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電力設備產業商機無限
自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各方關于“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電力工業規劃的輪廓就變得越發清晰。分析人士預計,“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特高壓和新能源建設將成為拉動電力設備行業發展的三駕馬車。
“‘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新增110(66)千伏及以上線路33.7萬公里,變電/換流容量19.2億千伏安,以滿足新增3.8億千瓦裝機的接入和送出、跨區輸送2.5億千瓦電力和1.15萬億千瓦時電量的要求。”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日前表示。
大電網、配電網建設力度加大
近日,在中電聯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理事長會議上,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表示,“十二五”將是我國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世界范圍的新一輪能源變革,對我國能源發展格局和電力發展方式帶來了重大影響,我國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進入了加快開發建設的新階段,特高壓和堅強智能電網也進入了全面建設和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二是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在“十二五”時期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必然對電力發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并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是“十二五”期間電力科技創新將取得重大突破,大容量高參數低損耗火電機組、高效潔凈燃煤發電、第三代核電工程設計和設備制造、可再生能源發電、特高壓與智能電網等技術將得到全面發展,對轉變電力發展方式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電力企業來說,也將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發展規劃似乎也從另一方面契合了上述觀點。資料顯示,國家電網公司在“十二五”期間的電網建設思路是轉變電網發展方式,通過大力建設電網線路來加大輸電比重,并爭取到2020年將輸電比例提升20%以上。
不僅如此,國家電網未來5年還將重點發展大電網和目前的薄弱點——配電網。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我國電力建設一貫奉行“重發、輕供、不管用”方針,電網配電能力滯后問題存在多年,要想憑借“十二五”時期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有很大難度。但國家電網“十二五”加強對配電端建設,首先受益的無疑是配電端電力設備制造廠商。
此外,國家電網“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大力轉變電網發展方式。通過加強電網線路建設來提升輸電占整個能源輸送方式中的比重。目前我國能源輸送主要依靠鐵路和公路,其中鐵路運輸量的50%都是在輸煤,輸煤輸電比例明顯失衡。數據顯示,2006年,“三西”地區的輸煤與輸電比例高達20:1,輸電比例不足5%。
舒印彪表示,預計到2020年,通過建設輸煤輸電并舉的綜合運輸體系,使“三西”地區的輸煤輸電比例達到4:1。
與此同時,“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特高壓電網發展的重要階段,到2015年“三華”地區(華北、華東、華中)將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的特高壓交流電網,全國還將建成11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特高壓總投資將高達4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將達到2500億元左右。
光大證券[14.98 0.00%]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分析師王海生預計,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高端電網(特高壓+超高壓)的投資將達到7500億元,全國電網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大幅增長,且增量部分完全來自特高壓建設投資,超高壓因需要提供對特高壓的配套,并因西北網架的加力架設,投資并不會比“十一五”期間減少,圍繞高端網架建設,未來5年電力設備產業面臨最大的發展機遇。
農電技術標準將再提升
此前,國家能源局披露農網改造2010年將投入120億元資本金。分析人士表示,這部分資本金將按照比例分到兩大電網以及部分地方電網,加上電網主體自有資金投資和銀行貸款,共計將帶動全年約600億元的資金投入,國家電網的電網投資總額因此擴容。
未來5年,國家電網或將繼續提高農村電網的建設標準,尤其是提高抗災能力。舒印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實施五大工程,即: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農村電氣化升級工程、農電管理創新工程、農電隊伍職業化工程、供電服務品牌建設工程。重點是解決目前農村用戶的電量增長過快、電能質量不高、可靠性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據了解,國家電網日前制定了《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管理辦法》以及技術導則,對農村電網建設的設備技術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除了新增建設任務之外,還有不少現有的農網相關設備需要更新換代,這意味著農村電網所需的電力設備市場將大幅擴容;另一方面,標準也將明顯提升,技術過硬的設備企業有望獲得更穩定的訂單。
智能電網:二次設備市場爭奪戰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智能電網的建設將是電力“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劃中所提的智能電網概念是指廣泛意義的電力系統智能化,而不僅僅局限在電網智能化領域。
毋庸置疑,智能電網這塊蛋糕足夠誘人,目前眾多企業及研發機構正在積極對標國際標準,著力攻克智能電網的核心技術,如發展柔性直流電技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大容量儲能技術、新能源并網控制技術等。
據媒體此前披露,未來10年,智能電網預計年均投資約3000億元。而在業內專家看來,國家電網的投入資金將拉動十倍乃至百倍的資金跟進。未來10年,一個因智能電網而帶動的宏大產業鏈條正徐徐展開。
分析人士稱,從“十二五”規劃建議以及國家電網招標情況看,目前電網建設的關注焦點仍集中在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發展:特高壓輸電網預計在2012~2015年迎來建設高峰;智能電網建設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預計在未來5年迎來建設投資高峰,將帶來超過6200億元的電力設備需求。
智能電網建設將提高一次設備的資產利用率,傳統電力設備特別是一次設備的市場容量中長期將受到負面影響。中金公司分析人士預測,傳統一次設備市場將會相應萎縮,年復合增長率僅有3%。
與之對應的是,二次設備市場越來越重要。2010年9月底,國家電網對智能變電站試點工程所需的二次設備進行首次招標。國家電網同時表示,電網投資的領域和結構將會出現微調,智能電網二次設備的投資比重將提升。中金公司預計,二次設備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占電網設備投資的比重將由目前的5%提升至未來10年合計的11%。
在此過程中,數字化變電站將快速推廣,電子互感器需求將大幅增長:數字化變電站的發展是建設堅強統一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間,隨著數字化變電站技術的成熟,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和改造工作將全面鋪開。電子互感器作為數字化變電站中過程層的基礎設備,將逐步取代傳統互感器。因此電子互感器市場將成為二次設備企業爭奪的重點之一。
新能源有望繼續領跑“十二五”
新能源發展是“十二五”規劃的另一亮點。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江冰透露,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進水電、核電建設,積極有序做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4.4%,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1.5%,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1.8%。屆時,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有望達11%以上。
此外,我國政府在“十二五”期間還將投資4萬億元重點支持航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和制藥、節能技術和環保技術等9個行業的發展,標志著在“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獲得更多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支持。
具體就核電發展而言,“十二五”時期新的核電規劃對《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進行了大幅調整。根據規劃,到2015年,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9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劃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占屆時總裝機的5%左右,在建規模4000萬千瓦。
銀河證券認為,核電具有回報穩定、效益好等特點,是目前可行的、對煤炭資源具有替代能力的能源。正是基于這些特點,國家在發展核電態度上已經從“積極發展”轉變到“盡可能發展”。從投資邏輯上看,將核電、太陽能發電、風電進行橫向比較,核電產業的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鏈受益最為明顯。
同時,相對于2008年以前二十幾年才建設11個核電站,我國核電站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成長周期,2010年以后將迎來核電建設高潮,給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核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將大幅提高,核電主設備制造商分享大額投資,而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將使細分子行業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
有分析人士指出,按照核電單位投資為13000元/千瓦計算,2011~2015年間核電投資預計將達到5000億元,2011~2020年間核電投資有望達到1.2萬億元。從核電投資的構成上看,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55%,設備制造商有望分享盛宴。
與此同時,我國水電或將一掃此前發展停滯的陰霾,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我國水電‘十二五’規劃初步確定了到2015年新增6300萬千瓦的常規水電裝機,新增1200萬千瓦的抽水蓄能裝機。預計到2015年,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將從2010年的2.07億千瓦提升到2.7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將從1800萬千瓦提升到3000萬千瓦。”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規劃處主任魏小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
水電“十二五”規劃中也比較突出了水電集中開發的思路。而對于抽水蓄能而言,到2020年將達到8000萬千瓦至1.1億千瓦,意味著在未來十年內,抽水蓄能裝機將增加5000萬~7000萬千瓦。由于建設抽水蓄能很大程度上為了滿足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的調峰需要,據測算,到2020年,抽水蓄能建設規模對應的風電消納規模將達到1.2億~2億千瓦。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我國水電開發速度加快,所需要的水能發電機、水泵水輪機、閥門、啟閉設備等市場容量都將大幅提升。
但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產業卻又始終伴隨著高速發展背后的隱憂。此前風電過剩論的余波未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呼吁警惕核電發展速度過快帶來的隱憂。
據悉,目前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臺、裝機容量為2773萬千瓦。“我們恨不得列入2020年的規劃項目明年都開工,現在各個地方很有這種勁頭,這是不可能的,列入規劃的也不是說明年都要開工。”張國寶強調。
英大證券研究員盧小兵介紹,目前中國大型電力設備集團不過百余家。但是,生產整體電力設備的企業卻是前者的200倍,即2000余家,而與核電設備相關的企業則不低于40萬家。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和企業,發展核電的積極性很高,跑馬圈場、搶占核電設備,過早過快地開展前期工作等問題都比較突出。專家指出,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改變,將極大地干擾國家關于核電規劃的總體部署,并且給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留下隱患。
此外,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弱、重復引進國外落后技術、設備,又缺乏消化吸收能力等問題也一直伴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十二五”期間,在新能源發展方面,政府應加強引導和宏觀調控,科學確定其發展目標及戰略地位和作用,對于新能源技術及規模進行科學規劃,從資源、成本、市場、環境和所處發展階段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新增110(66)千伏及以上線路33.7萬公里,變電/換流容量19.2億千伏安,以滿足新增3.8億千瓦裝機的接入和送出、跨區輸送2.5億千瓦電力和1.15萬億千瓦時電量的要求。”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日前表示。
大電網、配電網建設力度加大
近日,在中電聯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理事長會議上,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表示,“十二五”將是我國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世界范圍的新一輪能源變革,對我國能源發展格局和電力發展方式帶來了重大影響,我國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進入了加快開發建設的新階段,特高壓和堅強智能電網也進入了全面建設和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二是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在“十二五”時期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必然對電力發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并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是“十二五”期間電力科技創新將取得重大突破,大容量高參數低損耗火電機組、高效潔凈燃煤發電、第三代核電工程設計和設備制造、可再生能源發電、特高壓與智能電網等技術將得到全面發展,對轉變電力發展方式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電力企業來說,也將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發展規劃似乎也從另一方面契合了上述觀點。資料顯示,國家電網公司在“十二五”期間的電網建設思路是轉變電網發展方式,通過大力建設電網線路來加大輸電比重,并爭取到2020年將輸電比例提升20%以上。
不僅如此,國家電網未來5年還將重點發展大電網和目前的薄弱點——配電網。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我國電力建設一貫奉行“重發、輕供、不管用”方針,電網配電能力滯后問題存在多年,要想憑借“十二五”時期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有很大難度。但國家電網“十二五”加強對配電端建設,首先受益的無疑是配電端電力設備制造廠商。
此外,國家電網“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大力轉變電網發展方式。通過加強電網線路建設來提升輸電占整個能源輸送方式中的比重。目前我國能源輸送主要依靠鐵路和公路,其中鐵路運輸量的50%都是在輸煤,輸煤輸電比例明顯失衡。數據顯示,2006年,“三西”地區的輸煤與輸電比例高達20:1,輸電比例不足5%。
舒印彪表示,預計到2020年,通過建設輸煤輸電并舉的綜合運輸體系,使“三西”地區的輸煤輸電比例達到4:1。
與此同時,“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特高壓電網發展的重要階段,到2015年“三華”地區(華北、華東、華中)將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的特高壓交流電網,全國還將建成11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特高壓總投資將高達4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將達到2500億元左右。
光大證券[14.98 0.00%]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分析師王海生預計,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高端電網(特高壓+超高壓)的投資將達到7500億元,全國電網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大幅增長,且增量部分完全來自特高壓建設投資,超高壓因需要提供對特高壓的配套,并因西北網架的加力架設,投資并不會比“十一五”期間減少,圍繞高端網架建設,未來5年電力設備產業面臨最大的發展機遇。
農電技術標準將再提升
此前,國家能源局披露農網改造2010年將投入120億元資本金。分析人士表示,這部分資本金將按照比例分到兩大電網以及部分地方電網,加上電網主體自有資金投資和銀行貸款,共計將帶動全年約600億元的資金投入,國家電網的電網投資總額因此擴容。
未來5年,國家電網或將繼續提高農村電網的建設標準,尤其是提高抗災能力。舒印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實施五大工程,即: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農村電氣化升級工程、農電管理創新工程、農電隊伍職業化工程、供電服務品牌建設工程。重點是解決目前農村用戶的電量增長過快、電能質量不高、可靠性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據了解,國家電網日前制定了《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管理辦法》以及技術導則,對農村電網建設的設備技術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除了新增建設任務之外,還有不少現有的農網相關設備需要更新換代,這意味著農村電網所需的電力設備市場將大幅擴容;另一方面,標準也將明顯提升,技術過硬的設備企業有望獲得更穩定的訂單。
智能電網:二次設備市場爭奪戰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智能電網的建設將是電力“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劃中所提的智能電網概念是指廣泛意義的電力系統智能化,而不僅僅局限在電網智能化領域。
毋庸置疑,智能電網這塊蛋糕足夠誘人,目前眾多企業及研發機構正在積極對標國際標準,著力攻克智能電網的核心技術,如發展柔性直流電技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大容量儲能技術、新能源并網控制技術等。
據媒體此前披露,未來10年,智能電網預計年均投資約3000億元。而在業內專家看來,國家電網的投入資金將拉動十倍乃至百倍的資金跟進。未來10年,一個因智能電網而帶動的宏大產業鏈條正徐徐展開。
分析人士稱,從“十二五”規劃建議以及國家電網招標情況看,目前電網建設的關注焦點仍集中在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發展:特高壓輸電網預計在2012~2015年迎來建設高峰;智能電網建設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預計在未來5年迎來建設投資高峰,將帶來超過6200億元的電力設備需求。
智能電網建設將提高一次設備的資產利用率,傳統電力設備特別是一次設備的市場容量中長期將受到負面影響。中金公司分析人士預測,傳統一次設備市場將會相應萎縮,年復合增長率僅有3%。
與之對應的是,二次設備市場越來越重要。2010年9月底,國家電網對智能變電站試點工程所需的二次設備進行首次招標。國家電網同時表示,電網投資的領域和結構將會出現微調,智能電網二次設備的投資比重將提升。中金公司預計,二次設備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占電網設備投資的比重將由目前的5%提升至未來10年合計的11%。
在此過程中,數字化變電站將快速推廣,電子互感器需求將大幅增長:數字化變電站的發展是建設堅強統一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間,隨著數字化變電站技術的成熟,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和改造工作將全面鋪開。電子互感器作為數字化變電站中過程層的基礎設備,將逐步取代傳統互感器。因此電子互感器市場將成為二次設備企業爭奪的重點之一。
新能源有望繼續領跑“十二五”
新能源發展是“十二五”規劃的另一亮點。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江冰透露,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進水電、核電建設,積極有序做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4.4%,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1.5%,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提高1.8%。屆時,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有望達11%以上。
此外,我國政府在“十二五”期間還將投資4萬億元重點支持航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和制藥、節能技術和環保技術等9個行業的發展,標志著在“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獲得更多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支持。
具體就核電發展而言,“十二五”時期新的核電規劃對《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進行了大幅調整。根據規劃,到2015年,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9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劃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占屆時總裝機的5%左右,在建規模4000萬千瓦。
銀河證券認為,核電具有回報穩定、效益好等特點,是目前可行的、對煤炭資源具有替代能力的能源。正是基于這些特點,國家在發展核電態度上已經從“積極發展”轉變到“盡可能發展”。從投資邏輯上看,將核電、太陽能發電、風電進行橫向比較,核電產業的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鏈受益最為明顯。
同時,相對于2008年以前二十幾年才建設11個核電站,我國核電站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成長周期,2010年以后將迎來核電建設高潮,給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核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將大幅提高,核電主設備制造商分享大額投資,而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將使細分子行業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
有分析人士指出,按照核電單位投資為13000元/千瓦計算,2011~2015年間核電投資預計將達到5000億元,2011~2020年間核電投資有望達到1.2萬億元。從核電投資的構成上看,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55%,設備制造商有望分享盛宴。
與此同時,我國水電或將一掃此前發展停滯的陰霾,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我國水電‘十二五’規劃初步確定了到2015年新增6300萬千瓦的常規水電裝機,新增1200萬千瓦的抽水蓄能裝機。預計到2015年,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將從2010年的2.07億千瓦提升到2.7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將從1800萬千瓦提升到3000萬千瓦。”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規劃處主任魏小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
水電“十二五”規劃中也比較突出了水電集中開發的思路。而對于抽水蓄能而言,到2020年將達到8000萬千瓦至1.1億千瓦,意味著在未來十年內,抽水蓄能裝機將增加5000萬~7000萬千瓦。由于建設抽水蓄能很大程度上為了滿足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的調峰需要,據測算,到2020年,抽水蓄能建設規模對應的風電消納規模將達到1.2億~2億千瓦。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我國水電開發速度加快,所需要的水能發電機、水泵水輪機、閥門、啟閉設備等市場容量都將大幅提升。
但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產業卻又始終伴隨著高速發展背后的隱憂。此前風電過剩論的余波未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呼吁警惕核電發展速度過快帶來的隱憂。
據悉,目前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臺、裝機容量為2773萬千瓦。“我們恨不得列入2020年的規劃項目明年都開工,現在各個地方很有這種勁頭,這是不可能的,列入規劃的也不是說明年都要開工。”張國寶強調。
英大證券研究員盧小兵介紹,目前中國大型電力設備集團不過百余家。但是,生產整體電力設備的企業卻是前者的200倍,即2000余家,而與核電設備相關的企業則不低于40萬家。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和企業,發展核電的積極性很高,跑馬圈場、搶占核電設備,過早過快地開展前期工作等問題都比較突出。專家指出,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改變,將極大地干擾國家關于核電規劃的總體部署,并且給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留下隱患。
此外,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弱、重復引進國外落后技術、設備,又缺乏消化吸收能力等問題也一直伴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十二五”期間,在新能源發展方面,政府應加強引導和宏觀調控,科學確定其發展目標及戰略地位和作用,對于新能源技術及規模進行科學規劃,從資源、成本、市場、環境和所處發展階段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