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在結構洗牌中突圍

中國是世界紡織生產大國,對紡織機械的需求量很大,而青島特別是膠南市,又是我國重要的紡機生產基地。當前受紡織市場下滑影響,紡機生產也面臨著艱難的突圍。
訂單多的“低迷”悖論
對于大多數紡機企業來說,2012年上半年都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的市場考驗,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減少。
位于膠南市王臺鎮的青島三祥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紡機企業,公司總經理黃永春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受到紡織布匹市場急劇下滑的影響,公司上半年銷售情況不甚樂觀,銷售額僅為1200萬元,產品主要集中在210厘米—360厘米寬幅織機上。但即便如此,就我們公司而言,目前還是有足夠的訂單來保證生產。”
企業接的訂單多,是不是掙的錢就多?這樣一個本不算問題的問題,在紡機行業還真成了一個大問題。前三季度,大多數紡機企業訂單由于慣性效應而依舊飽滿,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生產要素成本等,嚴重地擠壓了紡機企業的利潤空間,再加上同質化產品競爭愈演愈烈,又使得紡機產品的價格難以上漲,其結果就是多數紡機企業特別是棉紡設備生產企業量大利薄,有些企業甚至陷入虧損境地。
面對訂單,是接還是不接?接了虧損,不接丟了客戶。企業對此感到兩難。一位二三十人規模的紡織機械企業老板告訴記者:“紡織機械的訂單往往是提前確定的,但是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卻是一直在浮動的,價格卻不能隨著成本提高而隨意變更,這就造成了紡機企業只能硬著頭皮接訂單,不接訂單沒活干,接了訂單又不掙錢。”
“規模效應”受挫無序競爭
青島紡織機械在膠南,而膠南市的紡織機械則主要看王臺。膠南市紡織機械與山西晉中、浙江紹興構筑了我國紡機產業集群“三足鼎立”之勢。膠南市的梳棉機占國內市場份額的30%,噴水織機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噴氣織機占國內份額的20%,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無梭織機生產基地。
目前,膠南市正常生產經營的紡織機械整機生產企業有81家,專業配套生產企業174家,家庭工廠860家,年產各類紡織機械7萬余臺。而大部分企業都集中在“中國紡織機械名鎮”王臺鎮。雖然產業規模大,產量高,但無序競爭、市場過度集中、產品同質嚴重等突出問題,已成為制約王臺紡織產業健康發展的掣肘。
膠南市紡機行業協會會長楊效慧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王臺規模企業各自為戰,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拼裝企業搞惡意價格競爭,致使區域品牌難以形成;在市場方面,僅在江蘇吳江盛澤鎮一處,王臺紡機企業設立的銷售站點就達300多處,市場競爭之烈可見一斑。
黃永春也告訴記者:“目前紡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無序競爭、價格扭曲。企業生產經營模式高度雷同,組裝性質的企業隨處可見,真正由自己設計制造的部件也因為缺少行業保護,多數被同行業仿制借用,其結果必然導致紡機產品附加值提升緩慢。”
結構洗牌期待分一杯羹
目前國產紡織機械仍存在可觀的市場空間,預計到“十二五”末期,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200億元,年平均增長7%。
山東省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徐廣寧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世界紡織生產大國,對紡織機械的需求量很大,市場競爭非常大。現在中國北方紡機市場的低迷,也是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調整期的必然階段。
黃永春也告訴記者:“隨著紡織市場的不斷整合,國內的安徽、江西等省份的新興市場正在形成,國外的印度、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市場方興未艾,這都將給紡機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可以預見,‘十二五’期間,推進結構調整仍是貫穿行業發展始終的關鍵,而紡機企業的洗牌過程也將進一步加速。”
那么青島紡織機械企業如何在這次洗牌中分一杯羹?今年7月份,膠南市被認定為山東省優質紡織機械生產基地,“成為產業基地具有重大意義,未來可以通過培育、保護、提高、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紡織機械知名品牌和產品系列,對我們的紡織機械也是一種保障。”膠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量計量科負責人薛戰軍說。
隨著企業的做大做強,逐漸成了行業的引領者。“青島東佳紡機集團有限公司、青島環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還參與了行業標準的制定,這也是對企業地位的認可。”薛戰軍補充說。
膠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今年還籌建山東省紡織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由膠南市政府統一招標購買了檢驗儀器設備28臺件,設備原值170余萬元,滿足了紡織機械整機和主要零部件檢驗要求。這是我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紡織機械專業檢驗檢測機構。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