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沖擊勞動力市場 如何做好協調?
機器與人的協調
發展智能工業機器人是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然要求,中國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是在“補課”,其對產業轉型升級必然帶來積極效應,但可能附帶產生的其他社會影響也需被理性對待。
2008年,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機器人總動員”勾勒了未來人類社會的藍圖:人類不直接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只需發出指令,各類智能機器人將完成所有的工作??蓧粝肽芊裾者M現實?
機器的大量使用帶動了生產效率的飛速提升,工業機器人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是人類機器利用史的延續。從全球范圍看,工業機器人本身并不算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工業機器人已經申請專利并試制;70年代ABB和KUKA等工業機器人制造商開始拓展市場;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以日、韓、德為代表的工業化國家大規模應用工業機器人。至今,工業機器人其實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工業機器人實現了技術持續進步、控制系統智能化、外圍配套設備協作能力提升,以及制造成本下降,為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必要的技術經濟條件,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在普遍增購工業機器人的背后,各國有著不盡相同的原因。發達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早已開啟了資本代替勞動的產業升級過程,使用工業機器人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
最為典型的就是缺少勞動力的日本,不僅較早地使用工業機器人,而且積極地探索工業機器人技術。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主要工業化國家在重塑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戰略的指導下,出于生產設備“現代化”的需要,也引致了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擴張。
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引入工業機器人。而這股工業機器人風頗具本土特色,客觀認識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現狀和趨勢,比較中外工業機器人應用的異同,是剖析工業機器人對中國產業轉型和升級帶來機遇和挑戰的前提。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二是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工業機器人對于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會帶來系統性的影響。
首先,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是要素稟賦結構變化的結果。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應用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過去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適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用低成本的勞動力從事生產制造活動。發達國家在使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的同時,中國甚至出現了使用勞動力替代機器的逆過程。
在經濟持續增長和資本不斷積累的同時,勞動力供給逐漸減少,人口紅利逐漸耗盡,加之勞資矛盾升級,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使得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正在發生轉變。作為對資本深化的回應,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勞動力逐漸符合中國新的比較優勢。通過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將有效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
其次,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是推動支柱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舉措。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具有明顯的產業特征,不同產業中工業機器人密度(臺/萬工人)差別非常大。從國際經驗看,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是汽車產業,其次為電器電子產業。例如,日本汽車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是1584臺/萬工人,為全球最高;其次為意大利和美國的汽車產業,工業機器人密度分別為1215臺/萬工人和1176臺/萬工人。汽車產業和電器電子產業也正是中國的支柱產業。
工業機器人密度已經成為衡量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我們對汽車產業的調研經驗,外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產車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業機器人完成,僅有少數工序有工人參與,機器人密度比較高;而后者則保有大量的生產工人,工業機器人使用較少,機器人密度非常低。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性能正相關,是產業高端化的重要指標。因此,通過提高應用工業機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價比,是提升支柱產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再次,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應有之義。工業機器人產業本身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其自身成長就能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因此,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創造出市場需求,進而帶動自身產業的成長。中國特定的產業結構將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工業機器人需求結構,為本土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市場機遇。
工業機器人還是典型的復雜性產品,集成了諸多先進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它的發展有助于帶動多項基礎技術的突破和系統集成能力的提升。
此外,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僅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化,還有利于推動制造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級。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長,具有較高的可重構性,除了對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還是制造業服務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最后,發展智能工業機器人是做好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然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制造業從自動化轉變為數字化的變革,先進的制造技術將對大規模流水線和柔性制造系統進行改造,對國家間競爭優勢的重塑、二三產業關系、世界經濟地理和國家間利益分配機制產生深遠影響。而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是數字制造、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添材制造等制造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智能工業機器人是制造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載體。因此,為了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有必要加快發展和推廣應用智能工業機器人。目前,發達國家正在進行智能工業機器人的改進和應用。
沖擊勞動力市場
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都保持較快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市場上的工業機器人銷售也大幅增長。
“十一五”期間,多用途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翻了兩番;2011年銷量比上年增長51%,達到22577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13.6%,已經成為推動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增長的重要力量。
不過,目前中國企業引入的工業機器人仍然以第一代工業機器人為主,即依照預先設定的程序完成簡單、重復和單調的動作,替代生產線上勞動力的投入,或者在危險、對人體有害的作業環境中代替人。這種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引入,雖然將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并不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最終目標,而只是在沿著發達國家已經開辟的產業高端化道路上追趕。
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中國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是在補課。在此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問題,或多或少是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發展歷程中曾遇見過的問題的再現??梢哉f,除了上述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積極效應,我們還應該正視機器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附帶產生的其他社會影響。
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工業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第一,生產線上引入工業機器人確實替代了人力勞動,但是不能靜態地將此歸納為“機器吃人”。從歷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機器的使用,不僅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而且增加了生產的迂回性,還衍生出了數目眾多的新產業,相應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同樣如此:在減少生產線勞動力數量的同時,也創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
此外,使用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以提升,也可能增加新的用工需求,還可以維持社區其他產業如一些消費性服務業的就業。因此,勞動力需求減少和就業創造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就中國而言,工業機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業對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節約的勞動力并不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失業。
其次,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另一種影響是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引入工業機器人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將隨之進行適應性調整。制造業企業中生產一線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練工將被工業機器人替代,而調試、維護和控制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性崗位將會相對增加。在產業層面上,隨著產業的高端化,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將會增加知識型員工的需求,也會相應地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增加。換言之,工業機器人的引入將使就業結構高端化。長遠看,未來智能工業機器人還將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針對工業機器人的引入對中國就業市場的影響,首先需要轉變人才資本開發思路。
工業機器人對開發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對人員技能和知識提升,還要求工業機器人及其配套服務的研發人員能夠站在技術創新的前沿,工業機器人研發人才和知識型員工的缺乏,以及制約高端人才流動的諸多制度性壁壘,將成為中國制造業邁向工業機器人時代的最大障礙。有利于前沿技術突破的科研體制改革和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知識型員工培養的教育體制改革,方可提供最有力支撐,從而形成人與機器之間的高效協作。
當然,上述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個假設基礎之上,即工業機器人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已經可行。當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在關鍵技術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應用領域的拓展,以及產業化等方面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制造業大規模應用工業機器人還需要一個過程。而從使用傳統工業機器人升級為使用智能工業機器人,則需要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有潛在的后發優勢,但是中國需要突破更多的現實約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