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效益重品牌,不盲目追求規模
早在2000年,三一就把如何處理好發展規模、效益與品牌之間的關系寫進了自己的長遠規劃之中,強調了“規模服從效益,效益服從品牌”的經營原則。不久前的三一集團張家界會議上重申了這一經營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要追求盈利和盈利能力,不要盲目追求規模、不要盲目追求座次、不要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的“一要三不要”原則。
在行業低谷,惡性競爭不斷上演的今天,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三一此次重提規模、效益與品牌之間的關系,意味深長。
呼喚理性商業文明 引導行業遠離惡性競爭
今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斷下行,競爭加劇,“掙快錢”的時代已經遠去。但面對行業“換擋”,有些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他們仍在盲目追求規模,惡性競爭不斷上演。
“三一內部有一經營必須遵循的六大關系,其中一條是‘規模服從效益,效益服從品牌’,針對目前行業過分追求規模的現象,為了引導行業遠離惡性競爭,這次張家界會議董事長更明確提出:‘不追求坐次,不追求規模,不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追求贏利和長期贏利能力’。”10月8日,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微博上的一席話,引得外界好評如潮。
“特別在行業低谷、競爭加劇時期,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三一有責任倡導一種理性的商業文明,維護行業秩序。”一位網友如此評論。
記者發現,其實從2000年開始,三一就把“規模服從效益,效益服從品牌”的經營原則一次次寫進了自己的長遠規劃之中。在三一的經營者們看來,正確處理好發展規模、效益與品牌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
正是對這一經營原則的嚴格遵守,三一一路走來,既實現了快速奔跑,又不失從容穩健。
2005-2011年,三一實現了64.8%的收入復合年均增長率,遠遠高于行業平均34%的增長水平。在大踏步前進的同時,三一的發展質量一點也不差,同樣是2005至2011年,三一保持了87.4%的凈利潤復合年均增長率,成長能力及盈利能力均居行業首位。
有專家指出,目前,過度追求規模、追求座次、搶占市場的不良現象,正在日益侵蝕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健康肌體。此次三一“一要三不要”原則的提出無異于為行業送上了一劑良藥,其積極的示范效應值得期待。
回歸本質,重視盈利能力 提升企業長跑耐力
適者生存是企業的法則。在一個充滿變數的市場里,如何保持靈活性,實現變革,保持耐力,是每一個夢想成為百年老店的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此次張家界會議上,針對目前經營環境的急劇變化,公司高層高度強調“要追求盈利和盈利能力”,這一思考正好體現了他們對三一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
實際上,早在2012半年度經營工作會議上,公司就正式提出了“一強、兩化、三優、三建控”的經營方針,而這一方針的落腳點正是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管是強化核心價值觀,還是走國際化與信息化之路,抑或培養高素質員工,打造絕對競爭優勢的產品,這些無不是為了讓企業在未來的長跑中,獲得持續盈利的“耐力”。
在德國,“隱形冠軍”眾多,他們可能規模不大、座次也不高,但依靠對制造的專注,他們成為了屢次經濟危機中的常青樹與不倒翁。
其實,從半年度工作會議提出“一強、兩化、三優、三建控”的經營方針,到此次張家界會議上,提出“追求盈利與盈利能力”的“一要三不要”,低谷時期的三一路徑正逐漸清晰。
三一正在積蓄能量。10月12日,張家界會議后不出幾日,三一就把著有《耐力制勝——企業如何在迅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活力》一書的邁克爾•庫蘇馬諾教授請到了三一講座,并組織所有高管進行學習。
“未來我們還會遇到市場環境的各種變化,還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要自始至終,明確我們的愿景和目標,深入貫徹和落實我們的經營方針和經營策略,永遠堅守三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梁穩根如此勉勵三一人。
鏈接:“規模服從效益,效益服從品牌”
規模是效益的保證,也是品牌的基礎。要在利潤更高、競爭更有利的前提下,竭盡全力消除市場空隙,爭取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并積極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進入新領域,實現公司規模擴張;要堅定不移地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加大技改力度,向管理要效益,以此實現效益最大化。
規模應服從效益,在規模和效益之間,應時刻牢記效益優先,沒有效益的規模是虛弱的,也是不可持續的;規模也要服從品牌,擴大規模的同時應牢牢控制質量,不斷加強售后服務,向客戶提供最佳產品,持續提升品牌形象。
效益也應服從品牌,品牌是公司積累的主要成果,是持續擴張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礎。要堅持低成本服從高品質,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從長期利益的方針,著眼未來,加大品牌建設的投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