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袖被指是現代強盜:不僅賺錢還想壟斷
比爾·蓋茨、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杰夫·貝佐斯、邁克爾·扎克伯格……在《福布斯》全球100大億萬富翁中,IT業大亨就占據了10人。他們都在短短十幾年甚至幾年時間內累積了上百億美元的財富。這些新技術大亨們和工業化時代那些被稱為“強盜大亨”的冷酷資本家有什么不同?
這是一個有趣的事實:《福布斯》100大億萬富翁排行榜中,電腦和網絡行業的大亨就占了10人。第一位是微軟(微博)創始人比爾·蓋茨,估計個人凈資產達610億美元,雖然他在不斷地把錢捐出去。緊隨其后的是甲骨文(微博)公司老板拉里·埃里森(資產360億);邁克爾·布隆伯格(資產220億)。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占據了第24位,個人資產分別為187億。亞馬遜(微博)的杰夫·貝佐斯以184億名列26位。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以175億名列35位。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和微軟CEO史蒂夫·巴爾默分別以175億和159億排35和41位,微軟的另一位創始人保羅·艾倫以142億名列48位。剛去世的史蒂夫·喬布斯個人凈資產90億,甚至沒能上榜。
真正令人驚嘆的不僅是這些人能夠將虛擬的二進制數字(0和1)變成巨大財富,更在于他們累積財富的驚人速度。以馬克·扎克伯格為例,從零到175億僅用了8年時間。造就了蓋茨、巴爾默和艾倫三位大富翁的微軟公司僅創建于1975年。甲骨文創建于1977年。1984年,戴爾才開始在他的大學寢室內搗鼓電腦。1995年,貝佐斯用個人儲蓄創建了亞馬遜。1998年,布林和佩奇將他們的博士研究成果轉化成了一家叫Goolge的公司。2004年,扎克伯格創建Facebook。
對其中一些人,巨大的財富帶來巨大的權力。當微軟主宰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市場之后,比爾·蓋茨開始無情地利用其老大地位排擠競爭對手(還記得網景嗎?)操縱價格。進而導致了現在的古怪現象:你可以擁有任何種類品牌的電腦,但它們幾乎都用微軟視窗操作系統。比爾·蓋茨一度稱王,因為他控制了個人電腦。
微軟依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但隨著計算從個人電腦過度到網絡,他的力量在逐漸減少。后來居上的是布林和佩奇。他們擁有讓任何網站變得隱形的力量。因為,如果他們的算法決定不讓某個網站顯示在搜索結果中,那么它幾乎就等于不存在。他們的計算機還閱讀我們的郵件,儲存我們的文檔。Google主宰網絡廣告。公司創始人宣稱他們的目標是“整理世界的信息”。這并非一句玩笑。他們已經將大量的印刷書籍數字化———雖然還未得到網上發布的授權。
與此同時,在數字叢林的另一頭,亞馬遜的貝佐斯不僅讓實體書店慢慢消失;他也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出版商。他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網上零售商———是網絡世界的沃爾瑪。在社交網絡領域,扎克伯格精明地介入了9億用戶的網上通信。甚至可以說Facebook在一段婚外戀發生之前就可預知它的出現。由于網絡的特點,一不小心將可能出現勝者壟斷的局面:一家全球書店;一個社交網絡;一個搜索引擎;一家網絡超級多媒體店,等等。
曾經有個時候,電腦和網絡還是一個抽象概念。但隨著數字技術開始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真實”世界和網絡空間的概念開始模糊。網絡世界發生的事情突然影響真實世界。
想想蘋果公司對網絡音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主宰。再想想Google和Facebook對我們的生活、戀愛、嗜好的了解;亞馬遜對我們的消費模式的了解。考慮到網絡力量對現實生活影響,是時候來好好認識一下那些掌握著虛擬世界大權的人們。這些數字世界的主宰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是什么?他們和工業化時代那些冷酷的資本家有什么不同?
我們對技術大亨們的了解其實非常膚淺。我們關注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八卦。比如馬克扎克伯格去見投資人時還穿著幼稚的帽衫;再比如,和媒體巨頭談話的時候拉里·佩奇依然拒絕停止使用他的筆記本電腦;再比如,在因為反壟斷官司接受采訪時,比爾·蓋茨坐在搖椅上劇烈搖晃;再比如史蒂夫·喬布斯開一輛非常低調的運動車,住在一幢小小的舊式房屋里,而不是人們想象的后現代宮殿。
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就這些大亨而言,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相似的思維模式,使得他們無視人生的混亂和矛盾視,對小人物的恐懼和焦慮更加視而不見。他們是技術統治論者,他們認為,如果某件事技術上可行那么就應該實施。比如將全世界的書數字化?沒問題:只要投入資源和技術,如果出版商和作者抱怨侵權,這只說明他們實在是冥頑不化的老古董。又或者拍攝記錄下歐洲甚至世界的每條街道?同樣沒有問題:技術上是可能的。如果德國人抱怨隱私受到侵犯,讓他們抱怨好了。技術統治論者的座右銘是,能夠實現的就要去實現。這事關進步。
事實上,這更加事關價值和金錢。問題在于技術大亨不在乎價值,只在乎合理性。他們熱愛好的設計、高效率、優雅和盈利。因此蘋果的設計在加州完成,組裝卻在人工低得多的海外。當那些工廠的惡劣條件曝光后,公司的高管們一副大驚失色的樣子,信誓旦旦要竭盡全力改進狀況。消費者很容易就相信了———并繼續購買他們的產品。
為什么人們如此輕信,如此寬宏大量?或許因為財富———像政治權力一樣———是一種強大催情劑。但更重要的是人們接受了技術大亨們的價值觀,聽信了他們的宣傳。他們自視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好、更高效、更理性的世界。身穿黑色高領毛衣和褪色牛仔褲的他們似乎和工業時代那些衣冠楚楚的冷血資本家們毫無共同之處。他們出席各種技術和經濟論壇,討論API、云計算,贏得聽眾熱烈的掌聲。他甚至獲邀到白宮做客,成為加政治峰會嘉賓,連國家總統或總理也要向他們示好。
在崇拜和仰慕中,我們似乎忘記了,他們本質上同樣是野心勃勃、咄咄逼人的資本家。他們或許看上去很酷,親切和藹,但最終,這些家伙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賺錢,還要建立龐大的,接近壟斷的商業帝國。他們將不惜一切達到目的。
IT富豪們最大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先鋒。上世紀90年代,當互聯網開始成為公眾話題時,很多觀察者都聯想到了1865年,內戰剛剛結束的美國。當時人們覺得整塊大陸都在等著被開發,金礦和其他礦產資源等待發掘、新的產業等待創建、土地等待種植、機會遍地。接踵而至的是大量的投機性投資,為首的就是鐵路公司。正如安東尼·特羅洛普在訪問美國時觀察到的:“其實就是一些公司合伙起來購買土地……等待鐵路開通后低價翻5倍。
這正是馬克·吐溫和查爾斯·達德利·華納在《鍍金時代:今天的故事》中所諷刺的時代。
這個時期的貪婪、投機狂熱、普遍的政治腐敗讓吐溫和華納深受促動。但是,在這樣狂熱的環境中,一小撮精明、無情、富有遠見的企業家締造了一個現代工業國家。利蘭·斯坦福、E·H·哈里曼、杰伊·古爾德、查爾斯·克羅克、亨利·普朗特、亨利·弗拉戈爾、科勒留斯·范德比爾特和查爾斯·耶克斯修建了鐵路;約翰·D·洛克菲爾德創造了標準石油公司,并最終壟斷美國90%的石油工業;安德魯·卡內基、亨利·弗雷克和查爾斯·施瓦布創造了龐大的鋼鐵工業;J·P·摩根、約瑟夫·塞利格曼、安德魯·梅隆和杰伊·庫克等創辦了為這些產業融資的金融機構。
在創建現代工業國的同時,這些人也通過欺詐、股票稀釋、賄賂腐敗官員、剝削工人、創造秘密卡特爾等方式累積了巨額個人財富。因此政治評論家馬修·約瑟夫森將他們稱為強盜大亨。他們肆無忌憚的行為導致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出臺。在人生最后的歲月,一些強盜大亨(卡內基、梅隆和弗里克)試圖贏得公眾的尊敬———也或許是為了贏得與上帝談判的籌碼———開始建立慈善基金、博物館和其他公共事業。
與鍍金時代的這些魔鬼相比,現代的技術大亨們———蓋茨、佩奇、布林、貝佐斯等———看上去也許文質彬彬,更遵紀守法。相比娛樂業賄賂國會成員的技巧,這些技術大亨們實在是業余。因此,當《Sopa》(禁止網絡盜版法案)遭遇強烈反抗時,執法者們才會如此吃驚。國會山的居民從來沒有想到,技術產業原來也長著利齒。
我們還應該記住,微軟、甲骨文、Goolge和亞馬遜生存的世界已經和從前完全不同。洛克菲勒、卡內基、范德比爾特及其同輩們活躍的舞臺只是一個國家:他們的企業和野心大多局限于美國,而今天的大技術公司都是跨國企業,必須適應不同的文化和法律。約翰·D·洛克菲勒只需要擔心如何收買美國官員。Google的CEO拉里·佩奇不僅要對付美國司法部,還得應對歐盟委員會、中國政府和普京的官僚們。
他們所創造的工業帝國也截然不同。19世界的企業家建立龐大的公司、集團和卡特爾。他們雇傭數百萬工人、管理巨大的工廠和設備(鐵路、貨輪、鋼鐵廠、煉油廠)在地球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除了亞馬遜和蘋果,現代技術大亨們提供的產品服務存在虛擬世界。和廣告宣傳不同,他們并非大雇主。比如Google在全球只有3.3萬雇員。很多情況下,這些公司存在的唯一實體證據是巨大的服務器群。
但是,僅因為技術大亨們并不從地下挖掘礦產,經營煉油廠,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帝國不是真實的。比如,我們依然用鋼鐵、橡膠、塑料制造汽車,但汽車自動化系統所用的軟件的價值已經超越了它的物理零件。這一模式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經濟生活的其他領域。
因此,雖然人們看不到Google收集、保持、分配和控制的信息,并不意味著這些產品不真實或沒有價值。舉個例子,Facebook現在掌控的虛擬空間的居民數量很快將超過整個印度次大陸居民人數。這些人也許認為他們嬉鬧的空間是公共的,但事實上,他們都聚集在扎克伯格的購物中心里———這一事實賦予他的權力足以讓先輩的強盜大亨們眼紅。
懷疑派將指出,如果將數字宇宙的主宰們放入歷史背景,他們其實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富有或重要。去年,《福布斯》委托一位經濟學家在考慮通脹因素之后,給美國歷史上所有富翁排個名次。
名列前茅的全是前輩的強盜大亨們,比如約翰·D·洛克菲勒、安德魯·卡內基、科勒留斯·范德比爾特,他們的個人財富分別是3360億、3090億、1850億美元。現代唯一上榜的人只有比爾·蓋茨,其個人財富在巔峰時期達到1360億美元。
泡沫破滅了嗎?還沒有。比爾·蓋茨之所以上榜,原因也許在于他是最早的一批數字淘金者。微軟創建于1975年,距今35年前。Facebook創建于2004年,才不過8年。到2041年,誰知道扎克伯格、布林、佩奇會富到什么程度?數字經濟依然還有巨大成長空間。丘吉爾可能說,我們甚至還沒有抵達開始的尾巴。
但是,兩組大亨的對比,最讓人好奇的之處也許是他們的歷史名聲。19世紀強盜大亨們所創建的行業依然存在———雖然有的(比如鋼鐵)已經遷到了亞洲或其他發展中地區。那么Google、Facebook、甲骨文和亞馬遜將留下什么?他們創始人將留下什么?19世紀的強大大亨們留下來一些線索。在他們死去多年之后,約翰·D·洛克菲爾德和安德魯·卡內基這樣的名字依然如雷貫耳。在我們的曾曾孫中,扎克伯格和佩奇的名字是否還有如此高的認知度?
答案或許不在他們賺了多少,而在于他們給予了多少。19世紀大亨的美名長存要感謝他們的創建的慈善基金———洛克菲勒基金創建于1913年,卡內基基金會創建于1911年。至少有一位現代大亨在這方面已經遙遙領先。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擁有374億美元,是世界最大慈善基金。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