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韋爾:中國市場給我們持續投資的動力
同樣的經濟環境,當別人倍感艱難的時候,全球多元化技術和制造企業、排名世界500強的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看見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化“危”為“機”
2012年一開年,霍尼韋爾就在洛杉磯舉行的中美經貿合作論壇上簽下了三個重要協議。
其中,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C919大型客機項目大氣數據和慣性基準系統采購和研制合同。同時,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與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建立合資公司生產C919大型客機機輪、輪胎和剎車系統。另外,霍尼韋爾交通系統集團與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簽訂協議,將在當地建造其在中國的第二個渦輪增壓器生產基地。
2011年世界經濟的動蕩,2012年的不穩定,讓很多的企業倍感困惑。但是在霍尼韋爾高層看來,更多的卻是機會和希望。
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張宇峰,在2012年2月霍尼韋爾舉行的媒體招待會上坦承:“今年世界經濟不穩定,對中國也有影響。”但他同時看到:“中國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對新材料及相關技術積極扶持,對于領先的材料技術開發商而言,是極佳的發展機遇。”
同時他還認為,中國煉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將為霍尼韋爾帶來潛在的機會。“今后5年,全球煉油產能的增加,有一半以上將在中國實現。”而全世界60%的汽油和85%的可生物降解洗滌劑,是使用霍尼韋爾UOP技術生產的。“現在國內的化工行業相對來說,處于低潮,而這正是投資的好機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霍尼韋爾將從在中國的一些投資項目中獲得更多的機會”。
霍尼韋爾過程控制部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經理吳勝波呼應了張宇峰的觀點,他給出了一個用以印證的實例:霍尼韋爾與一家國內的化工上市公司合作,為這家公司提供最先進的流程控制和節能降耗技術。雙方當初約定由此節省的能耗效益雙方分成。但時間僅僅過去三年,節省的能耗已遠超出預期,那家公司就跟霍尼韋爾協商:“能不能把這三年的收益全部給你們,以后就不再分成了?”
從張宇峰“中國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為霍尼韋爾提供了很多的機會”,到吳勝波“中國主要的基礎建設項目,都能看到霍尼韋爾技術”的話語中,我們看到霍尼韋爾在把握中國市場的機會方面,確實是奪人先機。
關注節能減排
2012年,在中國已經有數十家合資企業以及分支機構的情況下,霍尼韋爾選擇了繼續投資。
據霍尼韋爾剛剛公布的消息,他們正在武漢投資新建一家渦輪增壓器廠,預計在今年年底投產。另外,他們也正在重慶新建一個摩擦材料生產廠,為主要的汽車廠商和配件商供應剎車產品。
霍尼韋爾目前在中國有四大業務板塊:航空航天、自動化控制系統、特性材料和技術以及交通系統。渦輪增壓業務隸屬于交通系統板塊。據了解,霍尼韋爾全球交通系統板塊2011年第四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銷售額增長了10%。在2011年第四季度,霍尼韋爾渦輪增壓技術部為乘用和商用車的汽油和柴油動力系統在全球大約推出了25項全新的渦輪增壓應用技術,使2011年的應用技術總數接近100項,超過了該部門于2007年推出的數量,創造了新紀錄。
這樣的業績來自于霍尼韋爾對節能這一全球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和具有前瞻性的產品研發:為了適應不斷嚴苛的監管要求和滿足客戶對高能效、低排放車輛的需要,全球渦輪增壓器市場需求正不斷增加,渦輪增壓技術在汽油發動機上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另外,當前全球的制造商都致力于發動機小型化,為了讓小排量汽車能擁有大排量汽車的動力,渦輪增壓技術是廠商的不二之選。
這兩點,在當下的中國渦輪增壓器市場表現尤為明顯。
在渦輪增壓器武漢新廠的發布消息中,霍尼韋爾稱:過去的兩年中,霍尼韋爾在中國從本土和國際汽車制造商那里贏得了大量新項目。隨著渦輪增壓技術日益在各種車型上得到應用,霍尼韋爾預計中國的渦輪增壓器市場規模將從2011年的400萬臺翻番至2016年的800萬臺。
此外,用渦輪增壓技術來滿足日益嚴苛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法規,也是中國客戶與世界同行的共同訴求。霍尼韋爾渦輪增壓技術部中國及印度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戴鵬杰先生表示,“渦輪增壓器為汽車廠商提供了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縮小發動機尺寸的可能性,從而提高高達40%的燃油效率,并減小廢氣排放。憑借這座新工廠,我們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最先進的渦輪增壓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盛偉立這樣評價說:“我們在大中型柴油發動機的渦輪增壓技術方面,早已建立起完善成熟的產品線,在全球市場的普及率不斷提高。中國市場有其獨特性,中國汽車市場飛速發展,燃油需求量非常大,但清潔柴油的供給卻非常緊張,所以我們以本土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為中國市場開發并推出了世界領先的微型渦輪增壓器,適用于小排量的汽油發動機。”
推出微型汽油發動機渦輪增壓器,設立渦輪增壓器廠,無疑是霍尼韋爾關注節能減排的一個典型案例。“對霍尼韋爾來說,我們瞄準的是節能減排產品,無論經濟形勢如何,這都是大勢所趨。可以說,經濟形勢嚴峻的時候,客戶對節能的需求會更加緊迫。我們在中國有團隊和生產基地,面對經濟發展放緩的挑戰,我們會把市場的資源和方向,轉移到二三線市場,并開發更多的人性化產品”,盛偉立的這番話,進一步透露出霍尼韋爾高層對節能減排方向的重視和把握。
戰略管理
作為一家年銷售額360多億美元的跨國公司,霍尼韋爾十分重視戰略管理。全球高增長地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沈達理介紹說,從2005年開始,霍尼韋爾開始推行“東方服務于東方”戰略,預測、設計、打造服務于中國企業的需求,并且在這個基礎之上推出產品。
經過6年的運營,霍尼韋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德威這樣評價這個戰略:“我們在中國和印度所取得的成功,以及通過‘東方服務于東方’和‘東方服務于西方’戰略系統化構建的產品與創新平臺,將成為構成其它新興市場—更確切地說是高增長地區—以資借鑒的范本”。
而沈達理作為這個戰略的積極倡導和執行者,他的看法是:“我們這個’東方服務于東方’的戰略,應該講非常地成功。盡管目前仍然是處于整個戰略發展的早期階段,但是去年霍尼韋爾中國公司收入的20%都是基于這個戰略的產品。”
今年,“東方服務于東方”戰略的應用,又有了新的成果:2012年2月中,霍尼韋爾推出了針對中端流程行業和工業電廠企業的新產品PlantCruisebyExperion控制系統。
霍尼韋爾過程控制部副總裁戴克瀾在新品發布會上的發言,讓業界看到這個戰略為霍尼韋爾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著他們:“‘東方服務于東方’戰略完全改變了我們的思路和工作方式,我們現在意識到很多決策必須要在中國做,而不是在美國和歐洲。另外現在我們在考慮客戶的聲音時,可能更多的是考慮中國中等規模企業的聲音和需求,而不像10或者15年之前,我們一說到客戶需求,想到的首先是美國的那些大型的精煉廠。”
地域布局
在霍尼韋爾,把“全球高增長地區”從分布在亞洲、非洲、南美、東歐等各大陸上的地域,提升到具有共性和增長潛力的市場,是一項全新的戰略。為了能夠更好地激發這些市場的潛力,并在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各個環節形成合力,霍尼韋爾在今年年初任命了第一位“全球高增長地區”的領導人,他就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沈達理。此前,沈達理擔任了霍尼韋爾中國與印度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7年時間里成功地實現了這兩個市場的快速發展。而從機構框架上來看,霍尼韋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盛偉立受沈達理的領導。
2012年1月,當霍尼韋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德威對外正式宣布對沈達理和盛偉立的任命時,就表示:“公司約55%的營業收入來源于美國以外的地區。我們關注的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新興市場—中國和印度。我們在這兩個市場的銷售收入已翻了10倍。”
從中國和印度,乃至全球新興市場,霍尼韋爾似乎在地域商機的捕捉上,也是快人一步。在霍尼韋爾的公開資料上,可以看到他們對高增長地區的定義:“將卓有成效的市場開發策略推廣到全球各個主要地區: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東歐等地的主要區域”。
“在未來十年中,這些高增長地區將拉動全球70%的GDP增長,也必將為霍尼韋爾實現未來的顯著增長做出巨大貢獻。”這是高德威的預言,也代表著霍尼韋爾的全球地域部署戰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