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產業化需找到有效路徑 方可圓大國夢
導讀:從國內以及世界范圍來看,工業機器人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領域還是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資料顯示,現在世界機器人的年產值約為300億~500億美元,雖然中國的增長率去年高達50%,但中國機器人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并不高。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的機器人生產、消費大國的預測,已經是不存爭議,但如果產業化沒有找到有效路徑,這個預言實現的那一天將會離我們更久。
創新應用空間
從國內以及世界范圍來看,工業機器人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領域還是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在7月上海召開的2012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王田苗表示,最初工業機器人70%~80%應用于汽車及其零部件生產,其次是電子、化工、裝配等行業。
工業機器人最早的應用主要是在危險和精度要求較高的工業現場,如汽車生產線的噴漆、焊接等環節。而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一般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在成倍增長。如ABB是世界工業機器人和模塊化制造系統及服務的領先供應商,在全球的裝機量已經超過了20萬臺。自1994年作為第一個進入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外資品牌,經過近20年的發展,除了傳統的汽車工業之外,他們每年都在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在3C行業,ABB機器人針對ipad等高端產品的金屬外殼進行激光焊接和拋光;在雷柏科技深圳廠區的生產線上,ABB最小的機器人IRB120,用于組裝USB插頭、接插件、鼠標墊片等工序。
抓住汽車行業之外的客戶群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的一種產品戰略思路。新松總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潔凈機器人是公司承擔的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立項項目。潔凈機器人是指在環境潔凈度較高,甚至是真空環境下工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技術難度較高,對材料、潤滑、控制,以及可靠性的要求高,價格也較貴。目前潔凈機器人主要應用于生化制藥、太陽能芯片制造、IC等行業,不同于常規環境下的一般工業機器人。由于新松是國內惟一制造這種機器人的企業,因此生產形勢看好。去年新松生產了130臺潔凈機器人,今年估計產量將達到200~300臺。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數控)仰仗其在數控系統十多年的技術以及營銷積累,工業機器人的銷售在機床行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了解,目前廣州數控機器人的應用以機床上下料環節比較多,廣州機床廠、上海第三機床廠等多家國內機床廠家成為了他們的用戶。同時,廣州數控還與多家機床廠進行戰略合作的探討?!皺C床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很大,我們希望廣泛地與機床廠進行長期合作,使用并代理我們的機器人,從量上進行推廣。從目前情況看,很多機床廠的積極性都很高”,廣州數控副總經理李伯基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形成產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在中國制造業為機器人的應用創新空間。這是本次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演講嘉賓們的共同觀點。原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在發言中表示,中國的工作人口從2015年開始下降,作為產業的機器人必須進入更多的領域。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吳桐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還要更多地關注新興行業與民生的應用。在一般工業應用的新領域,如光伏產業、動力電池制造業,包括酒類、飲料、乳業、糖等在內的食品工業,以及化纖、玻璃纖維、磚瓦制造、五金打磨、冶金澆鑄、醫藥等行業,都有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環節和空間。而民生的應用則主要指服務機器人。吳桐表示,由于近幾年一般工業需求的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于制造業的比例已經提升到60%,這為將來的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產值要實現突破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如果沒有達到50億~100億元,很難形成一個產業”,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理事長奚家成表示。但從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情況來看,距離這個目標還有較長的一段距離。
201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為9500臺,但吳桐表示,這個數據較為保守,他估計至少在1.2萬臺。即使是以1.2萬臺為基數,以30萬元為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價格,中國工業機器人最好的年份其銷售額還只有36億元,還難以達到產業化規模的低限值。
另外,從目前國內機器人的應用比例來看,我國還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我國的比例為6%,而日本則是33%、美國為16%、德國為14%??傮w而言,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尚屬于一種新興行業,離規?;?、批量化、產業化尚有一段距離。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能不能形成產業化?王田苗分析說,以每臺工業機器人售價30萬元為例,每年的維護、服務費為2萬元。而技術工人以每月6000元的工資計算,一年為7.2萬元。10年間機器人晝夜不停地工作,其成本為50萬元。而其成本,10年間均攤下來,機器人的成本只有人工的23%。雖然從這個層面看,機器人在國內將有極大的應用增長空間。但是從目前國內機器人的生產模式而言,其單價如果不降低,產業化的形成將面臨挑戰。王田苗介紹說,機器人的4大組成部分,其中本體成本占22%,伺服占24%,減速器占36%,控制器為12%。3大關鍵部件中,進口比例較高,特別是減速器基本被日本的兩家公司壟斷。因此,現在國內制造的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大致在每臺27萬元。如果企業只有每年100臺的規模,就難以形成價格優勢。如果達不到500~1000臺的年產量,機器人這個行業還是不要介入為妥。
上個世紀90年代,當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呈星星之火時,就經歷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數十過去,當機器人終于成為燎原之勢,制造商群體早已是幾經淘沙。在一些企業最終能夠實現立足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怎樣新建一個完整的機器人行業。
培育機器人產業
今年,國家頒布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將智能制造裝備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規劃指出,201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了約1.6萬億元銷售收入,約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左右。到2015年,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要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而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要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
而在《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則對“工業機器人”有專門的闡述: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據工信部裝備司副巡視員李本建介紹:國家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將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裝備制造業重大產業長期發展工程為平臺和載體,系統推進智能技術、智能裝備和數字制造的協調發展,實現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跨越。具體分兩步進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數控化,在若干領域實現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化,為我國制造模式轉變奠定基礎;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實現數字化,在主要領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國家對智能制造以及工業機器人產業予以了大力的支持,但行業中比較普遍的反映集中在具體產業政策的出臺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執行副會長蔡惟慈介紹說,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部門的粗略統計分析: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5.28億美元,進口數量比上年增長130%,進口金額比上年增長69%;貿易逆差4.7億美元。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8.66億美元,進口數量又比上年增長62%,進口金額比上年又增長了64%;貿易逆差上升到7.35億美元。由此可見,工業機器人的增長速度大大快于機械工業全行業的平均水平。在這一大背景下,機器人的需求前景無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因此呼吁國家出臺有關工業機器人的規劃。
作為機器人企業的代表,曲道奎的發言則更為具體。他表示,從“七五”到“十五”,國家幾乎每年都給予工業機器人宏觀上的支持,但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對行業、產業的實質性支持,更多的還只是一些項目方面的支持。
另外,對于目前國內機器人由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業界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擔憂。蔡惟慈以“但凡具備智能色彩的產品,無不充斥著進口產品”,來描述當前的行業格局。吳桐則表示,目前“國產機器人尚屬展露頭角”。他介紹說,一些關鍵零部件,特別是減速器的供應90%由日本的兩家公司壟斷,同時這兩家日本公司還與世界主流機器人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對合作外的廠商限制供應。不過,目前國內外幾家公司,包括中國臺灣都在研制相關產品,預計今明兩年會供應市場,有望降低機器人成本。
資料顯示,現在世界機器人的年產值約為300億~500億美元,雖然中國的增長率去年高達50%,但中國機器人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并不高。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的機器人生產、消費大國的預測,已經是不存爭議,但如果產業化沒有找到有效路徑,這個預言實現的那一天將會離我們更久。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