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如何搶占未來中國機器人市場?
談到機器人,公眾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類似變形金剛那樣的人形機器,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機器人都不是人形的。凡是工作流程可以被概括為“感知-決策-執行”三個步驟的機器設備,都可以被歸為機器人的范疇。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標準化、模塊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功能也越發強大,正朝著成套技術和裝備的方向發展。
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性技術,應用是技術進步的動力。目前,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平面關節型裝、點、搬運、碼垛機器人等系列產品,不少品種已經實現了小批量生產。但在基礎零部件制造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顯,造成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影響了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
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復雜的競爭環境給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強勁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在發展中解決存在的問題,“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將走得更快、更遠。
業內通常將工業機器人分為日系和歐系。日系的主要代表有安川、OTC、松下、FANUC、不二越、川崎等公司;歐系主要有德國KUKA、CLOOS,瑞典ABB,意大利COMAU,奧地利IGM公司等。廉價的人工勞動力,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支柱,一旦機器人技術普及,這種經濟結構必然面臨一次巨大的轉變。
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
歐洲、美國、日本的生產線自動化比中國超前很多,日本每一萬個工人中有400個是工業機器人,歐盟每一萬個中有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前景巨大。
業內普遍認為,2014年將成為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拐點。這與中國即將經歷的“劉易斯拐點”相關,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
很多專家預測,中國在2014年前后會進入劉易斯拐點,其中的顯著影響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會使自動化水平大幅提高,機械的需求會在今后幾年大規模增長。
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使加工制造企業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招工難問題在沿海地區顯現。
工業機器人也成為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看好的下一個產業。2011年,郭臺銘曾表示,未來將用30萬臺機器人代替100萬名工人,用來取代生產線上具有單調、重復性高、危險性強等特性的工作。富士康研發出的首批機器人從2010年起已在山西晉城園區投產,2011年該園區的機器人產能將達到一萬臺。
與之對應,近年來,為了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富士康逐漸將生產線轉移到鄭州、成都、煙臺、衡陽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內地城市。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