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前景分析
傳感器產業在市場需求的引領之下,正一步步邁向輝煌的時代。傳感器廠家正在加快步伐研制新產品、提高產品性能和穩定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一步步縮小,逐漸奪取被他們長始以往占據的市場。國內傳感器設計技術、材料控制技術、生產技術、可靠性技術和測試技術正不斷發展成熟,批產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一些新型傳感器如MIRAN傳感器國產化進程也在加快,除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部分廠家也在積極開拓國外市場。
現在,我國產業正處于從傳統型向新型轉變發展的重要結點,逐漸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具體來說,呈現如下特點:
一、很多企業具備了傳感器研發和生產一條龍實力,正在邁向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的跨越式發展道路,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傳感器產品生產國之一。
二、傳感器產品結構向全面、協調、持續性的方向發展。根據市場需求,不僅要穩固傳統型傳感器的市場,做好質量升級和產量增長,還要加強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尤其是長期被國外傳感器廠家占領的領域。這樣可以保證傳感器各門類和品種比例適當,同時存在,滿足不同的需求,形成一種“新舊交替、遠近結合、品種齊全”的新的產品結構。
三、企業生產能力向規模經濟或適宜規模經濟發展。從很多行業發展可以看出:規模經濟出效益,產業也不例外。以后,物聯網、消費電子、汽車行業的傳感器需求將成跨越式發展,很多傳感器年需求都可能達上億只,沒有規模經濟很難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另外,實現規模經濟生產后,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傳感器產品的商品化。
四、傳感器廠家向專業化發展,各個廠家生產的產品門類少而精,將出現很多專門生產某一應用領域需要的特殊傳感器系列產品以獲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的企業。這樣既有利于各傳感器企業的專業化合作生產,還可以有效地避免企業內部的“大而全”,提高企業效益。
五、傳感器生產向半自動化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現在國內傳感器工藝線技術水平不一,多數工藝已實現單機自動化,但距離生產過程自動化還有段路程。生產自動化可以減少認為因素造成的生產次品,提高產品合格率。今后,還將引入CAD、CAM技術到生產過程當中。
六、企業的重點技術改造應從依賴引進技術向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的方向轉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產品。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才能贏得競爭主動權。
七、企業經營要首先穩住國內市場,然后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實現兩個市場共同支撐企業的發展。
八、企業結構將向“大、中、小并舉”、“集團化、專業化生產共存”的格局發展。集團化大公司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壟斷作用,占據很多小企業無法企及的市場;而專業化生產的中、小企業因其靈活多變的性能,在小量產品的需求上轉變更快,開拓另一片藍海。
國內傳感器企業要研究國外企業的發展歷程,消化吸收他們的先進技術,實現自主創新,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傳感器市場份額。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