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為風電質量建設年
最近,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風電質量管理體系,這個課題是受國家能源局的委托開展的,據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關人員透露,今年風電行業主旋律是“質量”,2012年遂被確定為風電質量建設年。
風能專業委員會工作人員于貴勇向記者介紹:“這套體系涉及四個方面,即風機設備、風電場建設、風電場運行及維護和信息上報,委托我們協會和水規總院共同完成。”
緊急制定
據記者了解,風電質量管理體系是落實去年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加強風電場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1】373號,以下簡稱373號文件)的具體措施。
促使風電質量管理體系加速推進的原因是近年風電事故在各個環節頻發,如風機倒塔、觸電、吊裝事故、大面積脫網甚至清潔維護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國家能源局通過調查發現,發生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風電技術不成熟,而是企業安全意識淡薄、對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程操作,重大的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此外,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速度是提上去了,但其效益并未充分發揮,風電質量管理體系是落實“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有效發展風電”要求的具體措施。
框架成型
記者了解到,風電質量管理體系的具體內容仍在完善中,但基本框架已經成型。
據悉,這一體系的核心手段是以風電場開發商為統籌,各個環節的中心建立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希望對全國所有風電機組的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風機的實時運行情況、發電量、功率、可利用率、故障等,將以往被風電開發商和設備商視為“商業秘密”而不愿公開的風電設備質量性能以及風電場運行信息,變為政府部門和全行業可以實時了解、量化評價的指標。同時,在風電行業建立企業質量檔案,對于質量“失信”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并定期向社會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據庫的建立并非僅僅與風電場監控系統如SCADA相連即可完成,風能專業委員會劉明亮對本報記者表示:“SCADA系統的主要目的與風電監測和評價體系不同,后者提供的信息將更加全面。”
據悉,為了讓風電企業配合,國家能源局有意將風電企業的信息上傳情況與風電項目核準掛鉤。這一體系在促進行業透明、有序發展的同時,也讓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產品的質量性能無法遮掩,風電事故將在第一時間公之于眾。
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框架的第二項措施主要針對設備商,要求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制定詳細的風電機組吊裝運行及維護手冊,鼓勵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建立完善的產品使用培訓體系,并對風電場開發商定期培訓。
其他措施還包括加強風電行業資質管理,今后,相關的企業和工作人員必須持有資質證書才能從事風電場的工作;對影響范圍較大的共性問題或典型事故,由有關單位及時發布相應的反事故措施和行業預警信息,今后,每年至少要開展一次全行業性風電運行質量調研等。
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說:“通過建立這套體系,可以做到:第一,總結共性問題。例如,到底哪些部件容易發生故障,不同風況和環境條件對機組性能和可靠性有哪些影響,這些總結有利于優化風電運行策略,提高運行質量。第二,針對共性問題起草或完善相關標準和規范,不僅要做到有章可循,還要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第三,將企業安全資質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方法向業內推廣,帶動提升整體質量水平。”
效果待估
不過,風電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風電企業缺少提供真實數據的動力,報喜不報憂、夸大成績、瞞報事故的情況不能杜絕,這一點,政策的制定者心知肚明,風能專業委員會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至少有這套體系比沒有好。另外,有業內人士稱,風電設備商對開發商的培訓難盡人意,因為風電機組的運行維護就像汽車的“4S”店,是風機設備商的又一盈利增長點,把技術拱手相讓不合常理。最后,風電質量管理體系包含的內容非常繁復,我國雖有火電、水電的成熟經驗,其建立也非一朝一夕,樂觀估計,最早也需明年實施。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