007年,在第四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談到能源裝備制造時,時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業組負責人的李冶稱:“哪怕是三流的,也得是自己的。”
李冶的話只是看起來保守,中國從未通過排斥外資的方式來保護本國工業。這幾年,我國自主掌握的能源裝備技術越來越多,而很多產品性能也達到了一流。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對國際資源的有效利用,絕對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中,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率領杜邦、GE等企業,開啟“清潔能源商貿之旅”,這是中美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合作的嘗試。
利用國際人力資源、科技資源,是我國很多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陸燕蓀也認為,搞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一定只靠自己,有捷徑可走當然要走。因此,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他提倡加強國際合作。
這一點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同樣重要。如今,有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在國內設廠,這對于電力設備制造業是好是壞?國內企業該如何對待?
專家表示,對于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而言,最佳的選擇是:外資可以建立本土化公司,但前提是要把先進技術拿過來生產,絕不能把中國工廠當成加工車間;國內企業可以與外資合作,也可以自主發展,但一定要學習外資的先進技術。
國內電力設備制造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國際資源進來,電力設備制造業就可吸納先進技術,并最大限度地與外資切磋、交流。
“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這是加快提升和改造我國制造業的有效途徑。”一位專家表示。
如何應對技術的不確定性?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持續投入最終將贏得先機。]
李俊峰很慨嘆美國杜邦公司的魄力:連續十幾年,每年投入幾億美元資金,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新材料。
“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新材料中,最后真正有推廣價值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這樣看來,杜邦公司的錢似乎白花了。但是,它的這種行為,卻保證了它連續幾十年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材料供應商。”李俊峰說。
杜邦案例揭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風險:技術的不確定性。在發展態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主導技術的發展方向,只能不斷探索,逐一嘗試。
杜邦案例同樣揭示了應對風險的方法:持續投入。
李俊峰表示,過往的實踐反復表明,如果預知了發展方向,爾后再投錢,很可能就已經晚了。“指望砸下錢就出東西,并不現實。”他說。
這樣的事實,對電力設備制造業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企業在評估技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時,既需要有膽量,又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歐瑪嘉寶(珠海)開關設備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龔立敏說:“有風險不可怕。只要認為風險可控,或可以轉移,企業就可以去做。”
在勇敢面對風險的同時,還要探索產業發展規律。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給出了一種分析思路。
肖立業首先判定了當前行業發展大環境:綠色、智能、可持續是關鍵詞,綠色代表清潔、環保科技,智能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可持續代表能源替代、資源循環利用。
爾后,他指出了一個常識:重大科技創新往往處于交叉科學領域。
根據上述判斷,他認為,對智能電網、能源替代等領域的交叉研究,可以發現電氣科技領域的新興方向。例如,在智能電網技術方向,智能電網設備需要把傳統電氣設備信息化、智能化。變壓器的各種參數需要實時監控,因此需要發展實時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的供能問題又涉及儲能技術;監測到的參數要分析,這又涉及數據處理器等數據處理軟件。
專家認為,產業新形態的出現,為電工行業發展提供了機會。電工行業應對此多加認識,多加利用。
觀點
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胥和平:
要重視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尤為重要。例如,電動汽車電池比較貴,如果像建加油站那樣建充電站,沒有十年、二十年是完不成的。后來我們與城市公交系統合作,建立固定電路上的充電設備和系統。我們還嘗試電池租賃制。這樣,電動汽車的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
“十二五”能源裝備安全至關重要
在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時候,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能源生產、運輸等過程發生的問題,多數與裝備有關。“十二五”期間,隨著能源供應總量越來越龐大,能源體系越來越龐大,除了保障電的安全外,保障其他能源的安全也將變得重要。我們需要高效、低成本的裝備,還需要安全的裝備。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
傳統電力設備智能化升級大有潛力
電氣革命的特征之一是綠色智能,這意味著傳統電氣設備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大有潛力。如果電氣制造企業仍然走傳統道路,可能會被國際大公司遠遠拋在后面。將來,變壓器是帶有IP的,可智能監測、智能處理、網絡化的變壓器。這種智能化變壓器,才是下一代產品的真正形態。
相關新聞
2010年電氣工業百強企業出爐
11月12日,在第七屆中國電氣工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電氣時代雜志社發布了2010年中國電氣工業100強。與去年相比,百強電氣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有了大幅增長,其入圍門檻由去年的銷售收入5.55億元,提升至今年的近7億元。西電集團以154億元銷售收入繼續蟬聯榜首,同比增長32%。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9年我國電氣工業產銷平穩增長,但增速繼續回落。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電氣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74萬億元,同比增長9.22%;累積利潤總額1232億元,同比增長15.08%。值得注意的是,在電網建設投資帶動下,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年增長率達54.29%,遠高于其他子行業。
電氣時代雜志社副社長陳大立表示,目前我國有1000多家變壓器企業,但能夠制造500千伏以上產品的不超過10家;在高壓開關市場,外資及合資企業占據500千伏以上產品市場80%的份額,國內高端制造技術有待進一步升級。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