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電通道“掣肘”導致內蒙古“窩電”
就在華東和華中地區被電荒折騰得夠嗆的時候,內蒙古正為“窩電”而發愁。
日前,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向記者表示,今年迎峰度夏我國東中部地區電力缺口最大將達3000萬千瓦,而內蒙古等西北、東北地區將富余電力2600萬千瓦。
內蒙古“窩電”通道不足
根據內蒙古經信委提供的資料,截至2010年底,內蒙古電力裝機容量為6458萬千瓦,居全國第三,其中火電裝機5406萬千瓦,年均增長23.1%;風電裝機968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年均增長115.6%。其中,蒙西地區電網裝機3940萬千瓦,點對網送京津唐電網裝機960萬千瓦;蒙東地區裝機1559萬千瓦。
據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能源處處長張德介紹,截至今年4月底,蒙西電網電源裝機4005.68萬千瓦,電網最高供電負荷只有約1600萬千瓦,外送電最高負荷只有390萬千瓦,除了不參與電力平衡的708.26萬千瓦風電,蒙西電網富余電源裝機約640萬千瓦。
張德表示,目前內蒙古共有外送通道10條,外送電能力為2620萬千瓦(見圖表)。其中蒙西地區和蒙東地區各占5條,外送能力分別是1410萬千瓦和1210萬千瓦。“目前蒙西電網電力供需情況是供大于求,部分火電裝機富余,風電出力受阻。”張德說。據內蒙古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劉東升介紹,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內蒙古風電并網裝機1125萬千瓦,2010年內蒙古風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2%。劉東升表示,內蒙古風電技術可開發容量3.8億千瓦,僅靠內蒙古就地消納,發展規模十分有限。
“我們希望加快電源項目的開工建設。‘十一五’一直在爭取送電通道和輸煤通道,但沒有下文。”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趙鋼向記者表示。
同樣表示擔憂的還有內蒙古電力公司副總經理楊泓。他表示,2007年以來,內蒙古電力公司不斷向國家要求建設蒙西電網外送通道。經過中國電科院、華北電力設計院的充分論證,華北電網原則上同意了蒙西電網第三條超高壓輸電通道的建設方案。后來第三條外送通道超高壓方案改成了特高壓,計劃建設蒙西—濰坊的特高壓通道,原本應在“十一五”期間投產,但“現在依然看不到”。
電源項目只能苦等
除了目前富余的電力,內蒙古還有一大批火電項目等著上馬。但這些儲備項目由于沒有相應的送出通道,只能苦苦等待。趙鋼表示,目前內蒙古開展前期工作的火電項目約有1.5億千瓦裝機容量,跨區的輸電通道嚴重不足。
華能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方聯合電力)辦公室主任張天柱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其下屬的和林發電廠2×60萬千瓦級機組新建工程早在2007年就拿到了“路條”,但由于送出工程沒有著落,只能等待。
記者通過有關資料了解到,2009年和林電廠就已經開始#1、#2機組的建筑、煙囪等安裝的招標工作,按照正常的工程進度,現在應該投產發電了。據北方聯合電力一位內部人士介紹,要等相應的送出工程批準后和林電廠才能獲批。與此類似的是北方聯合電力的魏家峁煤電聯營項目,該項目規劃120萬千瓦,原計劃上蒙西電網,但是由于蒙西電網裝機富余,改由特高壓送華北電網,預計項目要在特高壓規劃獲得核準后才能獲批。
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核準了同樣隸屬于北方聯合電力的內蒙古上都電廠三期擴建工程,該工程為2×66萬千瓦空冷機組項目,但送出工程是以500千伏電壓等級接入京津唐電網。“魏家峁與和林電廠投產后的電量要通過已有特高壓(晉東南—南陽—荊門)向北延伸的線路外送。”一位消息人士向記者表示。
電量要靠遠距離輸送
“對京津唐地區來說,現在的受電區域和受電空間都比較小。內蒙古富余的電力如果加大向京津唐送電,在時間上并不可持續。”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呂健向記者表示。蒙東地區原來可以往東北電網輸送大量電能,但現在東北電網也有點吃不消了。
“東北電網‘十一五’后三年機組集中投產,用電市場不景氣,火電平均利用小時大幅下降,全網供大于求形勢嚴峻。”張德說,蒙東電網外送電能力1210萬千瓦,今年1—4月份,外送通道利用率不足60%。受東北地區整體用電負荷增長慢的影響,加上一些地區保護問題,蒙東地區電力外送日益困難。
盡管如此,內蒙古仍是我國外送電量最多的地區。內蒙古經信委表示,去年內蒙古外送電量1064億千瓦時,占全國跨省送電量的18.25%,自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8.25%。另一方面,內蒙古通過鐵路公路向區外輸送約占全國四分之一的煤炭產量,而內蒙古占全國三分之一的風電裝機由于沒有通道出力受限。
“我國能源資源保有儲量76%分布在山西、內蒙、陜西和新疆等地區,80%的水能資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區。陸地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需求卻集中在一次能源匱乏的中東部地區。滿足經濟長期發展的電力需求,必須進行遠距離、大容量輸電。”呂健說。
輸電通道建設迫在眉睫
目前,內蒙古雖然已經建成10條外送通道,但與內蒙古建設能源基地的發展需要還有較大差距。據內蒙古能源局煤炭處處長金武輝介紹,“十二五”內蒙古規劃煤炭產量保守估計在10億噸左右,同時就地轉化的煤炭產量將增多,尤其是蒙東地區的褐煤,遠距離運輸基本不具經濟性。
而在煤炭就地轉化的方式中,火電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種,這也就為輸電通道的加快建設提出了要求。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圍繞華北、華東、華中負荷中心建設“三華”同步電網,形成以“三華”電網為受端,西北、東北為送端電網的電力輸配格局。
“國網在‘十二五’的‘三縱三橫’特高壓規劃中有‘三縱一橫’四條特高壓起于內蒙古。”呂健說。據介紹,“三縱”分別為錫盟—南京1000千伏交流工程,目前該工程前期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蒙西—晉東南—荊門—長沙和荊門—武漢—南昌1000千伏交流工程;烏蘭察布—張北—石家莊—駐馬店—長沙的1000千伏交流工程。“一橫”為蒙西—晉北—石家莊—冀北—濰坊1000千伏交流工程。另外,還規劃了錫盟—江蘇、蒙西—江蘇、呼倫貝爾—山西三條直流工程。
呂健表示,“三縱一橫”交流工程和3條直流工程總輸送能力6250萬千瓦,相當于外運煤炭2億噸,并且規劃中明確實行“風火打捆外送”,風電比例20%以上。到2015年,如果上述規劃全部實現,內蒙古的外送電力將達到9360萬千瓦。
記者手記
5月23日夜,已進入小滿時節的內蒙古呼和浩特仍沁著絲絲寒意,寥廓的夜空被一片片閃爍的華燈映襯成透明的暗藍色。在深受電荒困擾的南方,缺煤、煤價過高和嚴重干旱已經讓部分工業用電受限,而在這里,讓人感受到的則是一個能源大區的“大氣”——耀眼的路燈和霓虹燈讓整個城市亮如白晝。根據中電聯預測,今年迎峰度夏,我國東中部地區將存在最大30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但在西北和東北地區,富余電力有2600萬千瓦。如果這些富余電力能夠填補東中部地區的電力缺口,如果將東中部的負荷轉移到西北、東北地區,是不是電荒也就迎刃而解了呢?
根據以前“電力就地平衡”的發展方式,煤炭被運往負荷中心進行發電,在電網結構薄弱、鐵路運力充裕及運輸成本低廉的情況下這是合理且可行的。但當以能源為支撐的經濟高速發展、能源需求迅猛增長、運輸通道建設相對滯后、運輸成本持續高企之時,這種結構性的能源不平衡的矛盾就成倍數級放大,電荒也隨之而來。
電荒的現狀,對能源配置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當下及可預見的未來,怎樣才能解決這種結構性矛盾呢?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似乎是一種可行的方法,電網結構和輸送能力已經今非昔比,通過能源基地往負荷中心輸送電能,可以解決運力不足的問題,這無疑需開辟新的能源輸送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行產業轉移,將高耗能企業移往能源富足省區,優化產業布局,從而使能源供需達到新的平衡。當然,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完成,需要更多的時間、智慧和努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