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打敗中國制造業”談中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
導讀:兩個月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在中國投下了一枚警示彈。讀罷此文,或許不少中國的高層官員正在辦公桌前來回地踱步思考。文章說,過去“美國一直十分擔心他們在制造業方面輸給中國”,但“這一局勢很快將會改變”,而重塑制造業競爭面貌的“利器”,將是三種以指數倍方式快速發展的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數字化制造。
兩個月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在中國投下了一枚警示彈。讀罷此文,或許不少中國的高層官員正在辦公桌前來回地踱步思考。
這篇題為《為什么說現在輪到中國擔心制造業了?》的文章于2012年1月發表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聲稱未來20年美國將在制造業上“打敗中國”。
文章說,過去“美國一直十分擔心他們在制造業方面輸給中國”,但“這一局勢很快將會改變”,而重塑制造業競爭面貌的“利器”,將是三種以指數倍方式快速發展的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數字化制造。
“這不是虛張聲勢,是中國制造業必須認真對待的挑戰。”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看來,這番“豪言壯語”正是美國對中國下的戰表。
陳錦華隨后以《論制造業》為題,在《人民日報》( 2月20日)撰文指出,發達經濟體的趨向表明,他們已經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加快調整經濟結構,重振制造業,并已初見成效。
美國、日本近來試圖重振制造業的種種舉動,共同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未來十年可能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奪回制造業的十年。這讓目前產值處在全球第一的中國制造業有了危機感。
據經濟研究和咨詢公司報告,2010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的比例為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已有煤炭、鋼鐵、水泥、汽車、紡織服裝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當然,這些優勢都只是就數量而言的,盡管集中在中低端領域,但也足以導致美國對“制造業外移”現象的擔心。用奇點大學學者、《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Vivek Wadhwa的話說,過去中國通過補貼、廉價的勞動力、寬松的法規等誘惑力方式,緊追美國工業。
陳錦華還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年多前,即2011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與硅谷的頭面人物在加州共進晚餐。奧巴馬問,蘋果公司去年出售7000萬部iPhone手機、3000萬臺iPad平板電腦和5900萬件其他產品,幾乎所有部件都在海外制造,“為什么不回到國內進行?”喬布斯答:“這些工作回不來了。”
為這個故事注解的花絮更耐人尋味。就在新開發的iPhone擺上商店貨架的幾周前,屏幕被重新設計,迫使一條裝配線不得不徹底改造。臨近午夜,新的屏幕抵達中國的一家工廠,領班叫醒8000名工人,每人分得一份餅干和一杯茶,半小時內開工,把新屏幕安裝到手機上,96小時之后,工廠的產量已經相當于每天組裝10000部iPhone。
這位蘋果公司的前任高管說:“速度與靈活性是令人驚嘆的,沒有任何美國工廠能夠與之媲美。”作為中國制造業整體形象的一個側面縮影,這種“速度與靈活性”也是中國制造業之前和眼下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但這種競爭力是否可持續呢?去年8月,富士康科技集團宣布,計劃在3年內安裝100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工。這些機器人將重復、機械地生產世界上最流行的消費電子產品的電路板。“但即使是這些機器人和電路板,也將很快過時。”Vivek Wadhwa說。
他認為,當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制造結合后,將給制造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美國企業家將在本地設立工廠,設計和制造出種類繁多的產品。“當金考公司還在紙上做2D數字印刷的時候,我們已經利用公共印刷設備TechShop來印刷3D產品。中國怎樣去競爭?”
其實,中國也并非毫無對策。美國人提到的“三大利器”,和眼下中國政府極為重視的智能制造裝備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尚屬于“新概念”范疇,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尚未被市場充分發掘的金礦。根據工信部已經發布的定義,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
據悉,《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內容已基本敲定,各部委會簽進度只差最后一步。如果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為關鍵詞“咨詢百度”,在搜索結果的首頁甚至可以找到,以“九、八、八、六”四個數字為核心的詳細內容。
至于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目標,其實工信部也已經透露。在2月15日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系列解讀材料(十八)”中有這么一句話:“到2015年,力爭將我國機械、冶金、紡織、資源開采、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產業所需智能制造裝備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陳錦華眼下的擔心是,規劃已有,但尚未落實。“現在,中國認識這個嚴峻形勢的人并不多,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緩慢,工信部系統有300多種相關技術研發要與企業逐一銜接落實。”
他的建議是,面對這樣的挑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各類優秀人才、實力基礎和市場機制,應當勇挑重擔,在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裝備、電子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