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或成為電動車發展的鋪路石

石油終將耗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選擇新能源作為未來的主要交通工具已迫在眉睫。之所以電動車目前仍得不到快速發展,除了內燃機還有一定開發空間之外,更主要的是電動車(EV)本身的特性使之遲滯,一旦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它勢必會遍布整個交通網。
阻礙EV發展的一些問題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阻礙EV發展的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幾起電動車起火的事故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交通工具無論怎樣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人服務,那么安全問題必須擺在首位。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就不算難事”,安全問題也可以稱為技術問題,而技術未必能用錢獲取,即便它在研發時需用大筆資金,但也需要一個探索過程。
第二,充電問題。
1)加油站快速便捷的為內燃機車提供能源,它的主要問題是防火,而防火用不到尖端技術,增強人們的防范意識即可實現。加滿90L的一箱油在5分鐘內即可完成,即使每次給EV充電都選用快充,也至少需要幾十分鐘。但快充是以犧牲電池的循環壽命為代價的,因為電池通過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充電是發生逆向化學反應,而快充在瞬間向電池內輸入大電流,經常用快充會降低電池的還原能力,減少電池充放電的循環次數。那么,正常充電則最快也需要幾個小時才完成。
2)EV在幾個小時的充電過程中不能使用,而專門的充電站又不能滿足同時有大量車輛滯留充電。
3)充電問題同時伴隨著車輛續航里程問題。假如車輛可以從A點開往B點無需充電,一旦中途發生堵車或因其它原因而導致續航里程不足,就會因車輛拋錨導致交通癱瘓,續航力再強也無濟于事。
4)在充電站以電池更換的形式無法完美解決EV以上問題。因為車輛在設計之初,既要考慮安全,也要注重造型和實用性。假如所有廠商都將電池放在相同容易取放的位置,那么今后EV恐怕只能以牌照區分了。
我們樂觀的設想,或許EV安全問題早已有廠商徹底解決而暫未公開,那么后者將成為終極問題,說到底就是便捷性。
無線充電或能實現便捷
早在多年前就有廠商研究這一課題,并已有行業標準,例如手機領域的無線充電設備使用“Qi”規格作為全球標準。當前無線充電有磁共振、磁感應、電場耦合等很多種方式,每種方式都有其固有特性。由于磁共振方式可以遠距離達到大功率能源傳輸的目的,而一般轎車的最小離地間隙在140mm~170mm之間,跑車則更低,因此它將廣泛被人們采用。不管最終哪種方式會被應用,舍去了成堆的線纜會大大增強便捷性。
讓無線充電技術大施拳腳
既然EV的發展存在便捷性的問題,又出現可能的方法來破解,剩下的問題“有錢”就可以解決了。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幾個場景來安置無線充電設備。
第一,停車場地面上。目前EV續航里程為200km~300km左右,基本可以滿足從家到公司或是外出旅行當天的行駛里程,在夜晚休息時有足夠的時間來充電。
第二,擁堵路段路面上。這里每天都是嚴重賭點,或是個路口或是緊挨學校、大商場,總之這里每天都會堵車,這不難判斷,北京就有幾條每日必堵的路段。在這樣的路段安置充電設備避免了EV起起停停而導致消耗電量,反而使之電量愈加充足。
第三,省際間的快速路上。假如兩個城市間相隔里程超過EV續航力,車輛就有可能拋錨在野外。根據行駛速度在快速路上設置充電設備,在行駛中即可實現不間斷充電,就像手機在開機狀態下充電。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