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力西:趕超西門子 演繹精彩傳奇
趕超西門子,是中國著名電氣品牌德力西孜孜以求的目標,20多年來,德力西在趕超的道路上不斷進取,演繹出一個又一個精彩傳奇。
1984年6月,在外面摸爬滾打多年之后,胡成中想辦個工廠。跑了7年的供銷,他對市場有所了解,低壓電器產品供不應求,前景很好,推銷產品不如辦廠,只要質量好,不愁沒銷路。很快,胡成中和他弟弟,還有一位朋友,三個人集資5萬元,就在他自己的家里,辦起了只有8個工人的家庭工廠,生產一種叫熱繼電器的產品。這個廠其實只是個小作坊,叫什么名字好呢?胡成中左思右想:當時的柳市電器廠多如牛毛,假冒偽劣成風,導致事故頻發。“就叫求精開關廠吧!”胡成中靈機一動。他深知,要使這個小廠辦成功,生產的產品就要“精益求精”。質量靠得住,品牌才能打得響。
他3次赴上海,終于請來了從人民電器廠退休的工程師王中江。在王工的幫助下,胡成中很快辦起了當時國內民營企業第一家電器測試實驗室。由于質量得到了保障,求精開關廠迅速發展壯大,在品牌發展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品牌緣起
隨著求精開關廠的迅猛發展,胡成中與合作伙伴在經營思路上產生分歧,于1990年決定將廠一分為二。胡成中率先開展股份制改造,先后吸納了8位股東入股,還引進外資,創辦了新的企業。
1991年初冬的一個夜晚。青瓦舊磚的老屋二樓。胡成中與鼎力相助創業的“高參”王中江對坐一起,商議要給新創辦的企業取個名。
“給新廠取個名,頭一個字就用‘德’字吧。”胡成中先開了個頭。
胡成中說,萬事德為先,百行德為首,修業先修身,修身先修德。這個“德”字不論干哪一行,都要遵循啊!
“好,‘德’字好!”王中江點頭首肯。“辦企業總要有個奮斗目標?”王中江既是補充,又是提示。
胡成中思索著,怎能停留在國內同行中做老大呢?我們的目標要在世界上爭強!當問知世界最大的電器廠家是西門子時,胡成中果斷地說:“再取個‘西’字。就是要趕超西門子!”
“對,就是要有雄心壯志,超過西門子!”王中江拍手叫好。
光這“德”和“西”還不順口,得中間再加個字。胡成中說,辦企業要賺錢,要講效益,放個“利”字吧。
“那太俗氣了。”王中江接過說。
“力,力量的力!”胡成中與王中江幾乎同時叫了起來。
1992年的春天,一個披著紅絲綢的“溫州德力西電器有限公司”的大招牌,赫然掛在了廠房大門口!
此后幾年,德力西猶如一輛開上高速公路的快車,出乎人們預料地迅速前行。1996年到1998年,先后有80多家成員企業加盟德力西。統一成員企業的商標、銷售、質量管理之后,德力西的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德力西品牌的知名度可謂聲譽鵲起,成員企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2000年5月10日,剛經過一場晨雨洗禮的甌越大地,顯得格外的精神和靚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曾慶紅、張德江、柴松岳等陪同下來到了德力西。在參觀二樓形象展示廳時,江總書記問:“為什么叫德力西呢?”
在旁陪同的胡成中回答說:“德,就是德報人類;力,就是力創未來;西,就是趕超西門子。”
總書記說:“噢,很好。”
近一年后的2001年5月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在張德江等陪同下視察了德力西,又一次給了德力西人極大鼓舞。
胡副主席在胡成中等陪同下,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二樓形象展示廳,詢問了企業發展規模和產品情況,胡成中一一作了回答。一幀德力西成立合資公司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胡錦濤副主席。他轉身問胡成中:
“你們德力西的名稱是從1992年開始的?”
“是的。”胡成中答。
“德力西是什么含義?”
“德就是‘德報人類’,力就是‘力創未來’,西就是‘趕超西方’。”
“好!好!”胡錦濤副主席及在場的省、市領導臉上露出了笑容。
從德力西的取名,到胡成中回答兩任總書記的提問,我們不難發現:“德報人類,力創未來”,已上升為企業的最高理念!
奉獻精品
1999年,胡成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依靠自身的力量,嘗試著搞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目標確定,立即行動。
一個專門的研發小組成立了。經過半年的研究開發,一種性能比CJ10優良的產品問世,德力西人給它取名為“CDC10系列接觸器”。
CDC10是德力西研究人員進行的首次成功嘗試。它的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因為它標志著德力西人在自主研究開發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經過艱難攻關,德力西的CD7系列產品問世了!緊接著CD17系列產品也問世了。
一個囊括了12大類,3萬多種規格的電器產品家族在溫州形成!
花香蝶自來。寶鋼的客人來了,秦山核電站的客人來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客人來了!就連蒙古國的客人、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口的客人也來了!至今,德力西累計獲得國家專利285項,先后榮獲2004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006年10月,德力西技術中心經國家五部委認定為同行業首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2002年4月,一個春風送暖、百花爭妍的日子,德力西人擊敗參與招投標的競爭對手,接下了一張大單: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生產電器產品。
“做,就必須用自己的產品!而且,我們要調動一切力量,系統攻關、精心組織生產,為酒泉奉獻精品……”在一次專題會上,胡成中斷然否決了在酒泉的產品中使用國外某知名電器公司的產品的建議。
于是,德力西集團集中最優秀的電器專家、質量管理人員、生產工人,組成科技攻關班子。一系列的生產、攻關活動在德力西上下緊張而熱烈地展開。
酒泉氣候條件特殊,最低氣溫在零下25℃以下,遠遠超過國家標準。在超低溫下運行,塑料外殼式斷路器等產品的操作機構上的潤滑油可能會凝固,從而影響產品正常工作。他們決定,用飛機上專用的航空潤滑油代替普通潤滑油。這一改進使單項成本由原來的幾毛錢增加到了幾百元,但電器適用的環境范圍擴大到了零下40℃到上百攝氏度,滿足了惡劣環境條件下對產品的需求。
根據酒泉特殊環境的要求,技術人員要對CDMI塑料外殼式斷路器的機械部件進行改進。由于以前沒有先例,難以得到產品的最大機械壽命等相關數據。參與攻關的技術人員邊操作,邊記錄,連續工作7個晝夜,經過長達168小時試驗,才得出了結論。
2003年6月,德力西派出由11名電氣專家組成的調試組,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產品的全性能測試。從東海之濱到西北邊陲,專家們一時難以適應當地干燥、多風沙、高海拔的環境,他們嘴唇干裂,經常流鼻血,走幾步樓梯就會氣喘吁吁。但他們加班加點地工作,對每個元件逐一進行測試,然后系統測試。一次,專家組一行剛離開配電室不久,忽然天昏地暗、遮云蔽日,狂風夾雜著漫天黃沙撲面而來,一刮就是兩個多小時,直到當天下午3點多鐘才返回住地吃上午飯。德力西專家組在那里堅持了20多天,圓滿完成所有調試測試任務。
2003年10月15日,胡成中作為低壓電器獨家供應商、唯一的民營企業家代表,應邀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同觀看“神舟五號”發射盛況。當時,他的心情最激動也最緊張。發射過程大約有40秒,他的心一直懸著。火箭點火,隨后是驚天動地的吼聲,“神舟”騰空而起!“成功了,發射成功了!”中國人圓了千年飛天夢,德力西電氣經受了一次最嚴格、最權威的特殊考驗。
自“神舟五號”以來,德力西電氣先后為“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的成功發射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德力西電氣還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立了低壓電器檢測室,所有進入發射中心的電器設備都要經過德力西檢測中心的檢測。
從求精開關廠艱難起步,到助力神舟飛天,德力西正向著趕超西方的目標不斷前行。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